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回还交代轩济劝着点妘绯。
当时楚回说:“小姐她病弱,心思就比旁人敏感,她又是松原与淮国公府的少主,骨子里说一不二的霸道。除夕夜宴上燕公主口无遮拦,小姐恼极了燕公主。只是那燕公主毕竟是太后跟前的红人,又是个机敏狡黠不知深浅的人物,当真闹僵开了,对小姐也不是好事。”
轩济后悔总在妘妹妹面前提燕绯了。
轩济有些尴尬,轻咳一声道:“那日的确是郑檀的不对,朕替她向你赔不是。”
燕绯打量着轩济,扇子抵在鼻尖,遮住了她轻轻翘起的嘴角,偏头故意问:“‘她’是谁?那个不知礼数的丫头吗?难道陛下眼里,一个丫鬟也配和本公主在一个台面上论长短?”
轩济知道燕绯这是明知故问,仍是说:“替妘少主向你赔不是,她御下不严,教出来的丫头不知礼数,冲撞了你,朕向你道歉。”
“您说什么?”燕绯忽闪着她水灵灵的大眼睛,说,“我没听清楚呢,陛下。”
燕绯就是故意的!
轩济气鼓鼓地瞪她。
燕绯哈哈一笑,小姑娘家俏皮又灵动。
“我方才又帮你了一次哦,陛下。”燕绯凑近了轩济,用绣着只火红小狐狸的团扇轻挡住嘴巴,她道,“欠我的人情,都是要还的。我回去喽。”
燕绯似是心情很好的样子,背手捏着扇柄,一步三跳地回刘太后那头去了。
燕绯回到慈华宫里,刘太后已用完了饭,宫人在收拾桌案。
刘太后一抬手,燕绯趋步过去,扶刘太后起来。刘太后饭后必要散步一刻钟,燕绯扶她去了院子里。夜里燥热,没有什么风,燕绯轻摇着扇子,给刘太后打扇。
刘太后问燕绯,“方才与陛下说了什么?”
燕绯“噗嗤”笑了一下。
刘太后更来了兴趣。
燕绯说,“那日臣女府上的乔迁宴,妘小姐的丫鬟莫名其妙把臣女埋汰一通,臣女找不着妘小姐算账,只好找陛下讨个说法喽。”
刘太后直感叹燕绯“年轻真好”。
“你们小孩子家,就闹吧。”刘太后笑,说,“你上次提的那个刘炷,哀家见了,品貌才学都算上乘,只是沉稳有余,机敏不足。哀家点他做了旅贲丞,放着看一看再说。你也算是荐他的中人,记得去向他和他妹妹道一声喜。”
“嗐,”燕绯说,“臣女那哪儿算什么举荐呀,不过是碰上了太后娘娘您家的亲戚,觉得有趣,向您一提罢了。还得是娘娘族人厉害,各个都是人中龙凤,英杰辈出。”
“你这小嘴,一天天,竟像抹了蜜!”刘太后又说回了燕绯的功课,“既知道你这举荐的不像话,还不快快把字练出来,像模像样地写荐书?”
“学啦学啦,”燕绯说,“臣女已经很努力地在学了,日日练字,手腕都酸了。”
“可得了吧,哀家还不知道你这丫头?”
“娘娘!”
燕绯哄着刘太后笑,散着步,就散到了院子的花池边,不经意道:“京都的雨真大,臣女在北燕从没有见过这样的大雨。那日院子里的花木都被泡坏了好多,记得那两株姚黄牡丹,真是国色天香、雍容华美的花中之王,唉,实在是可惜了。”
刘太后盯着新移栽的花木,眸光深深,问姜御长道,“这两株是什么?”
“回娘娘,是魏紫。”
燕绯惊奇地说,“姚黄魏紫,原来这就是魏紫牡丹呀。”
姚黄有花中之王的美誉,而魏紫又被誉为花后。
——那一日,刘太后与刘侯的争执,刘侯怒骂刘太后是“牝鸡司晨”。
从骂刘太后奢靡无度,到任人唯亲,再到不念民生疾苦做下毁堤这等人神共愤的事情……骂了很多,最后骂她祸国,“牝鸡司晨”。
而刘太后也不是挨骂的主,她哭自己一国太后,年纪轻轻就守了寡,吃穿用度好一些又如何?任人唯亲,唯的难道不是刘氏的亲?毁堤保得难道不是刘氏的家田?又骂先帝心里只有那位妘大小姐,她二十岁前守活寡,二十岁后也是守寡,骂刘侯与他们的父亲,口口声声为了家族把她送进宫里,如今她一心为了刘氏,却还要挨骂名……
兄妹两个争执不下,最终不欢而散。
刘侯一怒之下拔了庭院里的两株姚黄牡丹。
如今宫人却栽上了两株魏紫。什么意思?是提醒她顶天只是个“后”,永远做不了“王”?
“为何不是姚黄?”刘太后面色难看,怒声质问。
宫人顿时伏地跪下,颤颤道,“奴婢这就叫上林令来重新栽种。”
“谁选的魏紫?”刘太后的声音没有什么温度,只有上位者的威严,道,“杖毙。”
姜御长应道:“喏。”
燕绯感受到了什么叫“伴君如伴虎”。
刘太后发了脾气,不怒自威。叫姜御长押了从选苗到栽种的一列宫人,一排刑凳,六个人,全部乱棍打死。
燕绯安静地侍立在一边观刑,没有再多说一句话。
而姜御长这些老宫人仿佛已习以为常,眼观鼻鼻观心,也静默地立着,直到六个人被打死,没了气息。
人命如草芥。
打死了六个宫人,刘太后的心情这才好了一些。又赏赐给燕绯四匹绸缎、一个金项圈、一对羊脂玉的手镯、另有珠宝首饰好几样才放她出宫。
妘绯回到燕国使馆时已是深夜,这才吃上了晚饭。
一面吃饭,一面听芙蓉给她报消息:“京城里的粮价翻了五倍,京畿之外的八个郡县都有不同程度的受灾,也有难民涌入,有人借机哄抬粮价,少则三倍,多则十倍,寻常人家已买不起粮食了。”
妘绯问:“平准令仍是不见米大掌柜?”
“是。”芙蓉答道,“昨日平准令罚了两家粮铺,却不过是收没了些许罚金,无关痛痒。今日的粮价就涨的更厉害了。米大掌柜挂出了售罄的牌子,等少主示下。”
“粮行是暗四行,行事不宜张扬,粮库的粮食须得倒个手。”妘绯说道,“叫沈圆以码内阁的名义,重金籴入市面余粮,常价粜出,谓之“公平粮”,平抑粮价,计量都以码内阁的斗升为准。凡有难民涌入的郡县,码内阁设粥棚应灾。育婴堂的人也跟去,但有孤儿,一律收养。”
芙蓉应道,“属下明白。”
宁希511年,六月二十六,码内阁的钱汇庄前摆出了万两黄金,重金求购市面余粮。
但码内阁也不是什么粮食都收。
沈圆拿了个窄口的陶瓮出来,说道:“请诸位粮铺掌柜把各家存粮、价钱都写在字条上,由少阁主定夺。”谓之竞标。
随后又有小奴搬出来两袋黍和两个方升,沈圆说和码内阁做生意,都要按照码内阁的度量来。两袋黍是一样的,分别倒进两个方升里,一个正好装满,一个还有些许溢出。
又有一列小奴奉上纸笔,沈圆道:“诸位掌柜,请吧。”
妘绯来了码内阁,就坐在后堂里。沈圆抱着陶瓮走进来,把陶瓮砸了,一叠字条递到了妘绯手里。
妘绯展开了几个看,冷笑说,“居然敢有人十倍定价,当真敢狮子大开口。”
天灾后必有人祸,发的都是国难财。
一堆字条里挑挑拣拣,妘绯捡了两个给沈圆,“这两家,连同米大掌柜的,咱们都要了。”
“是。”
“八县受灾,本少阁主应当去巡查一番才是。”妘绯要走,对叶大掌柜的说,“我近日不便在京中,有事情你们且自己处理。”
叶大掌柜与沈圆沈周都明白了,应是。
宁希511年,六月二十八,码内阁分设五个点位,以两倍的价钱粜粮。
码内阁的粮食遭到了百姓哄抢。
叶大掌柜叫伙计们都喊:“不忙不忙。码内阁的粮断不了,大家放心,明日的粮价更便宜!放心!”
又增了三处粜粮的点位。码内阁的铺子多,临时改一下仓储不是难事。
八处粜粮点,昼夜不息,伙计们轮番上不打烊,售卖直到宵禁。
只是人手有些不大够,妘绯叫沈周向青石书院的山长问白先生说:“京中粮价飞涨,码内阁平价粜粮平抑粮价,只是百姓哄抢,人手不够,可否请山长给书院学子们暂放几日的假,帮忙支应几日?”
赈灾安民是义举,问白先生向沈周一揖,道:“沈少阁主心怀黎民,大灾之前,我等空读诗书,却帮不上什么忙,实在惭愧。但能尽微薄之力,请少阁主只管吩咐。”
沈周谢过问白先生。
青石书院这第一批的三百学子皆出育婴堂,换而言之,都是码内阁养大的。给码内阁做事各个义不容辞,三百学子撸起袖子就去帮忙了。
果然第二日,码内阁粜粮点的粮价就从寻常粮价的两倍又降了两成,叫前一日抢多了的百姓问能不能退。必定是不能退的,叶大掌柜说:“过两日等下一批粮食来了,还会降。”
哄抢屯粮的百姓们一下子就冷静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