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内心平静。能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并不去奢求过多额外的东西,把自己的欲望调整在合理区间。至于事业,只能靠缘分。
二、人的思考能力是怎么来的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实践中来的,但实践也只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材料,必须经过大脑的思考,才能得出相应的理论,然后理论再指导实践,从而验证修复理论,如此反复,最终形成正确的思想。
那人的思考能力是从哪里来的呢?
佛家常说,人有形体与精神之别,形体只是躯壳,是寄托,精神才是本质。但躯体显然是先精神而存在的,只有先具备了躯体,然后才能拥有思考能力,进而才有了精神。我们的躯体是由物质构成的,但精神并非直接由物质构成的,因为物质是“死”的,它不能直接形成精神。准确地说,精神是由现象构成的。
物质有活动,活动产生现象,现象再经过我们的思考总结归纳,进而感悟,形成了精神。
精神由物质到现象,进而感悟形成的,人的思考能力也是由物质到现象,进而形成的。人是先有躯体,才有的思考能力,可见物质为先,但光有物质也是形不成思考能力的,必须具有某种现象,如人的思维神经中会有电子,进而有电流的闪烁,从而形成了思考能力。电不是物质,是一种现象,故而说,人的思考能力是由物质,进而现象,进而形成的。
有人说“物质和精神具有同一性,物质可变为精神,精神可变为物质”。物质怎么变为精神,上面已经说过,至于说精神能变为物质,这句话不够准确,因为精神也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不能直接构成物质。准确地说,应该是:精神可以左右物质,创造物质。因为精神可以指导人们的行动,进而改变和创造物质。这就是精神与物质的关系。
三、运动未必是绝对的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我们说运动是绝对的,只是以我们现在的直观认知为基础的,如果我们换一个位置,站在更高的高度去看,可能就会发现,宇宙也有静止的时候。所以说,运动未必是绝对的。
例如把一个人关在一个球里面,这个球就是他的宇宙,这时他有他的一套动静观。当把他放出来后,他发现,这个球并不是无比广阔的,还有很多东西比它大得多,它还可以有时静止,有时运动,这时他又有他的一套动静观。这时如果给他一个望眼镜,经观察与思索后,他发现,地球并不是他的全部,地球也是很渺小的,而且它和其他星球一样,一直在运动,这时,我们又有一套动静观。我们会得出一个结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动静观,为什么我们确定了的东西又要否定掉呢?为什么连自己的直接感受都否定了呢?我们眼前的事物,本来就是有的静止,有的运动嘛,难道还有比这更真实的吗?
仔细想想,我们可能错了,我们只是摆脱了一个小球,却进入了一个另一个大球里面,说白了,还是一个球,它并不是宇宙的全部。如果我们能够跳脱这个球,以更大的视角去审视宇宙,则另一套动静观可能又会摆在我们面前,这时候我们可能会发现,有的东西是运动的,而有的东西的确是静止的。这时候我们又会回到了我们最初的直接感受,原来我们的最初的直接感受并未骗我们,它可能就是一个真理。
再说,要让人相信万物非运动不可,这有什么理由,有什么公式定理吗?如果没有,仅凭我们有限的肉眼观测,只怕不能服人?那我们又凭什么不能相信,物体有静止的时候呢?再说,物体有静止的状态,却是我们凭主观直觉能够认知并接受的,如我们身边的物体,它有必要非要自转不可吗?没有必要。它有必要非要围着它周围的某一个较大的物体做公转不可吗?也没有必要。既然如此,那么推而广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能相信,物体有静止的时候呢?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所以不要急急忙忙地否定自己,我们的最初的直接感受可能才是最正确的。
有动有静 ,有高有低,有爱有恨,有正有反,这可能就是宇宙的常态,人间的常态。
四、权谋
初看政治斗争,感觉也挺有趣的,你死我活,挺惊心动魄,再一看,就感觉也不过尔尔。有野心,就会有权谋,有斗争就会有权谋。权谋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为形势所迫。在封建社会,要想混得好,要想阴谋能够得逞,讨好皇帝很重要,只要讨好了皇帝,面包会有的,那些搞权谋斗争的,都知道这一点,所以抓住了皇帝,往往就成功了一半。权谋不外乎结党营私和栽赃陷害、阴谋诡计,此外并无任何新鲜事,历朝历代都是如此。无休止的,爱看权谋斗争的,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