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心坐落于江畔,由旧厂房改造而成,保留了粗犷的工业骨架,内部却充盈着现代与先锋的艺术气息。周末午后,观展的人不算少,但空间开阔,并不显得拥挤。
萧毅停好车,与沈亦柔并肩走入展厅。高大的空间里,光线被巧妙设计,聚焦于一件件展品之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油彩和尘埃的味道。
他们没有特定的目标,随着人流缓步前行。展出的是一位颇具争议的新锐艺术家作品,风格大胆,用色浓烈,主题多涉及都市人的孤独、欲望与内在冲突。
沈亦柔在一幅巨大的画作前停下了脚步。
画布上是纠缠的、近乎狰狞的蓝色线条,如同风暴中的海面,但在混乱的中央,却有一抹极其微弱、却异常坚韧的暖黄色光点,仿佛随时会被吞噬,却又固执地亮着。
萧毅站在她身侧半步的距离,没有打扰。他看不太懂这些抽象的表达,他的世界更习惯于清晰的目标、确定的坐标和直来直去的逻辑。但他能感觉到身旁人专注的目光,以及她周身散发出的、与面对工作或社交时不同的沉静气息。
“你觉得它在表达什么?”沈亦柔忽然开口,声音很轻,几乎融入了展厅的背景音里,目光却依旧停留在画作上。
萧毅怔了一下,仔细看向那团混乱的蓝色和那点微光,沉吟片刻,给出了一个属于他直觉的答案:“挣扎。但……没放弃。”
很朴素的解读,甚至有些笨拙。沈亦柔却微微侧头,看了他一眼。展厅幽暗的光线落在她眼底,漾开一丝几不可察的涟漪。
“很多人说这是绝望中的希望。”她转回视线,语气平淡地陈述着常见的解读,随即又轻轻补充,带着点个人化的感触,“但我觉得,更像是一种……即使身处混沌,也要守护住内心最后一点秩序和光亮的偏执。”
萧毅心中一动。他想起高中时她解题的那份专注与执拗,想起她如今在职场上的清冷与原则,似乎都能从这句话里找到影子。她欣赏的,或许正是这种于混乱中坚守的“偏执”。
他没有试图附和她高深的见解,只是“嗯”了一声,表示他在听,也听懂了她的意思。
他们继续往前走。经过一幅由无数破碎镜片拼贴而成的作品时,镜面反射出周围晃动的人影和灯光,也映出他们两人一前一后、若即若离的身影。
沈亦柔的目光在镜中与萧毅的短暂交汇,她看到他正看着镜中的她,眼神专注,带着一种纯粹的、不加掩饰的守护姿态。她迅速移开视线,心底却泛起一丝微澜。这种无声的、存在于破碎镜像中的凝视,比任何直白的言语都更让人心绪不宁。
在一个相对安静的转角,展示的是一组关于“痕迹”的摄影作品。磨损的台阶、斑驳的墙面、老人掌心的纹路……沈亦柔在一张照片前驻足良久。
照片拍的是一本陈旧笔记本的内页,纸张泛黄,上面是密密麻麻、已经有些模糊的钢笔字迹,而在这些旧字迹的空白处,用一种截然不同的、新鲜的墨色,写着几行新的诗句。
“旧的痕迹,新的覆盖。”她低声自语,像是对作品的理解,又像是一句无意识的感慨。
萧毅站在她身边,看着那张照片,忽然想起了那个被他珍藏了十年、边角磨白的旧钱包,以及里面那张泛黄的照片。旧的痕迹,是青春的心动与遗憾;新的覆盖,是他如今迫切想要重新书写的关系。
他喉结滚动了一下,几乎想在此刻就将那份深藏十年的执念和盘托出。但展厅里人来人往,时机和场合都不对。他最终只是沉默地,将这份汹涌的情感压回心底。
观展的全程,他们交流不多。大多时候是沈亦柔在某个作品前停留,萧毅便安静地陪在一旁。他偶尔会因为她一句简短的点评而思考,她也会在他给出一个截然不同的、属于他那个世界的直白解读时,眼底掠过一丝极淡的、类似“原来还可以这样想”的意外。
这种缓慢的、沉浸在艺术氛围中的并肩而行,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悄然拉近着彼此的距离。没有咄咄逼人的追问,没有小心翼翼的试探,只有一种基于陪伴和偶尔思想碰撞的平和。
走出最后一个展厅,午后的阳光毫无遮挡地洒下来,有些刺眼。沈亦柔下意识地眯了眯眼。
萧毅几乎同时侧过一步,不着痕迹地用自己的身体,为她挡去了大部分直射的阳光。
这个细微的动作做得极其自然,仿佛只是无意识的体贴。沈亦柔感觉到光线暗了下来,抬眼看他,他正目视前方,下颌线清晰利落,仿佛刚才那个举动与他无关。
她没有道谢,只是将目光重新投向阳光下的江景,嘴角那抹清浅的弧度,在光影交错中,似乎又深了一分。
“有点渴了。”她看着江面,忽然说道。
“那边有家咖啡馆,视野不错。”萧毅立刻接话,指向江边一栋玻璃房子。
“嗯。”
两人朝着咖啡馆走去。阳光将他们的影子投在地上,这一次,不再是一前一后,而是近乎并肩,紧密地靠在一起。
看画,看的不仅是画境,更是彼此投射在画布上的心影。这场看似沉默的艺术展,无声地消融了最后一点隔阂,为下一段更深入的交流,铺就了温润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