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三生万物 > 无的真理性

无的真理性

    为了让现实对我们更有利,我们开始认知世界,并形成了对“有”的功用性追求,那我们该怎样去认知“无”呢?或者说,我们要追求什么,才能完成对现实中不利因素的认知呢?

    “有”是万物之母,可以容纳我们认知中的一切具体存在,“无”作为“有”的对立面,那就无法容纳我们认知中的一切具体存在,而“无”作为我们认知之外的“有”,代表着“无”比我们认知中最少的“有”还要少,比我们认知中最弱的“有”还要弱,即“无”位于我们认知中的“有”之外,因此,“有”的规则无法限制“无”。

    我们的计划和制度都来自于已知,而生命已知的存在属于“有”,生命未知的存在属于“无”,因此,计划和制度只能用来管理已知,但不能用来探索未知。

    柏拉图辛辛苦苦给“人”下了定义,认为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足直立的动物,但是他的学生把鸡拔光羽毛,带到柏拉图面前,对其肆意嘲笑,柏拉图无奈,只得放弃自己对“人”的狭隘认知。

    只看见过白天鹅的人,无法否定黑天鹅的存在,适用于“有”的规则,在“无”的领域里只能成为笑料,追求于功用的人,注定接受不了“无”。

    那么“无”会出现在哪里呢?

    “一”作为我们认知的基础,那对于现实世界中的一切,我们也可以认定,它们都是从一个“一”中衍生出来的,因此,这个“一”就是世界最开始的那个“一”,能在现实世界的所有事物上显现出来,

    对于这个最开始的“一”,无论我们是否能认知这“一”,无论事物是属于“有”,还是属于“无”,这个“一”都能在每一个事物上显现,也就是说,我们只要能找到这个“一”,就可以顺着这个“一”去找到所有的“无”。

    那这个最开始的“一”具体指的是什么呢?或者说,这个能在所有事物上都显现的“一”代表着什么呢?

    一般来说,我们将可以在事物身上显现的性质概括为规律,能解释我们认知中所有事物性质的规律就叫做真理,而这个最初的“一”不只能是我们所有认知事物性质的显现,也是我们所有认知外事物性质的显现,那这个“一”就是世上最顶级的真理,理解了它,就知晓了世间的一切。

    这个世界存在着一个“一”,在理解它之后,无论事物属于“有”,还属于“无”,我们都能探寻该事物的所在,那问题是,我们可以找到这个“一”吗?或者说,我们可以认知并使用这个“一”吗?

    如果我们给予原始人飞机大炮的图纸,那这样的帮助,还不如给原始人两个果子实在;如果我们在封建时期向上扔出一个苹果,然后指着下落的苹果,大喊着苹果是受万有引力的作用下而往下落的,那就只会得到他人关爱智障的眼神。

    在我们对世界的了解不深时,即使最顶级的知识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也无法理解,比如当我们眼中最高只能看见山河大地时,万有引力这个概念是理解不了的,毕竟谁会因为一个概念就相信自己从小生活到大的土地是个球啊。

    如果现在世界最初的“一”在我们面前出现,我们是没有办法认知它的,更不用说去使用它了。也许在未来某一天,我们将世上所有的“无”都认知完毕,那时的我们就可以理解世界最初的“一”了,不过这应该是很遥远的事了。

    要想找到“无”,我们就要理解最初的“一”,而要想理解最初的“一”,我们就要找到所有的“无”,这不是陷入无解的循环了吗?

    最初的“一”,所有的“无”,这两个问题,确实都超出了我们目前的能力,但我们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想一想我们其实只是想对抗现实中的不利因素而已,没有必要逼自己回答高难度的问题。

    现实中对生命的不利因素,往往就出现在生命的生存空间之中,这代表生命需要认知的“无”不是世上所有的“无”,而是只需要认知生命自身生存空间内部的“无”就可以了,即生命要找的“无”是生命可以真实接触并认知的“无”。

    通过对最初的“一”的了解,我们知道,要想认知“无”,就要找到一个性质,或者说规律。这样的性质(规律)除了可以在我们认知内的事物上显现外,还要能延伸到我们的认知之外,再借助对这个性质的研究,归纳出能概括“无”的规律,这样就能把我们的思维引导“无”所对应的具体存在身上,从而将“无”找出。

    小结:“无”就是生命认知之外的“有”,这说明“有”和“无”是具有相关性的,即我们只要找到一个性质(规律)将两者连接起来,就可以顺着这个性质(规律)找到“无”。

    注意:“有”和“无”之间具有相关性,即你能看见怎么样的“无”,都取决于你认知里拥有怎么样的“有”,如果你拥有的认知不足,那除非你个人天赋极高,否则你是思考不出那个能在“有”和“无”之间穿行的性质(规律)的。

    当我们把“无”找出来之后,就代表着“无”变成了我们认知世界中的“有”,那我们归纳出的能概括“无”的规律就是我们可以完美概括我们认知的真理,因此,生命对“无”的认知,就是在追求真理。

    不执著于事物的功能与用法,而是在乎事物的存在本身,只有这样的追求,才能让我们不被事物的表面现象迷惑,进而将对事物的认知从“有”贯彻到“无”之中,从而完成对事物的全面认知,而在这种全面认知下,我们就可以选择该事物对我们最有利的结果。

    由于生命对世界的认知是逐步完成的,那生命认知中的真理实际就是变化的,只有最初的“一”才是永恒的。对于这些变化的真理,我们可以形成分层认知,比如:分子热运动是对热胀冷缩的深层认知;量子力学是对经典力学的深层认知等。

    分子热运动: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分子间间隔扩大,物体就会膨胀起来;物体温度越低,分子运动越慢,分子间间隔缩小,物体就会收缩起来。

    真理越往深处走,它的可适用范围就会越广,同时生命理解真理所需的知识更多,对真理进行推广时需要普及的知识也越多,即认知理解并推广真理的成本都很高,因此,“无”的真理性不会像“有”的功用性一样受人追捧。

    在进行钻木取火时,我们只需要知道选取什么样的木棍、凹槽和钻木方式,采取能让我们成功取火的方法就行,至于摩擦生热、分子运动这样的原理,我们是否知晓,对我们钻木取火的成功其实没有多大影响,我们也就不会耗费过多思维资源对其保持关注。

新书推荐: 渣了和亲对象后 下凡三世:你赶紧归位啊 误入贵族学院的我只想种田 我靠直播蛊术暴富了 又逢伞下客 大道无情,我修苍生道 海上生明月 星星眼 【全职高手】某知名四期生职业生涯实录 满级睡神在线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