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着一场投入不多却战绩斐然的小战,桓泽和马文才在朝堂崭露头角,声名鹊起。桓泽继他的堂兄桓温之后,成为了新的热灶。老百姓并不懂氏族和朝堂里面的那些弯弯绕绕,只是称赞,桓家乃是景朝的战神世家。街头巷尾讨论起来,甚是火热。
然而,马文才虽年轻有为,但资历尚浅。权衡利弊之后,元氏还是决定着重扶持女婿桓泽。事实证明,桓泽在军事领域天赋异禀,此后他南征北战,历经诸多战役,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果敢决策,捷报频传。他的战功在景朝境内广泛传播,声名远扬。无论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还是南方蛮族的叛乱,桓泽率军从北至南,再由南返北,虽未能百战百胜,但麾下士兵的存活率却远超其他将领。百姓们最看重什么?不就是活命么?能活着,就比什么都强。
景朝北方边疆,这里是桓泽第一次面临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大型战役之地。桓泽一贯会在作战之前与军师在营帐内商讨计划。
军师展开地图,神色凝重道:“将军,敌军此次来势汹汹,且骑兵机动性极强,我们若正面交锋,恐难占上风。”
桓泽目光紧盯着地图上的山川地形,沉思片刻后说道:“敌军骑兵虽强,但在山林间难以施展。我们可将主力部队埋伏于这片山谷两侧,再派小股骑兵佯装败退,将敌军引入山谷,届时来个瓮中捉鳖。”
军师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忧虑:“将军,此计虽妙,但风险不小。若敌军识破我们的诱敌之计,或是有人泄密,我军恐陷入被动。”
桓泽握紧拳头,语气坚定:“这些野人,恃强轻敌,定会追来。不要忘记,这些野人,身材魁梧,比我们的士兵强壮许多,不宜正面交锋。再多的计策都是为了让我们人更多得活下来,瓮中捉鳖是我们损失最少的方案。只需把握好时机,定能重创敌军。传令下去,让将士们做好准备,明日一早便按计划行事。”
果然,在战斗打响后,以桓家军的人马为核心,带领着什么都不懂的当地士兵,听从桓泽指挥,进退自如。敌军中计入伏,桓泽指挥军队四面出击,杀得敌军丢盔弃甲,大获全胜。桓泽最不担心的就是泄密了,无论打到哪里,桓家军才是他的后背。
与此同时,马文才在青州的治理成果也日益显著。他将让桓秋出海寻得的新粮种,引入青州后,组织农户进行试种,并邀请农学老手现场指导,优化种植方法。当然,最先试种的是马文才在青州置办的庄子,为了吉利,他给庄子命名为丰裕庄。最先种下的,也是桓秋庄子上已经成功的粮种,推广到青州来。新粮种得在有成功有家底的情况下,才能让这边的佃户们放手去尝试。
就在庄子里,佃户们看着种下的新作物茁壮成长,脸上洋溢着喜悦。刚种下的时候,他们是游愁又怕,虽然东家说收成不好会贴补给银子,但是祖祖辈辈种地的就是见不得好好的田地被浪费。如今是真的放心了。
庄子上老农抚摸着饱满的稻穗,感慨道:“以前真是不知道是粮种不好,产量低。如今这新粮种,不仅长得好,收成也比以前多了不少,以后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了。可算是熬过来了。”
除了农业,马文才还大力鼓励百姓发展手工,设立专门的工坊,提供技术支持和原材料。在青州城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售卖精美手工艺品的店铺,织锦坊里,织女们飞梭走线,织出的绸缎色彩绚丽、质地柔软;陶瓷坊中,工匠们精心制作的瓷器造型精美、工艺精湛。随着生产力的提升,青州百姓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街道上行人衣着更加体面,集市上货物琳琅满目,一片繁荣景象。这一切,不过三年。
朝廷为表彰马文才的功绩,赞其“博学多通”,封他为博闻侯,赐予丰厚的赏赐与高官厚禄。这背后,自然离不开他背后氏族的支持。马文才深知权力的重要性,借着这一契机,他积极在朝堂上结交官员,为自己的势力争取更多资源和支持,进一步巩固自身地位,话语权也日益增加。他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成为自己岳父的附庸!别人有的再多,不如自己抓在手里的。
纵观史书,没有哪个成功改朝称帝的人,手上是没有兵权的。拥有后世记忆的马文才更是清楚记得□□的话,“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因此,哪怕岳父是个不世奇才,马文才也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手上的军队训练。谁知道,到了那最后一步的时候,桓家和元家会不会变卦想实力上位。权力是从战斗中来的。
因此,青州治理得到的钱财,大部分都被他用来扩展自己的军队了。“不要太过冲动,广积粮,缓称王。”马文才这样劝告自己。
马文才的成功,让马家在世家大族中的地位急剧上升,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然而,地位的提升却让马家部分人开始得意忘形。马文才的堂弟们仗着家族权势,在扬州城内横行霸道。
像在集市上强买强卖,与商贩发生冲突,甚至大打出手,将商贩的摊位砸得稀烂的事情,都不是一次两次。得到马母张氏的来信,马文才头疼不已,再多的信件斥责,只要马老夫人护着,那就一点用都没有。甚至是,堂弟们表面认错,背地里却依旧我行我素。这让马文才倍感无奈,深知家族内部的管理问题若不解决,迟早会成为自己发展的阻碍。尤其是,他的目标不在家族上的时候。
好在,陪伴在青州的桓秋提醒,马母张氏的母亲,萧夫人以及静扬山庄。出于男人的自尊心,马文才本来不想再让年事已高的外祖母操心,但是如今,不得已之下,还是去信请动了金管家。金管家一出手,扬州府里的纨绔子弟都少了许多。
谁让金管家一出手便不留情面呢?自家人横行霸道,那便断手断脚,外人嚣张肆意害人,那便暗地里下药。一开始还没发现,直到扬州街头愈发的安全,大家才意识到,有侠客义行。
早在马文才确定驻扎青州,由桓泽为其请功后,皇帝便将青州太守之位授予他。或者说,傀儡皇帝不授位也不行。要不是氏族实力分散,又互相平衡,他这个皇帝也许早就没了。
马家父子二人在朝堂同处高位,且马文才凭借手中掌握的军队,实力更胜一筹。马太守看着儿子的成就,心中既欣慰又惆怅。欣慰的是儿子年少有为,为家族争光;惆怅的是儿子势力逐渐壮大,远超自己,他担心家族内部权力失衡,也忧虑儿子树大招风,招来不必要的麻烦。但他也明白,儿子的发展离不开背后妻族的支持,因此在背后默默助力,协调各方关系。
而早在三年前,在马文才被授官太守之后,桓秋便与桓家商议好,前往青州一同发展,当然名义上,是去照顾马文才。毕竟二人也已成亲三年,桓秋已经十八,身体发育逐渐成熟,该要一个孩子了。
对此,马母张氏并不反对,她也想抱孙子了,拖了这么些年,要是儿媳再没有孩子,这联姻效果也得打个折扣。没有后人,很难说,桓家和元家会全心全意培养马文才这个外人。马母张氏不是坏人,只是一个有私心的母亲,一个有些手段又被折磨过的氏族主妇。在她心里,儿子,母亲,自己,桓秋的地位也只比马太守高了那么一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