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搜一些名家教授的书看,看到很多写历史和名人传记的,还有些关于诗词及梳理总结中国历来思想知慧的,这都属于整理国粹,这也符合他们的专业,这似乎也成为了一种潮流。我看了一些,有的写的还可以,但我都没耐心看完,这不由又让我思考起了我看书没恒心的问题,我想找出这其中的含义,于是又写下了以下这些:
我为什么不爱看详细的人物传记?
一、我只对我超喜欢的人物的传记感兴趣,也就一两个,其他的众多的名人传记并不能引起我的兴趣。
二、相比于故事,我更喜欢能带给我启示性的东西,而故事有趣味的又不多,尤其是传记。当然,无论故事如何,只要写得好的也可以一看,但如没有启示性,看完了多半也是感觉浪费时间,所得无几,因此我还是选择不看。
三、我对一般名人的身世并不好奇,只需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即满足,因此对于那些很详细的动则十几几十万字的传记不感兴趣。所以传记,大部分还是应该学司马迁那样,写的短短的,言简意赅即可。当然,我不喜欢,不代表人家不喜欢,所以也无法阻止,有的人还是会写那些冗长的人物传记。
四、名人传记差不多都是搞造神运动,读完了能让你崇拜不已。但实际上,我只对他们的作品,他们的思想感兴趣,至于他们的事迹,不是我所最感兴趣的。如果他们的作品,他们的思想好,即使对他们的事迹一无所知,我也会对他们崇拜不已。光靠故事,是很难让我对其产生较大的崇拜的。
五、我喜欢把时间用在最有价值的事情上面,如果不能,我宁愿闭目养神,因此也不喜欢把时间花在无太多营养的冗长的人物传记上面。看其他书我也是如此,这也是我经常浅尝辄止,知识不广博的一个原因。有时我也想改变这种状态,但不知能不能改。
很多书,都是作者花了很大的精力才写成的,可能是他们大半辈子的结晶,只要花个三四天就可看完,可我竟然没有耐心,经常浅尝辄止,真是暴殄天物。而我也经常感觉没书可看,以至于闭目养神。既然如此,何不放下脚步,多耐心一点,多看一点呢?难道我真的宁愿闭目养神,而这些书真的不值得看吗?我应该遵从自己的本性,还是应该让自己慢下来呢?我不知道,一方面是自己知识浅薄,一方面又没有耐心,很害怕浪费时间在一些无聊的事情上,我不知该如何抉择。
既然不感兴趣,何不遵从本性呢?为什么一定要追求知识渊博呢?
不追求知识渊博,难道我喜欢做一个孤陋寡闻之人吗?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或许庄子才是正确的,我真的没有必要去追求那些杂乱而多余的东西,提升自己内心的素质才是最重要的。
看来,我要选择遵从本性了。然而还是犹豫,很害怕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我可能太过迁就自己。这真是一个让人难于抉择的东西,不知是只我有这个问题,还是别人也有呢?谁又能指点一二呢?
选择遵从本性,有得有失。选择违背本性,对自己不是很感兴趣的书细看深究,似乎又有点苦了自己,结果也是有得有失。似乎失更大,因为内心会感到别扭。
似乎也只能选择遵从本性了,该详看的详看,该粗看的粗看,这很正常,有得有失,这也很正常。选择遵从本性,这可能就是得失之间的最大的公约数。
再说了,难道那些专家教授就没有自己所不喜欢看的书吗?就没有自己放弃看的书吗?只怕也有,只不过是兴趣的不同,取舍的不同罢了,是又有何怪?
看来,我已成功地说服了自己,决定做一个“孤陋寡闻”之人,那些兴趣不同的,切莫学我,以免自误。自己要做一个怎样的人,还得自己好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