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历史,看到有许多人名气很大,被人吹捧,可当你慕名前来,想一观其作品时,却不得不失望而返。要么没有什么作品传世,要么有一些,也不尽如人意。这是一个很令人遗憾的现象,既然被追捧,留下一个好名声,想必都是人中龙凤了,可是却没有好的作品留传下来,这是世界的一大损失。是他们的作品失传了,还是那些能有像样的作品留传下来的,都必须是天才中的天才,龙凤中的龙凤呢?如果真是那样,那天才和龙凤也太难得了。
古今第一让人遗憾的是孔子,孔子的名气可谓大矣,可他留下了什么东西?也没有什么像样的东西。《春秋》不是他作的,《论语》是他的言论集,可却让人不忍卒读,虽然也有些人吹捧,反正我是读不下去,没有多少价值。在我看来,孔子真是名不副实。老毛不满意孔子,说墨子比孔子伟大,可能就是源自于此,光有名气,没有像样的作品,是不能让人信服的。尤其当我看到墨子、韩非等人驳斥孔子的那些迂腐的言论之后,我不仅想到了,儒士之所以经常被冠于“腐儒”的称号,可能就是源自于孔子,孔子真是天下腐儒的第一祖师爷。
其次是唐宋八大家,他们虽都有作品留下来,有的还不少,但真正像样的不多。“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也不能让人太满意,雕章琢句,小家子气十足;柳宗元还可以,但好作品也不多,像名气很大的柳州八记,其实份量不高,甚至可以说是无聊之文;苏轼的名气可谓更大了,但能看的也就几首词和一些写心情的小短文,其他的皆不足观。至于其他人,就更逊色了,余秋雨说唐宋八大家的成就加起来还比不上司马迁,此言非虚。
至于宋明理学,名气也很大,许多人也都经常谈论到,可却没留下来像样的作品。像朱熹,他虽然留下了一些言论,但都是对他人的书,对他人的思想的注释,自己的专著没有,他的一些只言片语的所谓哲学,也迂腐得很。不过他们还不是最典型的,最典型的是王阳明。王阳明被冠于“圣人”的称号,说是“”完人”,他的核心要义,“心学”,备受吹捧,可是要问心学讲了些什么东西,有何高论,这些吹捧者就讲不出来了,或者勉强讲出来一些,也不能让人信服,可能连他们自己也觉得勉强。自己也是一知半解,不能自圆其说,还要去论证阐释,“己身不正,焉能正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焉能服人。不过这也不能怪他们,因为王阳明的学说,本身就具有某种神秘性,牵强附会,看似深奥,其实无用,或者干脆可以说,这就是一门剑走偏锋、搜险寻怪的伪学说。你看他心来心去地谈说,好像很高深玄妙,其实都是屁话,心,没有意识的一“废物”也,是又何能为?还说什么“心即理”,“心外无物”,都是屁话,根本不用论证,连三岁小孩都知道。如果你非要去思考其中的奥妙,不过是浪费时间。
那些追捧者谈起心学的时候,往往喜欢说一句:一切由心出发,一切向内心里求。似乎有些神秘,又有点深奥,其实近乎一句废话。老毛早就说过,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没有社会实践,光向内心去求,内心也是空洞无物。当然,人是懂得思考的,实践加思考才能悟出道理,创造价值。所谓向内心去求,其实只能解释成思考,思考整理内心里存在的东西,但这些东西也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只有不断地参与实践,不但地思考领悟,才能不断地发现真理,创造价值,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个人把自己关在空屋子里,凭空思考,是无法创造出什么价值的。比如说良知,一个人一出生就有良知吗?其实没有,也是从后天实践中培养得来的。比如有些人喜欢作恶,你叫他向内心里求,求良知,不要作恶,可能吗?他未必会听,可是法律一严惩他就改变了。有的人就是只服势,不管什么良知。可见致良知也不是万能的,一个人有良知与否,都是后天学习培养的,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王阳明说“为善去恶是格物”,其实讲的就是提高道德、培养良知。再细细分析,还可以指增长见识,提高境界,因为“恶”不仅可以指恶念,也可以指一切萦绕人们心头的消积的东西,如果这样解,这就更符合“格物”两字的含义了,只是不知王阳明是否有这个意思,单从“善”与“恶”这两个字的两相对立上来看,似乎没有这个意思。但王阳明在这里却用了“格物”这一个很时髦的词汇,因此变得深刻高明起来。其实一点也不深刻高明,所谓提高道德,培养良知,只能从多与一些善人交往,多看一些有用之书之中得来,而要增长见识,提高境界,除了以上两个方法,以及多经历一些人与事外,还要多思多想,多思多想问题的本质,多思多想问题的解决之道,以至一朝对某一问题豁然贯通,去除迷雾,治愈伤口。这都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没有什么捷径,更无任何神秘之处,因为人的思想都是慢慢改变的。可王阳明却把这发展成为了一门学问,似乎只要从他的只言片语之中就能迅速找到“致良知”的方法,真是怪哉。只怕其中也只能是充斥着一些自以为深奥的带些弯弯绕绕的所谓理论的无稽之谈罢了,许多人的所谓哲学,其实也不过如此,没有任何高深玄妙之处。
那些王阳明的追捧者,谈起王阳明的学说,他们讲不清楚,他们所最善于讲的,是王阳明的一些事迹,夸夸其谈,其中有一些很显然都是假的,可能是后世一些追捧者的臆想,搞造神运动。其中最大的一处虚假是:“龙场悟道”。所谓一朝“顿悟”,一通百通,从此充满智慧,神勇无比,这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一朝悟道,就能一步登天,一个人就马上飞升到了另一个境界,即使原本只是一个孤陋浅薄的小人物,也能治国平天下,能搞定任何事情,仿佛拥有超能力,这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人只能是慢慢地变,慢慢地提高,道也只能靠慢慢地悟,一个一个地悟,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
据说王阳明十二岁的时候,写有一首诗: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有人说这是流传千古的佳作,据说是运用了辩证法。其实是否是运用辩证法并不是最关键的,因为这个所谓辩证法,其实普通得很,不过是一句“远近高低各不同”罢了,连三岁小孩都懂,又何必冠于辩证法的高名,来唬人呢?这首诗是否高明,其关键在于,在当时的条件下,能认识到月亮比山大这一现实,到底难不难,在当时,王阳明是自己认识的,还是能够认识到的人一大堆,他也不过是听说的而已,只不过只有他把这个认识写成了诗而已?如果以当时的条件,能认识到这一现象并不难,或者已有一大堆的人认识到了这一现象,那么王阳明的这首诗,也只能算是一首很普通的诗,又何必以为希奇,夸夸其谈,众人吹捧呢?如果非要说高明,那也只是他的诗才很高明,而不是他的见解有多高明。至于当时的情况如何,我不能穿越,因此也就不能断言,各位可以自己去想想。
王阳明还曾去格竹子,朝夕对着一根竹子参悟,结果没有悟出什么道理,自己反而病倒了。有人说这是一次很著名的行动,替他吹捧,津津乐道。其实这是一个很愚蠢的行为,连三岁小孩都知道,那是没有什么用的,而那些吹捧他的人,却从不肯指出这一点,依旧为他圆润、吹嘘,以为高雅。看来在很多人眼里,只要是名人,就是放出来的屁都是香的。这里用得着杜甫的一句诗,“扬雄更有河东赋,唯待吹嘘送上天。”更改三个字,“阳明更有格竹举,唯待吹嘘送上天。”以王阳明的成就,而他竟做出如此低级的行为,真可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了。
王阳明留有一本别人所记的他的言论集,《传习录》,我看了一些,感觉不好,没有看完,看不出有什么价值。其中言论看似高雅,其实很平庸,都是屁话,没有什么价值。王阳明,你光自己开悟了还不行,大家都想开悟,请你把你的开悟成果整理起来,传给大家,而且要真正实用,而不是模棱两可,故做高深,否则,是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的。一句话,光有名气不行,要用好的作品说话,那样大家才能对你心服口服。
作学问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光有名气,看不到好的作品,别人会觉得你名不副实,甚至以为你是故弄玄虚,没有真才实学,是纸老虎,忽悠人。把学问搞得神神秘秘的一定是忽悠人;说道理只能靠自己悟,不能传受的,一定是忽悠人;那些说道理可以一悟全悟的,一定是忽悠人;那些看似高深,其实无用的,一定是忽悠人。
要悟道,既不神秘,也没有什么捷径,即通过自身的经历、书本及他人的教导三条途径去慢慢领悟,逐渐领悟。当然这其中始终贯穿着自己的思考、辨别与归纳。但光有思考不行,所谓“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其实是一个加工的过程,加工需要材料,而以上三种方式,正是加工的材料的来源。
人的思考是一直在进行的,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是一个伪命题。人有聪笨之别,却没有思与不思之别,所谓“不懂得思考”,其实无异于说,此人在这方面比较笨。
道是有多方面的,一个一个都要靠逐渐去领悟,一个人在其短暂的一生,不可能领悟出所有的道,所以没有一悟全悟的全能的人,所谓“吾生也有涯,而学也无涯”是也。人生的智慧是无穷的,道亦是无穷的,需要慢慢去开发、领会。
人的智商,除了后天开发,更与一个人的先天遗传有关,有的人就是比别人聪明,有的人就是比较笨,人在这方面有时真是不能比的,所谓非人力所能及。所以有许多人能够凭借自己的聪明,成就一番事业,这本没什么奇怪,可偏偏有些人,自称得道了,搞得高深莫测,好像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是先天具备的(当然也有后天所学,但先天具备是主导,只有先天具备,才能在后天的经历中更好地领悟和提高),而是靠一朝得道得来的。聪明的,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何其多,人家都没自称为得道,你自称为得道,何必呢?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被称为聪明的人,也并不见得就是全能的,他在某些方面可能很幼稚,而一个被称为笨的人,也可能在某些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聪明与笨,有的时候很明显,而有的时候则只能就大体而言。
一个人是否领悟某些道理,有两种检验标准,一看他的实践,一看他的言谈著述。如一个搞军事的,天天打败仗,你说他在这方面悟了,肯定没人信。当一个人在某些方面的议论很通透,也可以说明此人在这个方面悟了。当然,书本上的悟跟实践还有一定的距离,有时候就是有那种高分低能的人,有那种坐而论道的人,他的行动能力有所缺憾,但你不能因此就说他没有悟。有的人就是有传道的能力,而没有亲身实践的才能,因为他不是全能的,他还有其他方面的短处,而这些短处会影响他的本来应该是长处的处所的实践,使之不能实现,这就是一般人难于做到“知行合一”的难点。能行必定知,但知未必能行。
王阳明自称领悟了知行合一的诀窍,可后世的人听到了,据说有的人能领悟,有的人不能领悟,可见也是骗人的。因为既然得道,就能传授,后世听到的人应该个个都是能够做到知行合一的优秀人才,何以有的人能领悟,有的人不能领悟呢?其实说白了,那些自称领悟了知行合一的诀窍的人,并不是领悟了什么知行合一,而是上面所说的,“比较聪明,性格也比较好,缺少阻碍其长处实践的弱点”,仅此而已。他们应该感谢的,是他们的父母,而不是这个伪学说,知行合一,因为是他们的父母给予他们的聪明才智。
知行合一没有诀窍,也不能传授,一个人的行为果断与否,主要取决于其先天的禀赋,当然也有后天的因素的影响,但不是占主要。这所谓的后天的因素,当然不包括知行合一这个伪学说。
知而不能行也未必一无是处,他可以传授他人。能行也未必就比知而不能行高明,如能行而不知传授他人,那他的功德,从后世看来,可能反而不及只善于著书的坐而论道者。能行而不能流传,这是许多智者的遗憾,当然也是社会的遗憾,这也是许多人后来,名声与实际不符的由来。
让人遗憾,让人质疑,这都是没有货真价实的作品流传下来的缘故,如果像墨子、庄子、孟子、韩非子那样,有像样的作品流传下来,谁敢非议他们,谁敢小视他们?所以那些名家大家,那些牛人们,请不要吝惜你们的笔墨,为社会的进步计,也为了你们自己的名声与才能更相符合计,多多留下你们的货真价实的作品,让大家一饱眼福,共同进步。
当然,有的人确实是有虚名而无实学,对于这些人,不在我们的期盼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