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呱呱坠地被抛弃
迷信灾难能免去
1952年农历3月初2日,我出生在河南省林县城西白家庄村,听人说,我一出生母亲就在我的左手小拇指指尖上咬了一口,鲜血直流。然后包好,被人放到一个很荒凉的叫小沟底的地方,再由西台村一个叫常兴的老伴儿抱回到他们门家中,再后来,让别人从他们家里把我抱回到我们的家里,这样常兴的老两口就成了我的干爹干娘,每年的这一天他们都会用红丝线栓上铜钱挂到我的脖子上,我每增加一岁,挂在我脖子上的红丝线上就会多加一个铜钱,这叫:灾,能够长命百岁,并用我们两家的姓氏拼成了我的名字孙常栓,母亲又给我取了一个十分疼爱的乳名叫栓牛,这就是我:名字的由来。
1.2初次徒步姥姥家
幼童不知疼老妈
在我幼年的记忆里,恍恍惚惚记得,有一次母亲带着我去姥姥家,那个时候,我可能也就三四岁,母亲是小脚,身上背着送给姥姥家的物品,抱着我走一阵儿,实在走不动了,就把我放到地上哄着我再往前走一阵儿,那时候觉得路途好远好远,好像永远也走不完似的,实际上也是够远的,我家住在县城西的白家庄,姥姥家住在西山脚下的李家曼村,中间的距离足足有二十多里路。
当时又没有什么交通工具,全靠两条腿走路,母亲在前面哄,我在后面慢腾腾的跟着走,记得走了好久好久。母亲为了让我快点儿走,那个时候好像是春天,就指着路旁一座孤坟上几朵黄色的苦菜花让我快点儿来采,不知道在路上艰难的行走了多么长的时间,母亲带着我总算来到了姥姥家的村口上。
记得姥姥家门前是一块麦地,很多人都在麦地里除草干活儿,看到我们的到来,都很热情的给我们打招呼。母亲从包裹里拿出来又圆又大的烧饼,分发给他们一人一个,拿到这诱人的大烧饼,人们也顾不得干活儿了,一个个高兴的吃起来。
我和母亲一路上又饥又渴一口也没舍得吃,记得晚上在姥姥家吃的是玉米糁儿稀饭煮柿子,母亲在屋门口喂我吃饭时,二妗子好像在逗我,对我作着鬼脸儿。
1.3 睡梦突然被吵醒
白衣白帽惊又恐
对爷爷的记忆,我好像一点儿也没有什么印象。可能那是三四岁的时候,记得有一次,我在睡梦里恍恍惚惚听到有动静,就慢慢的争争开眼睛,屋子里一片漆黑,一点儿灯光也没有,那时候好像是冬天,家里烧的是煤火,趁着煤火忽明忽暗的光亮,隐隐约约看到一个人头上带着白色的帽子,身上穿着白色的衣服,腰里系着麻绳,手里拿着铁火棍在拨弄着煤火,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穿戴,又是在黑夜里的睡梦中,记得当时吓的我不敢吱声,更不敢哭出声来,赶紧用被子蒙住头卷缩成一团。这样的记忆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一直挥之不去,后来大一点儿了,我回想起这件事情,那可能是我的爷爷死了,那个身穿白衣的人不是父亲就是母亲,因为一直到我长大懂事起,从来没有见到过爷爷的踪影,只是见到过奶奶的样子。这件事对我的印象很深,从此我对死人的事情特别的害怕,胆小怕事从此成了我的噩梦。
1.4 对门娶亲闹哄哄
又想热闹又怕惊
那是我五六岁的时候,对门邻居我大爷家的孙子娶媳妇,他家里来了很多的人,我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听到他们家里有说有笑,很是热闹,不时还能听到几声唢呐和乐器的吹奏声,这样热闹的场面我却不敢过去看一看,只是偷偷的躲在自己的家里,静静地听着那个院子里的喧哗,但是心里又非常的痒痒,真想跑到他家的院子里去看一看,但是,又非常胆小害怕,心里在进行着剧烈的思想斗争,正在无比纠结时的时候,突然听到对面的院子里安静了下来,我觉得这真是个绝好的机会,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去看一看,我悄悄的打开我家的大门,慢慢的向对面的院子里走去,刚刚迈进他家的大门,突然看到一群佩红挂绿的人向外面走来,只见人群中一个人手里拿着唢呐,仰着脖子朝天"哇"的吹了一声,我的妈呀,真是吓死人了,我被这突如其来的场面吓的是魂飞魄散,扭头拼命地就往我家里跑,跑到家里赶紧关上大门,插上门栓,心里砰砰呯的跳个不停,妈耶,原来娶媳妇也是这么的吓人,一直听到吹吹打打的声音越走越远,心情才慢慢的平静了下来。
1.5 幼时经常肚子疼
带血大便都是虫
我记得小时候经常肚子疼,母亲一听说我肚子疼就给我喝炒盐水,就是把大盐块儿用铁锅炒一炒,然后用砂锅加水熬成炒盐水,这炒盐水真是实在难喝,又苦又涩,一开始喝了两口,咸的我嗓子眼儿非常的难受,后来实在喝不下去了,趁大人不注意,我就把剩下的炒盐水偷偷的倒掉,不知道是我没有喝够数量,还是这个偏方不管用,结果还是经常肚子疼。
那个时候生活条件实在艰苦,一般的头疼脑热,老百姓是不会去找医生的,大部分都是上辈人口传心授的小偏方,有的小偏方还真管用,我母亲就掌握了不少这样的小偏方,很多街坊邻居都来找母亲讨要小偏方,说也奇怪,不管大人小孩,小打小闹的毛病经我母亲一整治准好,有的病用的是小偏方,有的病需要动手治疗,比如大人头疼。母亲就会用白线缠在他的手指尖,然后用针扎放血,头疼病立马就好。如果是感冒,母亲就会给他们拔火罐或让他们喝用葱姜熬的水,我现在还清楚的记得我们感冒时,母亲为我们熬葱姜水的小偏方。"紫皮白萝卜片7片,黑豆7个,桃仁去尖7个,葱白7段,香菜根7个,生姜七片",晚上熬一大碗这样的葱姜水,喝完用被子蒙住头,出一身汗感冒就好了。
我小时候经常肚子疼,母亲也给我用过不少的小偏方,炒盐水喝过,用灶堂里烧红的煤渣水也喝过,但是效果都不好,还是常肚子疼,没办法,母亲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了几个白药片,可是我用水怎么也喝不下去,母亲就用香油和白面摊成煎饼,把药片赶成药面面,散到煎饼上卷起来让我吃,母亲这是为了让我好好的把药片吃了,想出来的这个办法,哪里知道香油白面是好,母亲为了让药片的效果好一点,并没有在煎饼里放盐,香油白面没有放盐的淡煎饼卷上药片的面面,吃起来简直跟吃毒药差不多,要知道那个年代能吃上香油白面并不是常有的事情,可是这样的吃法实在难吃,为了治病,为了来之不易的香油白面。只好艰难的吃起来。那种难以下咽的味道实在让人难以忍受,这件事情在我这一生中,什么时候回想起来胃里都会翻滚,结果母亲费了好大的功夫,我也受了好大的罪,肚子疼还是不见好转。
父亲跟我说咱们到医院找大夫看一看吧,我又怕到医院看到穿白大褂的医生,说啥也不肯去,又怕见医生,又不想吃煎饼卷药片,有时间肚子疼起来我就忍着,尽量不让大人知道,就这样坚持了好长时间。眼看着一天比一天消瘦,有时候肚子疼起来就会满炕的打滚儿,再后来就开始发烧昏迷,父母让我去医院看医生我还是坚持不肯去,大人实在没办法,眼看着我一天不如一天,父亲突然对我说,“你要去医院看医生,咱们到县城你想要什么我就给你买什么。”正在昏迷中的我听到父亲这样的许诺,勉强睁开眼睛对父亲说:“我想要一张很好看的画儿,我去看了医生你能给我买吗?”父亲一听我去看医生,要求就是买一张画儿,马上就说:“好好,你要什么画儿?”我说:“就是一个胖娃娃抱着一条大红鱼。”其实这张画儿我早就在小朋友家里看到过,好想自己也有一张,但是从来没有跟大人们说过,这次趁着这个机会大胆的说了出来,没想到父亲很快就答应了。
父亲用独轮车推着我,母亲在旁边跟着,到医院找到医生一看,医生说这孩子肚子里有虫,吃点药就好了,回来我看到那种药是粉红色的三角形,闻闻还有一股香味儿,脆脆的甜甜的很好吃,这一吃不要紧,肚子更疼了,并且下坠,就跑到厕所旁边的地上方便起来,拉完以后站起来一看,吓了我一跳,原来拉出来的并不是大便,全部是一条条又粗又长的虫子缠在了一起,一个个挣扎着往外爬,基本上看不到什么粪便,全是虫子和血,一连拉了三天,拉出来的虫子一天比一天少,肚子慢慢的也就不疼了。后来才知道,那个很好吃的药是专门用来打虫的特效药,药名儿叫宝塔糖,我们那里的人叫洋桃。以后再有肚子疼,大人们去买点儿宝塔糖让我一吃就好了。
1.6 父亲摔伤住医院
全家奔忙去陪伴
父亲是一个木匠,他非常的能干,不但会木匠,还会泥瓦匠,什么活儿都会干。大概是在我四五岁的那一年的一天中午,父亲在给叔叔家修房子,已经到中午了,该收工吃午饭了,父亲还一个劲儿的一个人站在高高的架子上忙碌着,可能是需要修缮的活儿快干完了,父亲想把活儿干完就收工,我家住在前院的三间东屋,叔叔家住在后院的三间南屋,我家东屋的北山墙和叔叔家南屋的后墙中间有一个一米多宽的小过道,前院和后院通过这个小过道就可以联通,父亲现在就是在叔叔家南屋的东山墙外高高的架子上干活儿。
前院的院子里有一盘石碾子,当时有一家人家正在用毛驴拉碾子磨面,我那时一个人正在院子里玩儿,突然听到父亲干活儿的地方轰轰隆隆的响动,看到好多大人往那里跑去,紧接着听到有人在喊,快来人啊,有人从架子上摔下来了,我一听赶紧跑过去,看到父亲斜躺着在地上,浑身都是血,这时大人们找了一块门板,七手八脚的把父亲弄到门板上,盖上被子抬走了。
我好几天没有看到父亲和母亲,只看到姐姐在里里外外的忙碌着,我就问姐姐,父亲和母亲哪里去了,姐姐说父亲住医院了,母亲在医院里陪护父亲,姐姐还说父亲的嘴挂破了,腿也摔折了,父亲什么饭也不能吃,母亲在医院陪护父亲也离不开,姐姐每天煮好饭还得去给母亲送饭,这样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一直见不到父亲和母亲,就缠着姐姐说,我也想到医院去看看,姐姐没办法,只好带着我一块儿到了医院。
我看到父亲在医院的病床上躺着,满头满脸都缠着白布,只留着一点点嘴在外面,母亲正在用小汤勺慢慢的喂父亲鸡蛋汤,我当时看到这个情景吓得直哭。我记得当时的医院好像在城里西营街路南的一个院子里。
天黑了,姐姐背着我往家里走,出来县城一片漆黑,很是荒凉,不时听到什么鸟在凄凉的鸣叫着,路上没有一个人影儿,只听到路边儿的小河里哗哗的流水声,小河边儿的高粱穗儿不停的从我头顶上掠过,偶尔还能听到从远处村子里传来几声狗的吠叫,这个时候,叔叔的一家人在家里享受着天伦之乐,父亲为了给他们修房屋受伤住院,我们一家老小没明没夜的在奔忙,恐慌,劳累,叔叔一家人却没有一个人出来问候一声,当姐姐背着我快走到村子东头儿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个黑影在晃动,着实吓了姐姐一跳,姐姐大声喊道:“你是谁?”“我呀。”说罢,黑影慢慢的向我们走来,原来这个人是我们南院的大娘,大娘说,“你大爷看到你们这麽晚了还没有回来,听说最近夜里有野狼出没,我就来这里接接你们。"
说起我大娘,她个子不高,一米四五的样子,胆量却是大的惊人,据说夏天她一个人在村子外面的大树下面乘凉,野狼从她身旁边跑过去,她坐在树下摇着芭蕉扇子,就好像没事儿一样不慌不忙。这时有大娘来接我们,姐姐才放下心来,一路上大娘不停的嘟囔着,埋怨着叔叔一家人不懂事,为了给你们家里干活儿,发生这么大的事儿,他家里居然没有一个人出头露面。
后来我长大了,懂事后听姐姐说,父亲为了给叔叔家修房子受伤住院,叔叔家从来没有人去医院看望一眼,更不要说拿一分钱或东西了,从此以后,父亲从医院出来就成了残废人,上嘴唇缝了十几针,几颗门牙也没了,一条腿也瘸了,走路再也离不了拐杖。
1.7 姥姥去世家无人
急坏馋嘴小顽童
在我的记忆里,对姥姥的印象非常的模糊,只是记得母亲第一次带我去姥姥家,看到一个老太太躺着在床上,屋子里非常的昏暗,姥姥具体什么模样怎么也记不起来,母亲也就是带我去过姥姥家的这一次,一直到我记事儿起,也没有记得母亲再带我去过姥姥家,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经常不在家里,那可能是因为姥姥常年有病,母亲要在那里照顾姥姥,好在家里还有父亲和姐姐
没有觉得有多么的孤单。
记得有一天,家里的大人们都往姥姥家去了,还看到我们家的邻居安民德和另一个不太熟悉的人,抬着一个大筛子也都去了姥姥家,家里就剩下了我一个人,也不知道这么多人为什么都到姥姥家去了,后来大一点儿了回想起这件事情,那可能是姥姥去世了,大人们先去了姥姥家,邻居们是后来抬着供品去的。我记得我一个人在家里非常的孤单,一个人跑到街上也见不到一个人影,再回到家里还是见不到一个人,我那时候可能也就是四五岁的样子,胆子又非常的小,别的地方又不敢去,就一个人一会儿跑到家里去看看,一会儿跑到街上去转转,一个人站在村子的西头,眺望着远远的姥姥家的方向,觉得姥姥家离我们好远好远,不知道大人们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可能到了快该吃中午饭的时候了,肚子里饿得咕咕的直叫唤,也没有见到一个大人回来,我就到厨房里拿出来平时吃饭用的小木碗儿,我们那里把这小木碗叫小木兰儿,跑到街上左顾右盼的还是见不到一个人影,我们家的东隔壁邻居姓安,他家有一个高大的街门楼,大街门安在门楼的正中间,大门的里边摆放着各种农用工具,大门的外边靠墙摆放着两块长方形的大石头,是他家人平时用来休息或吃饭时坐的地方,我看看没人,就端着小木碗儿,悄悄的坐在了他家的大门楼下,靠西墙边上的长方形石头上,不知道呆呆的坐了多久,看到他家的一个大人出来,看到我端着一个空的小木碗儿在那儿坐着,这个人马上返回家里,端出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麦糁饭,给我盛到我端着的小木兰儿里,我就坐在那里有滋有味的吃了起来。麦糁饭是当时除了白面以外最好吃的一种饭,因为北方没有大米,人们就把大麦去掉外皮,煮成的一种类似大米的一种麦糁饭,要知道在当时,这样的麦糁饭也不是谁家都能吃得上的,这就是在我幼年时记忆最深刻的一次要饭的经历。
1.8 初次放炮真吓人
不知躲避手暴疼
好像还是四五岁的时候,因为自己胆子小,一见到别人放炮老是远远地躲在一边,用双手紧紧地捂住耳朵,好多同龄的小伙伴们一见到有放鞭炮的地方,就拼命的钻到放鞭炮的下面,去抢拾那些哑炮,上面是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鞭炮的下面是一群小伙伴在疯狂的争抢哑炮,等到上面的鞭炮放完了,下面的小伙伴们一个个灰头土脸的用双手捧着各自的战利品,兴高采烈的炫耀着,看看谁抢的哑炮比较多,谁就会非常得意的样子,我从来没有,而且确实也不敢参加这样的冒险活动。看到小伙伴们拿着自己的战利品在玩着各种的花样,他们把还有一点儿炮焾儿的炮仗,用长长的香慢慢的点着就跑,听,到呯的一声爆响,然后就会有一片欢呼声,他们还会把没有炮焾的炮仗掰成两截,使里面的火药漏出来,然后将它们一对儿一对儿的围成一个圆圈,点燃其中的一个,围成一个圆圈的所有哑炮都会依次冒出长长的火苗,小伙伴们玩起来都会废寝忘食,我看起来也非常的眼馋,但是自己没有战利品,只能远远地看着小伙伴们在津津有味的玩着。在那样的年代,这就是小伙伴们最奢侈最感兴趣的玩具。
记得有一天,我忽然发现我家院子中央的一颗桃树上,挂着一串长长的鞭炮,院子里也没有一个人,我就小心翼翼的从那挂鞭炮上摘下来一个,那个时候家里有堂屋,有东屋,还有西屋,家里做饭的地方在西屋,做饭的炉灶是用泥土做的,灶的上面座着一口大锅,灶的前面是一个略圆的方口,口的下方有一个长长的舌头,做饭时用柴草烧火做饭,做过饭后的草木灰就留在炉灶的下面,草木灰的余温有时还能保持好长时间,大人们做罢饭以后,往往会把生红薯埋在草木灰里,我有时感觉饿了,就会自己去草木灰里刨一块红薯,津津有味的吃起来,大人们都忙着干活儿去了,这样我饿了也能有吃的东西了,这自然给大人们解决了不少的麻烦。
我摘下来一个炮仗以后,非常的激动,感觉这么容易就得到了一个炮仗,我马上找来一根小木棍儿,跑到西屋的炉灶口的边上,用小木棍儿在草木灰里慢慢的搅动起来,不一会儿就看到小木棍上冒出了青烟,我就一手拿着小木棍儿,一手拿着那个炮仗跑到院子中央,把炮仗的炮焾儿对着小木棍儿上的青烟用嘴吹了起来,突然看到炮仗的炮焾儿斯斯的冒出火来,我正在好奇,‘呯’的一声那个炮仗在我的手里爆炸了,我突然眼前一黑,撕心裂肺的哭声,引来了正在屋子里忙碌的大人们,大家手忙脚乱的为我忙活起来,那时候只觉得天旋地转,拿炮仗的那一只手已没有了知觉,眼睛也看不见了,不知过了多久,手和眼睛才恢复了正常,好在没有受到什么大的伤害,现在想想也很后怕,这就是我第一次放炮仗的经历,也是我一生中非常难忘的经历,我长大了以后,回想起这件事情来,才明白那一次可能是我爷爷死后的什么日子,不是五七,就是周年,大人们把买来的鞭炮挂在了院子里的桃树上,家里来了好多的客人,大人们光顾着在屋子里忙活儿,突然听到院子里的爆炸声,紧接着就听到小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着实也把大人们吓了一大跳。
1.9 弯腰看戏耍进门
老汉戏逗小顽童
我记得第一次到县城的戏院里去看戏,那时候我可能是五六岁的样子,有一天父亲说要带我去县城看戏,我听到以后非常的高兴,吃过早饭,父亲拉着我的手,叫上住在南院的我丙全大爷,我们三个人又一起走到离我们村子南边一里多地的李家庄村,叫上一个我应该叫姑父的老头儿,还记得这个姑父叫刘羊,我们四个人一起顺着李家庄村东北通往县城的羊肠小道,一路上他们三个大人有说有笑,我还记得那个我叫姑父的老头儿,一边说笑一边还不停的咳嗽,有时还弯下腰来给我开个玩笑,他还一直夸我个子长的高,一再嘱咐我进戏院门儿的时候,要弯着腰进去,要不然我还得买门票,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很是听话儿,也很腼腆,不爱多说话儿,像个小姑娘似的。
我们一行人说笑着穿过西券街,进入到城里大街,来到戏院门口一看,来看戏的人还真是不少,大人们买好票我们就往戏院的门里面进,这时候叫姑父的老头儿弯下腰悄悄对我说:“弯着腰进去你就不用买门票了,我也很乖的弯着腰跟着大人们一块儿进到了戏院里,我长大以后回想起这件事情,可能是那个叫姑父的老头儿真是在给我开玩笑,小孩子可能根本就不用买门票。
进到戏院里一看,里面已经坐了好多人,只见戏院里面摆放着一排一排的长条木板凳,舞台上用一块深紫色的幔布拉着。可能还没到开演的时间,人们坐在板凳上,有的说笑,有的抽烟,有的嗑着瓜子,看到戏院的地上到处都是碎纸片儿,烟头儿,瓜子皮儿,地面好像几年都没有打扫过一样,戏院的上空烟雾缭绕,戏院里人声鼎沸,不一会儿只听到叮叮咚咚的锣鼓声响,噪杂的人声顿时静了下来,这时只见深紫色的幔布慢慢的被拉开,就看到舞台后面背景上画着一头牛拉着一张犁,舞台上有红脸儿,有白脸儿,还有黑脸和花脸儿,几个人脸上还带着各种颜色的长长的胡子,有的人头上戴的帽子上还插着两根长长的羽毛,他们在舞台上走来走去,嘴里还在不停地哇啦哇啦的念叨着什么,舞台下面的人们有的在聚精会神的享受着舞台上的剧情变化,有的三三两两的在指手画脚的小声议论着什么,我们小孩子什么也看不懂,只是在那里傻傻的站着看热闹。这就是我第一次看戏的经历,这也是我这前半生唯一一次在戏院里看戏的经历。
1.10 初看电影父亲陪
光影奇妙不想回
记得我第一次看电影的时候大概是十来岁的样子,我们住的那个村子很小,当时农村的文化生活非常的单调,买票到电影院去看一场电影,那更是非常奢侈的事情,这是当时一般的家庭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想看电影唯一的办法,就是听到比较大的村子晚上有放电影的消息,人们就会早早的吃过晚饭,匆匆忙忙的往那个村子里跑去,只要知到哪个村子晚上有放电影,多远也要去,有的人甚至晚上跑到十几里远的村子里去看一场电影,那个时候,如果哪个村庄晚上放电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消息会很快传播出去,一传十,十传百,人们奔走相告,我也听到过哪个村庄有晚上放电影的消息,自己年纪小一个人又不敢去,父亲给叔叔家修房子摔坏了腿,远点儿的村庄走路不方便,不能带我去。
记得有一天,听说我们村子北边的洛家庄晚上放电影,离我们村庄有三四里路的距离,我就跟父亲商量,看看能不能带我去,父亲看到我很迫切的样子,只好同意,我听到以后非常的高兴,催母亲赶紧做好晚饭,我草草的吃了点儿饭,就迫不及待的催父亲快走。父亲一瘸一拐的拉着我的手,为了尽快赶到洛家庄,我们没有走正路,因为如果从正路走过去,要绕很远的路,父亲拉着我沿着田间的小土岸,深一脚浅一脚的摸索着向洛家庄的方向走去,那时候农村还没有电,更没有什么电灯,四野一片漆黑,我们大约走了一半的路程,隐隐约约听到了放电影的喇叭声,黑暗中我们爷儿俩寻着声音向那儿赶去,随着喇叭的声音越来越清楚,可以听到喇叭里清楚说话的声音,这时候我的心情非常的激动,我终于能看到电影是什么东西了,这时候我们走的更快了。
隐隐约约能看到一块儿白布上有人影儿在晃动,再走近一看,放电影的场地中间挂着一块白布,白布上的人影儿不断地变化着,白布的前面和后面到处都是人,黑压压的一大片。我们来的晚,离那块布还好远,挤也挤不过去了,只好站在那儿看起来,也不知道电影里演的是什么故事,只看到白布上有穷人,有地主,一个白头发的女人住在山洞里,靠偷吃庙里的供品度日,后来是当兵模样的人把她救了出来,她的白头发后来竟然又神奇的变黑了。这一幕幕活灵活现的人物,在挂着的一块白布上神出鬼没,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虽然不知道这样神奇的情景是怎样来完成的,但是还是让我感受到了无限的好奇和震惊。
一直等到电影放完了,人们都还是呆在原地不动,舍不得离开,过了好一会儿,眼看着有人把那块白布从高杆子上解下来,放电影的电灯也熄灭了,场地变得一片漆黑,人们才恋恋不舍的散去,在回来的路上,才听到早来的人们说,今天晚上看的电影是《白毛女》。这就是父亲第一次带我看电影的经历。也是我终生难忘的经历。虽然这次电影没有从头看全,我依然很感激我的父亲,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是父亲不顾身体的残疾,走那么远的夜路带我去增长了见识,每当我回想起这次经历,父亲那一瘸一拐的身影总是在我的眼前晃动,永远永远….….
1.11 穿城过街东山头
相邀伙伴去放牛
小时候我记得我们家住在村子的最西头,院子里有三间东屋,是我们家住着,三间北屋,是我奶奶住着,北屋的东边是三间南屋,是后院的我叔叔家住着。西屋好像有六间,听父亲说好像是我四爷爷家的,我四爷爷年轻时不幸早亡,妻离子散,他们家的房子就空了下来,后来从山上搬迁下来的方全保家就住在了里面,一直住到解放后,政府土地改革,他们家分到地主家的几间房子才搬走的,他们家搬走以后,我姐姐就住在了里面,好像做饭也在西屋,我第一次放炮仗崩住手,就是从西屋的灶膛里点的火,一直到农村成立合作社,生产队没有地方喂牲口,就把这六间西屋扭过去改变成了东屋,在里面喂起了牲口,当时的牲口都是从各家各户收集到一起的,我记得有两匹马,有两头牛,还有几头驴子。
喂牲口的两个人,一个是东白家庄的张文堂,一个是我们本家的我叫二大爷,他的名字叫孙二牛,两个老头儿当时看起来都很老,都有六七十岁的样子,他们除了喂牲口,还得弯着腰到村东头的水井里去挑水饮牲口,当时我们家的院子里有两棵大槐树,有三棵大枣树,院子的中央有一棵桃树,院子的西南角有一棵高大的椿树,椿树上挂了一口大铁钟,喂牲口的两个人还得负责敲钟,生产队里的人们每天上下工或开会,都由他们敲钟作为信号。我有时就会跑过去看他们喂牲口,他们在院子里支了一口大铁锅,把黑豆放到大锅里去炒,把炒熟的黑豆作为香料喂牲口,他们有时候为了逗我,就把炒熟的黑豆给我吃,我记得他们在村子的最西头,也没有什么院墙,那里有几颗白杨树,有一棵又高又大的大榆树,大榆树的不远处还有一棵大椿树,这几棵树的下面好像是私人的一个打麦场,生产队成立以后就废弃了。
白天如果牲口不用干活儿,就把它们栓在这几棵大树下,那几头牲口都有它们的名字,记得一个叫枣红马,一个叫黑骆子,一个叫小灰驴,一个叫白眼圈,还一个叫红眼圈,两头牛一个叫老键一个叫小黄,它们有时闲着没事还爱打个架,为了劝架两个老头儿有时会累的气喘吁吁,这几头牲口里边要数小灰和红眼圈最老实,最温顺,人们需要用牲口干活儿时都会抢着用它们。
我记得大概十来岁的时候,生产队叫我们一帮小孩子到东山上去放牲口,由比我们大五六岁的孙大为带队,他的小名儿叫大毛,高高的个子,牵着老键,嘴里哼着小曲儿走在最前面,我牵着红眼圈儿走在最后面,我们一伙人各自牵着各自的牲口,浩浩荡荡的穿过了县城,这是我第一次跟这么多人在一块儿干活儿,真是又激动又兴奋,一路上东张西望,看到哪里都是又陌生又新鲜,出来县城我们发现路的旁边有很多新鲜的野草,就让牲口吃起来,就这样一边走一边放牲口,一直走到东山上,我们看到大片大片的鲜草,牲口们一个个都很欢快的吃了起来。
我们这一伙人除了大毛大几岁以外,大部分都是十来岁的样子,大家从来都没有像今天这样特别的高兴,一个个都特别的认真,生怕自己的牲口吃不饱,一直等到牲口们一个个吃的肚子滚瓜溜圆,大毛对我们说,牲口都吃饱了,咱们牵着牲口到县城里去玩吧,大家一听都说好呀,我们就各自牵着各自的牲口向县城走去。
大毛还是走在最前面,走了一会儿,大毛突然对我们说:“我敢站在这个老键的背上你们信不信。”说着只见他一个翻身就骑在了牛背上,紧接着就直直地站在了牛背上,嘴里还唱起了小曲儿,我们看到这样的情景,都觉得大毛真是个好样的。这时也有几个胆子大的小伙伴儿,一翻身就骑在了牲口上,我牵着的红眼圈儿虽然很温顺,但是我怎么也舍不得骑在它身上,当时的县城还很小,东大街还是非常的荒凉,大街两旁只有文化馆一座孤零零的房子,房子的周围种了很多桃树,桃树林里有一个很大很大的池子,大毛对我们说这就是老改队池,就是用监狱里的犯人们修建的,当时池子里并没有水,我们把牲口栓在桃树上,就在桃树林子里疯玩了起来.....。
这就是我们一起在东山上放牲口的一次非常难忘的经历也算是我第一次参加生产队劳动的经历。
1.12 如愿以偿练投石
忍饥挨饿救病急
小时候,我们村子里养了一群羊,白花花的一大片,足足有一百多只羊,是那种白绵羊,一个个吃的是滚瓜溜圆,肥嘟嘟的非常喜欢人,负责放羊的那个人是个外村人,五十多岁,高高的个子,瘦瘦的身材。看起来很有精神,村子里的人都叫他老申头,他吹得一口好口哨,放羊时他一手拿着放羊的鞭子,另一只手拿着一根又长又细的木杆,木杆的顶端安着一个小铁铲,一群羊在他的指挥下得心应手,放羊时,嘴里漫不经心的吹着清脆悦耳的口哨,潇洒自如的样子让人们羡慕不已。
哪一只羊如果不听他的指挥,离他近的羊他就用鞭子轻轻的抽它一下,这只羊就会很顺从的回到羊群里。离他远的羊他就会用手里长长的小铲子,随便在地上铲一块小石块儿,两手轻轻的一扬小铁铲,小石块儿就会‘嗖’的一声飞出去,百发百中的砸在那只离群的羊身上,那只羊就会乖乖的回到队伍里。这就是放羊人的绝活儿,也是他们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放羊人要是没有这一手绝活儿,哪还了得,一个人放一百多只羊不听指挥,一只只分崩离析,会是什么结果,这又不是在大草原上可以让羊群任意的奔跑,路两旁都是鲜嫩的庄稼,让它们活动的范围有非常的局限性,所以,在这样的地方放羊,也是一种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
小时候,我们一帮小伙伴经常跟在羊群的后面,捡拾羊屎蛋儿,羊群刚刚拉下来的羊屎蛋儿还是热乎乎粘乎乎的,并且还有一股特殊的羊粪味儿,但是我们都顾不了那么多,都是互相比赛着谁捡拾的比较多。这个放羊人有两样东西对我都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一个就是他漫不经心吹出来的清脆悦耳的口哨声,再一个就是他手里那根长长的小铁铲,他随手铲一个小石块儿,两手轻轻一扬,就能百发百中的命中那些离群的羊,他这样的举动对我产生了非常羡慕的神情,并且对这个放羊人有了非常敬佩的感觉。实际上,这个放羊人非常的热情,对我们这些小伙伴也是非常的友好,但是,我那个时候非常的胆小和腼腆,他这两样东西,我只是在心目中暗暗的喜欢和羡慕,并没有透露给任何人。
从那以后,一有时间,只要是在没人的地方,我就卷起自己的舌头,悄悄的试着学吹口哨,我这样的举动,也不敢让任何人知道,更不敢向那个放羊人请教。一开始,卷起的舌头怎么也吹不出一点儿声音,反正有事没事我就很自然的卷起舌头胡乱的吹着,慢慢的就觉得有了点儿感觉,原来卷起的舌头与口唇的配合才能吹出响声来,这样一来,让我感到了无比的激动,锻炼起来就越来越有劲头,慢慢的由直来直去的响声变成了曲折有趣的声音,小伙伴们听到我能吹出口哨声音,一个个也都非常的羡慕,我就教给他们,舌头和口唇如何配合就能吹出声音,后来和我要好的几个小伙伴也学会了吹口哨,一开始,我们只会学学简单的鸟叫声,慢慢的,简单的歌曲我们也能吹得出来,那时候,家里的小喇叭每到广播的时候,经常会播放《扬鞭催马运粮忙》的笛子独奏,我就跟着小喇叭里的声音模仿着吹起来,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到后来,我用口哨能把《扬鞭催马运粮忙》这首曲子完整的吹出来了,一有时间,我就会给小伙伴们吹上一曲,在那样的年代,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非常的匮乏,不需要任何的乐器,用口哨就能吹出悦耳动听的曲子,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可是,那个放羊人却不知道,一个非常腼腆的小孩子,在他的诱导下,终于自己也偷偷的学会用口哨吹出了动听的曲子。放羊人的口哨我终于偷偷的学会了,但是,他手里的那个小铁铲我却从来没有机会摸到过,那长长的园木把儿在他的手里磨蹭得油光流滑,木把儿顶端的小铁铲使用的也是明光锃亮,放羊人的这个小小的小铁铲让我非常的羡慕,试想着,我什么时候有机会也能挥舞着那个小铁铲,赶着雪白的羊群,那会是多么的威武和潇洒,可是实际想一想,这与梦想有什么区别,在那一段时间,放羊人挥舞着小铁铲赶着羊群的动作,经常会在我的脑海里闪现。
几年以后,终于有一个机会,让我如愿以偿,不但能亲手触摸到放羊人的这个小铁铲,而且还能光明正大的挥舞着这个小铁铲练习投石。那时候,我们那里基本上每个村庄都要养一群羊,这一群羊就是这个村庄的最大财富,最主要的是,生产队可以利用这一群羊产生很多上好的有机肥,因为在那样的年代,市面上还没有化肥的出现,生产队种地的收成,全靠牲畜产生大量的有机肥来利用,所以生产队对有这样一群羊都非常的重视,白天,放羊人把羊群赶出去,让羊群到没有庄稼的地方去放养,晚上就把羊群赶回来到羊圈里积有机肥。
每年的秋天,村庄周围地里的庄稼都收获完了,放羊人就会把羊群赶到附近的空地里去放养,附近的地里种上庄稼以后,放羊人就会把羊群赶的很远的地方去放养,这样一来,放羊人的午饭就无法解决,生产队就想找一个小孩子去给放羊人送午饭,那一年我十二三岁,我就积极报名,得到生产队的允许,从此,放羊人的午饭就由我来给他送过去。
那时候,放羊人是在村子里吃的百家饭,挨家挨户轮换着管饭,放羊人有一个用柳条编的饭盒儿,形状象一个长形的大葫芦,能盛三四碗饭的样子,我们那里把这样的饭盒儿叫‘壳捞喔’,这个饭盒儿放到谁家,今天就由谁家管饭,一家一次管一天的饭,放羊人吃过早饭以后,就会对他们说,他中午会在什么方向或什么地方放羊,我就会按照他说的地方把午饭给他送过去。
那时候我提着这样一个饭盒儿还是感到很力,有时间还要走四五里地的路程才能找到放羊人,即使再累我还是很高兴来干这件事情,因为我把饭送到以后,放羊人就开始吃饭,他就会让我拿着鞭子和那个我神往已久的小铁铲,替他看着羊群,就这样,我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挥舞着小铁铲练习投石,本来我用左手投石,在我们那一帮小伙伴里就很出色,一投一个准儿。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用这个小铁铲也能投中想要投中的目标,而且利用这样的工具,小石块儿会投鄭的更远更准更方便,放羊人看到我用小铁铲投鄭的小石块儿又远又准,对我很是夸奖,并且教给我放羊的一些要领,还让我认识了又高有威猛的头羊,他说,只要把头羊管理好,整个羊群就很好放养了,没想到,我为了欣赏放羊人的那个小铁铲,自告奋勇来给他送饭,居然还学到了放羊的这么多东西,每天中午,放羊人尽情放心的吃饭,他的羊群就由我来管理,还别说,那一段时间我还真的是非常开心。
人常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句话儿一点儿也不假。我每天都是提前在自己家里吃过午饭,然后再到管饭的人家,提上饭盒儿给放羊人送过去,那一天我母亲有事,中午饭没有提前做好,我就想先给放羊人把饭送过去,送饭回来我在吃午饭,那一天我提着饭走了很远的路,就是在我们村庄的正西方向,董家村的北地里,离我们的家足足有五六里地的地方,我远远的就看到,放羊人在弯着腰规拢着羊群,我觉得非常奇怪,因为平时他并不是这个样子,等我走近一看,放羊人脸色苍白,佝偻着身体非常痛苦的样子,我问他:“你这是怎么了?”他哭丧着脸对我说:“可算把你给盼来了,我的肚子疼的厉害,你快给我把羊群管理住,我得到附近的村子里找个村医给我看看病。”我说:“你拿上午饭快去吧,你的羊□□给我你就放心吧。”说罢,放羊人弯着腰提着饭盒儿踉踉跄跄的向村子里去了。
怎么也没想到,放羊人走后,这一大群羊让我一个孤零零的小孩子来放养,碰巧我今天还饿着肚子,平时有放羊人在,我在羊群前耀武扬威的还没有什么顾虑,可是现在就我一个人,万一羊群不听我指挥那可怎么办,好赖我知道把头羊管理好,其他的羊群就好管理了,为了给头羊更进一步的认识,我从榆树枝上扒了一大把树叶儿,我知道这是羊最喜欢吃的一种树叶儿,我拿着树叶儿走到头羊的跟前,这个头羊也很有架势,瞪着两只金黄色的眼睛歪着脑袋看着我,不知道是陌生还是怕有危险,迟迟不肯张口,直到我把树叶儿放到地上,它才欢快的吃起来,紧接着,我又扒了一大把树叶儿在手里拿着喂它,它终于大胆的吃起来,这样一来,头羊和我越来越熟悉,我走到那里,它就跟着我走到那里,就这样,头羊跟着我,羊群跟着头羊,这时我才慢慢的放下心来,可是,我的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唤,放羊人也不知道什么时间才能回来,我也顾不了那么多,一定要完成放羊人交给我的任务,只要能把这个羊群管理好,我就知足了。
一直等到太阳快落山了,终于盼到放羊人回来了,看到他脸上还有些愁眉不展,我问他好点儿没有,他说吃点药休息了一段时间好多了,他看到我管理的羊群安然无恙,很是高兴,好好的夸奖了我一番,并且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今天要不是你的帮助,我死的心都有了,生产队把这一群羊让我来管理,我知道这个责任重大,不能有一点儿的闪失,幸好今天你给我帮了大忙,否则我无法向生产队交代,我真的要好好的谢谢你。”放羊人的一番话儿让我感到很不好意思,没想到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关键时刻 I还起到了一点儿这么重要的作用,这时,我的肚子饿得已经是前心贴后心,不会咕咕的叫唤了,听到放羊人的表扬和感谢,我更不好意思告诉他,今天我的中午饭到现在还没有吃的事情了。这就是,我饿着肚子,帮忙解决了放羊人的燃眉之急,单独放了一下午羊群的经历。
1.13 喜听父亲讲故事
幽默风趣有函义
小时候很喜欢听父亲给我们讲故事,说笑话,父亲非常的幽默风趣,讲起笑话来总是一套一套的,特别是夏天的晚上,天气非常的闷热,人们都睡不着觉,好多人都围坐在一起听父亲讲故事。
父亲年轻时外出干木工活儿,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说话风趣,而且还会模仿各地的方言,人们给他送个外号叫“老咵子",父亲讲的故事,经常是逗得人们笑的是前仰后合,忍俊不住,还有的故事很有借鉴和教育意义,人们夜里听到很晚也不愿意离开。
记得父亲给我们讲过,林县东南方向有个村庄,这个村子里有一个人叫刘根新,这个人聪明机智,能说会道,人才一表,还好为人们抱打不平,也经常会给熟悉他的人们开个玩笑,所以人们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叫"老慌",有一天人们都聚在一起闲聊,远远看见刘根新一个人慌慌张张的走过来,大家都说好长时间没有听“老慌”给咱们说笑话了,今天可得让他给咱们再来上几段儿,不一会儿刘根新就来到人们的面前,大家都说:“老慌老慌,今天人多,快给大伙儿来上几段,让大家乐呵乐呵!”谁知道刘根新板着脸一本正经的对大家说:“我今天没空儿,山西的小掉子们用牲口驼盐的袋子破了,在南边山坡那儿盐洒了一地,白花花的一大片,我得赶快回家拿个袋子去捡点盐回来。”说完头也不回的急匆匆地回家去了,大家一听有这等好事,再也顾不得闲聊,一个个跑回自己家里,拿起工具和布袋就往南边山坡那儿跑,一伙人气喘吁吁跑到南边山坡那儿左找右找,连一粒盐的踪迹都没有,有人说是不是咱们没听清楚,找错了地方,咱们再扩大范围仔细找找,大家又折腾了半天,还是没有发现一粒盐,这时一伙人才恍然大悟,齐声说到:“咱们又上了老慌的当了,老慌啊老慌,真不愧是老慌,一句话儿轻轻松松就把我们这么多人都给骗了。”
村子里经常过来一个二道贩子的人倒卖鸡蛋,这个人非常狡猾,总爱沾村民们的小便宜,和他讲理又说不过他,这个事情被老慌知道了,他就对大伙儿说:“等我有时间一定要去会会他,给大伙儿出出气。”冬天的早晨天气很冷,那个二道贩子倒卖鸡蛋的人,提着满满的一篮子鸡蛋正往村子里赶来,这时一个穿着讲究的中年人问他:“你这鸡蛋卖不卖?”他说:“我是专门做这个买卖的,怎么会不卖呢,你看我这鸡蛋多好多好,你能要多少?”中年人说,“要多了能不能给优惠点儿?”二道贩子忙说,“可以可以。"中年人说,“我把你这一篮子鸡蛋全部要了你看怎么样。”
二道贩子一听暗自高兴,心想今天一大早就碰到了一个大买主,平常一篮子鸡蛋跑几个村子都不一定会卖完,今天一定是碰上好运气了。
双方很快谈好了价格,因为鸡蛋是按个儿算账,中年人说数一数你这一篮子鸡蛋有多少个,二道贩子满脸堆笑连声说好,两人来到村子边上的一个打麦场上,中年人把一个石磙子树了起来,让二道贩子蹲在石磙子的跟前,用两条胳膊在石磙上面圈起来,中年人从篮子里,把鸡蛋一五一十的往二道贩子圈起来的石磙上,不紧不慢的数了起来,不一会儿,满满的一篮子鸡蛋在二道贩子的怀里堆成了小山儿,这时中年人对二道贩子说,你坚持一会儿我去把钱给你拿过来,结果二道贩子左等右等不见中年人送钱过来,冷风嗖嗖的刮着,圈着鸡蛋的两只手又不敢乱动。
过了好大一会儿,中年人找到村子里一波好事的人说:“我把二道贩子给你们出气了,我想了一个办法,把那个二道贩子困到打麦场上了,你们快去给他解围吧,估计他快坚持不住了。"一伙人佯装路过,不紧不慢的走到打麦场上,看到二道贩子冻的直哆嗦,两手圈着的鸡蛋不停的往地上掉,一伙人看到二道贩子这个情景,心里说,老慌这一次可把二道贩子给治的不轻,看你以后还敢不敢玩儿小聪明了,一伙人走到二道贩子跟前,很惊讶的说:“老板今天不去做买卖,怎么在这里玩起魔术来了?”二道贩子知道平时的所作所为得罪了乡亲们,这是遇到了高人得到了报应,哭喊着哆哆嗦嗦的说:“老少爷儿们快来救救我吧,我知道错了,我给你们磕头了。”一伙儿人看到这里,对二道贩子是又可怜又可恨,大家七手八脚的帮他把鸡蛋拾到篮子里,二道贩子对大伙儿是千恩万谢,又是作揖又是磕头,提起篮子灰溜溜的走了,从那以后,二道贩子再也不敢玩小聪明了,老老实实的做起买卖来。
那时候,刘根新经常跑安阳办事情,有一次需要把一批货物送到一个地方,就在安阳当地租了一辆马车,万万没想到,到了地方以后,两个赶马车的老板翻脸不认人,把当时谈好的价钱要加倍收钱,刘根新就跟他们理论起来,结果引来好多人围观,这时人群中一位好心人把刘根新拉到一边悄悄地对他说,"这两个人是这里的一霸,你一个外地人根本和他们说不清楚,你就自认倒霉,吃了这次亏吧!”走南闯北的刘根新听到这里,二话没说,满脸堆笑很爽快的就按他们的要求付清了账,并且还对他们说:“是老弟不懂事,不认识两位老板,让两位老板见笑了,以后咱们还有合作的机会,后会有期,再见。”时隔一两个月,刘根新的心中一直有个疙瘩解不开,对这种霸道不讲理的人不能让他们太猖狂,一定得让他们知道,外地人也不是那么好欺负的,决定要给他们点儿颜色看看,也好的让他们长长记性。
一次刘根新在安阳办完事情准备回林县,突然看到上次的那两个马车老板还在那里等活儿,心头一震,觉得是该教训一下他们的时候了,就过去热情的跟他们打招呼:“两位老板近来可好?我有点儿贵重物品要拉到林县去,运费一定不会亏待你们,你们看如何。”两位老板一看是上一次被他们欺诈的那个人,当时不但没有怨言而且还是非常的爽快,两位老板互相看了看,心想发财的机会又来了,就对刘根新说:“林县是长途运输,运费很高,你能出多少?”刘根新说:“我这次要运的东西非常贵重,只要你们能保证我的货物安全,运费多少不是问题。”双方很快谈好运费以后,刘根新对他们说:“我去把东西拿过来,你们等我一会儿我很快就回来。”
不一会儿功夫,只见刘根新怀里抱着一个看起来很沉重很精致的包裹,非常神秘的对他们说:"我这个东西非常贵重,一定要放在你们座位下面的箱子里,不能让别人看到。”安顿好以后,三个人坐上马车,马车老板响鞭一甩,三匹高头大马欢快的跑了起来,一路上三个人谈笑风生,有时还哼起了小曲儿,双方各怀心事,好不高兴,两个马车老板想的是这次又碰到了一个冤大头,又是一次发财的好机会。刘根新想的是,看看你们这些霸道不讲理的人今天怎么哭吧,看看你们以后还敢不敢欺负外地人了。马车紧一阵慢一阵的跑了大半天,两个马车老板为了尽快的完成任务,两个人替换着扬鞭催马,累得三匹高头大马气喘吁吁,浑身是汗,好不容易来到了林县城的东关,他们把马车停在一个车马店的门前,刘根新对两个马车老板说,“再往前不远就到地方了,我这里有个伙计,我去把他叫出来咱们一块儿过去。"说着跳下车向车马店里走去。
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刘根新的这次报复任务已经完成,他已经从车马店的后门儿,从容的回到了他经常租住的旅店里,悠闲的喝着茶水,对今天的报复行动心满意足。两个马车老板在车马店门口等了一会儿,不见货主回来,两个人相互看了看,向对方使了个眼色,两个人会心的一笑,顾不得车马劳顿,飞快的调转马头,赶着马车一溜烟儿向安阳的方向跑去,一边跑一边回头看后边有没有人追过来,这时两个人非常的兴奋,心想这次要发大财了!跑了很远很远,确定后边没有人追来,他们把马车停到路边儿,看看四处无人,两个人迫不及待的从座位下边的箱子里,把那个沉甸甸的包裹取出来,一层一层的打开来一看,两个精明又霸道的马车老板顿时傻眼了,包裹里所谓的贵重物品,竟然是几块硕大的旧砖头,两个人无力的瘫坐在了地上,大发横财的美梦瞬间破灭了!这时两个人才恍然大悟,这就是他们欺负外地人的报应,这就是他们贪得无厌的最好回报。
还记得父亲给我们讲过一个人,爱占小便宜结果吃了大亏的故事。从前有一个人出去打工,晚上收工回来走到一个饭店的门口,看到地上有一个黑乎乎的东西,用脚一踩软绵绵的,弯腰捡起来一看,是一个用山羊毛线织的布袋,心里不禁暗喜,这可是一件好东西,我打几天工赚到的钱,也买不了一条这样的羊毛布袋,要知道这样的羊毛布袋不是一般的布袋,这在当时普通的人家是买不起的,只有有钱人家才能拥有的东西,用山羊毛织成的布袋需要经过梳洗、捻线、编织、缝制等多道复杂的工序,而且全部都是纯手工编织而成,这样的羊毛布袋又结实又耐用,装的东西还多,这个人怀里抱着羊毛布袋,越想越高兴,很快就回到了家里,拿着羊毛布袋,喜滋滋地对他老婆说:“你看我今天是不是发财了。”老婆一看是一条上好的羊毛布袋,也连连夸他有本事,一家人高兴了一整夜。
这个人第二天晚上收工回来,又走到昨天晚上捡到羊毛布袋的那个地方,远远看到那个饭店门口,又有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在地上放着,心里想,莫不是又是一条羊毛布袋?今天要再能捡一条羊毛布袋回家,老婆又该会有多么的高兴啊!莫非是该我发财的运气到了,说时迟那时快,急匆匆走到那个黑乎乎的东西跟前,用脚轻轻地一踢,毛乎乎软绵绵的,心里窃喜,真的又是一条羊毛布袋,弯腰就去捡,他哪里知道,这是一条黑狗在那里懒洋洋卧着,看到一个生人要来抱它,‘旺”的一声咬了那个人一口,吓了那个人一大跳,疼的他直叫唤,气急败坏的跑到家里,对他老婆说:。“还是在那个饭店门口被狗咬了。”他老婆一边给他包扎伤口一边说:“明天再遇到那条狗,就拿一块儿大石头把它给砸死。”一家人气的一晚上也没有睡好觉。
第三天晚上收工回来,又远远地看到那个饭店门口,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在那里卧着,心想肯定又是那条狗在那里卧着,随即从路边捡了一块大石头,高高的举在头顶,心想你这条恶狗,老子今天非砸死你不可,急急忙忙走到那个黑乎乎的东西跟前,使劲向下砸去,结果只听到‘哗啦’一声脆响,把饭店的一口大铁锅给砸碎了,饭店的人听到响声,纷纷跑了出来,看到一个人站在破碎的大铁锅跟前发呆,就找他理论,没办法,最后只好掏钱赔偿了事,结果是把那条羊毛布袋卖了也不够赔偿大铁锅的钱,还白白被恶狗咬了一口。这就是贪小便宜吃大亏的下场,故事讲完了,听得人们是又好气又好笑。
还记得父亲经常给我们讲过,一个财主家的少爷好吃懒做,挥金如土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大财主家里很有钱,他有一个儿子不争气,整天游手好闲,东游西逛,吃喝嫖赌,整天不干正事。吃饺子吃包子只吃馅儿不吃皮,家里的佣人看到他吃剩下的饺子皮扔掉怪可惜的,就拿到太阳地儿晒干保存起来,天长日久家里的佣人就集存了很多晒干的饺子皮,俗话说,“坐吃山空”。几年下来,这个少爷已经把他们家的财产挥霍一空,整天是衣衫褴褛,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有一天实在饿得没有办法,就去找到以前在他家当过佣人那个人的家里,看看能不能给他弄一碗饭吃,佣人对他说:“我这里有一样东西不知道你吃不吃?”少爷一听有吃的,马上就说:“只要能吃就行。”佣人说:“你稍等一会儿,我去给你端出来你先尝一尝,如果能吃你就吃,不能吃我们也没有办法。”佣人把以前少爷不吃的饺子皮给他煮了一大碗,端到少爷跟前,少爷早就饿的是饥肠辘辘,一看到这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饭食,就不顾一切的狼吞虎咽的大口吃了起来,不一会儿就把一大碗饺子皮吃了个尽光,拍拍肚子对佣人说,“很长时间没有吃过一顿饱饭了,你给我做的这是什么东西,这么好吃。”佣人说:“这就是你以前不吃,要扔掉的饺子皮,我觉得扔掉怪可惜的,我就把你不吃的饺子皮晒干保存了起来,你要觉得好吃,我这里还有一部分,你就把它们拿回去自己吃吧。”
少爷看到这么多自己以前不吃的饺子皮,又高兴又惭愧,高兴的是这么多自己以前不吃的饺子皮救了自己的命,惭愧的是自己以前真是太作孽,这么好吃的东西自己竟然不吃,天天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多么好的家业都让自己给败光了,从那以后,这个少爷振作了起来,再也不游手好闲、东游西逛了,学会了吃苦耐劳,时光慢慢的好了起来,他没有忘记这个佣人,是这个佣人不但挽救了自己,还是这个有心的佣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以后的日子里,逢年过节,这个少爷都会带上厚礼到佣人家里登门拜谢。
父亲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五张饼的故事,说从前有一户富裕人家,找来一大一小两个短工为他家的田地来耕地,大人负责扶犁犁地,小孩子负责牵牲口,这一大一小两个人并不是一家人,小孩子也才十三四岁,在前面牵着牲口,大人在后面扶着犁犁地,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东家给他们送来的午饭是五张烙饼,东家的意思是大人吃三张,小孩子吃两张,这五张烙饼也差不多够他们两个人食用了。他们正在犁地,两个人的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了,看到东家把午饭送过来,两个人急忙停下来准备吃饭,小孩子一看送来的午饭是烙油饼,多长时间没有吃到过这香喷喷的饭食了,觉得还是出来打工好,能吃到如此的好饭食,就迫不及待的拿起一张烙饼,大口大口的吃起了,大人一看东家送来的午饭是五张烙饼,就动起了小心眼儿,他心里想,一个小孩子家,吃一张烙饼就可以打发了,我是大人,吃四张烙饼也能说得过去。他看到小孩子拿起一张烙饼吃起来,就对小孩子说:“我来一个饼卷饼。”就把两张烙饼卷在一起吃起来,他的想法是自己一次卷两张饼,只用两次就可以把四张饼全部据为己有。小孩子看到大人把两张饼卷在一起吃,非常的好奇,原来这烙饼还有这样的吃法,这样吃起来可能会更过瘾吧,小孩子有样儿学样儿,很快就把一张饼吃完了,看看大人手里的两张饼,就对大人说:“我也来一个饼卷饼。”说罢,就把剩下的两张饼卷在一起,大口大口的吃起来。大人一看小孩子也学自己把两张饼卷在一起吃,瞬间看傻眼儿了,没想到小孩子会来这一手,大人吃完两张饼以后,干着急没有办法,饿着肚子眼睁睁的看着小孩子把手里的两张饼吃得干干净净。
这个大人玩了个心眼儿却吃了亏,小孩子不知就里,把大人当成了榜样,东家万万没有想到,五张烙饼竟然是小孩子吃了三张,大人只吃了两张,这时大人很后悔自己玩小心眼儿,居然让小孩子占了上风,如果自己规规矩矩的一张一张的拿着吃,即使吃的再慢,小孩子也不可能去抢吃第三张饼,何况一张一张的吃,大人肯定要比小孩子吃的快,第五张饼肯定是大人的,决不会有多大的疑问。即便两个人平分,每个人也能吃到两张半烙饼,可是到现在,再后悔也已经无济于事。这就叫:“聪明反被聪明误,玩心眼儿的亏大肚。”
父亲还给我们讲过一个老师教了两个学生的故事,其中有一个学生聪明伶俐,油头滑脑,学什么东西都是一学就会,办什么事情都是麻利带快,有头无尾。另一个学生是憨厚老实,办事稳重,学东西总是打破砂锅问到底,不弄明白决不罢休,老师对两个学生的评价是各有千秋,有一天老师想考一考两个学生的智慧,就给他们出了一道题,老师说道,“你们给我回答一下,这世界上什么是香,什么是臭,什么是高,什么是厚。”聪明的学生反应好快,接口就来:“这个问题实在是太简单了,这不是明摆着的吗,油条是最香、屎屁是最臭、天就是高、地就是厚。”老师听了以后,连连摇头,这时只听到那个憨厚的学生说道:“饥饿是香、撑饱是臭、父母是高、夫妻是厚。”老师听后连连点头,心想这个学生日后必成大器,果不其然,那个聪明的学生只是地方上的一个小官,凭着自己的聪明伶俐,办事情总是四面圆滑八面光,从来不担责任,到老都没有得到升迁。那个憨厚的学生稳重老练,敢想敢干,大有作为,步步升迁,青云直上,后来到京城做了大官。
父亲语重心长的对我们说道,一个人必须要诚实可靠,有作为有担当,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