施洄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她很清楚,自己的这些揣测在宋澈看来不过是捕风捉影。
哪怕宋澈绝对算是个温润谦和的人,但他终究是君,施洄的这条小命在他面前如尘芥一般不值一提。
此时此刻,施洄竟在他面前这样大谈特谈毫无根据的皇家秘辛,甚至将他极为看重的母舅一族牵扯进来。
施洄的心里,其实很没底儿。
她也明白,这一步,实在是险之又险。
她自己暗暗琢磨过、预演过,意味可以慢慢来,未必需要一开始就揭开这层布。
却没料想到如今这样的局势,她不得不一开始就用上一个最沉重的砝码,把它压在自己身上,压在两个人本就不牢靠的关系上。
宋澈当然对她很好,这一点她从不否认。
可是没有人会低着头对一个地位悬殊的人释放无缘无故的好。
一开始,或许只是源于他本性中的善良,可是相处到后来,支撑人和人之间相处的,就是互通且不冲突的利益了。
他们之间除了年岁累计的信任,就是带着分寸的善意,和彼此心照不宣的默契。
施洄一直觉得这样的关系很安全,只要他们互有所图,所图得又很有分寸,就可以一直相处得轻松又亲密。
但这一切,一定建立在一个共识上——他们的命运,注定不会相互纠缠。
施洄从前是坚定不移地认可这个观点的,毕竟,这怎么看,都太明显了。
他是太子,天潢贵胄,生来便能得到施洄穷尽心机都难以攀近的一切。
他也清楚,施洄迟早会成为别人手里的一把刀。
而说得阴暗一些,他“屈尊降贵”地维持和施洄之间的关系,多少带了一些希望施洄的刀尖不会对准他的意味。
他认可施洄的才华,认为施洄有这个能耐帮助他实现夙愿。
毕竟,他要得很简单。
正因如此,他们之间始终守着一条平衡之线:彼此互不干涉、互不妨碍、在必要的时候伸手相助,这便足够了。
他们和施洄默认彼此会走上不同的道路,彼此互不干涉,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帮上彼此一把。
他们之间,悬殊到甚至都称不上君臣,因此,哪怕是对彼此都有些好奇,但都没有到可以互诉衷肠的地步——就像施洄不了解他为何一味地想要远离权斗,就像他也不需要知道施洄为何孤注一掷地想要掺和进这一滩泥泞之中。
但是他们之间,一直可以维系着这样的平衡,并且延续至今。
可是经过了上一世的惨痛教训,施洄才明白,自己太过于天真了。
他们的平衡旁人不可能相信,她加入谁的阵营都不可信,从一开始,她选择进入密林,拜纪尚仁为师开始,她就只能站在太子这一边。
或者说,她随时可能倒向太子。
在旁人眼里,她的选择、她的忠诚和效力并不值钱,最重要的,是她和太子看起来早已相互缠绕,利益互通,刺眼得很
由此看来,他们能走的最好的、能够规避上一世的错误的路,已然出现在了他们的面前。
这条路上,必须有人执刀。
她需要宋澈拿起刀,哪怕残忍,也必须往下推进。
施洄垂下眼睫,敛去眼神中的锐芒,轻轻地清了清嗓,声音平静依旧:“依先生所言,当年禁军把尹相府家中搜了个底儿朝天,也只在一个隐秘极深的暗门前发现了类似李氏秘印的痕迹。”
她知道自己讲述得有些跳脱,但她相信,以宋澈对这个事情的了解程度,完全能够跟上她的思路。
“我相信先生的判断——尹相是个性子很谨慎的人。”
“一个还没有进入讲贯阶段的小皇子,到底是如何在一个久居高位的臣子地盘上见到那个秘印还不被发现的?”
“又是如何正巧在急报抵京之时,正巧圣上面前指出这枚印记的?”
“太巧了,是真的天赐机缘,还是说,有人为了赶上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不惜自乱阵脚也要拉李氏下水,以至于留下一个这么大的破绽?”
“而看似毫无干系的二皇子,又在其中,扮演着怎么样的角色呢?”
她眼神深了几分:“哪怕圣上早已忌惮青阳李氏,早有清算之意,但二皇子这把刀,递得还是太合时机了。”
施洄说着,悄悄抬眸,瞄了眼宋澈的反应。见他神色如常,方才那样凌厉的恼怒已然散去,心下安定了几分,胆气也更盛:“这个漏洞百出的针很好用,整合皇上的心意,一下子就给第一世族的崩溃戳了一个洞。”
“因此,皇上顺水推舟,也并没有细究个中缘由。可是他,真的会因为积重已久的包袱终于卸下、终于得偿所愿而放弃这个显而易见的疑点吗?”
帝王心术,真的会因为一个胜利,而冲淡另一个怀疑吗?
“皇帝不愿意多想,但不代表,他会拿自己的江山开玩笑。”
“可是这只能说明,宋尘在党争之中可能被人利用,并无法和他的血统相联系。皇家血统,岂容混淆?父皇倒是不至于这样糊涂。”宋澈接起了施洄的话。
听到宋澈有所回应,施洄心头微微一喜,能牵着宋澈跟着她思考,就说明,她的话,宋澈听进去了。
或许,正中他下怀。
她知道,宋澈了解的内情比她只多不少,他或许早就已经知道宋尘有些蹊跷,但是肯定从未将此事与宋尘的身世相互联系起来。
而她的棋,落对了地方,成功勾起了宋澈的怀疑和思考。
“昭明哥,我不能确定。”施洄很坦然:“皇帝也未必能够确定,若是能够确定,二皇子早已是阶下囚。”
“但我们要的,不过就是那一丝怀疑。”
“那一丝怀疑的出处,就已经值得我们探究。”施洄说着,眼神变得有些玩味,姿态稍微放松了些——她知道自己已经拿到一些主动权,不必那样紧绷。
“怀疑,永远不会消散,只会积淤成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