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点

    在接收完各种记录后,生命会怎么处理这些记录呢?

    世界是无限的,那对于存在于世的生命来说,生命可接触的客观记录也就是无限的,但生命本身是有限的,所以这样无限的记录肯定是超出生命处理范围的。

    “这个记录要不要?”、“这个记录放哪里?”、“这个记录怎么摆?”、“这个记录怎么用?”,既然生命不能无限收集记录,那记录整理的第一步就是从做判断题开始。

    想做判断题,那就先得有一个立场,而生命的立场,那必须得是生命自己,也就是“我”,或者说,“自我”,而在有了“我”的立场后,生命就有了判断的核心依据,即“是我”与“不是我”。

    “不是我”就是“非我”,生命对世界的认知从“我”与“非我”开始,这就是生命主观的判断依据,即生命的思维围绕“自我”而展开,因此,“我”就是生命思维的起点、基点,也可以说是:锚点。(为了强调这个点对生命选择方向的指引作用,这里选用锚点的形容。)

    “我”是生命思维的起点,也是生命所有的认知的锚,生命的所有认知注定受锚的牵引,带上主观色彩,即生命的认知,全部都会带有主观倾向,完全客观的认知是主观的生命无法做到的事情。

    生命的思维从“我”的锚开始,如果生命的思维只能映射自己身上,那代表这个生命就只能认知到自己,对于“我”之外的世界则是一无所知,因此,生命这个思维阶段就可以叫无知阶段,生命于这个阶段的思维也可以概括为点性思维。

    生命思维的锚点是“我”,“我”其实就是生命的立场,也属于生命的认知概念,因此,这个“我”在现实的映射的具体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锚点也可以理解为是对生命已有认知结果的一种认可与支持,可以视为该生命历史的1,经受实践的1。

    生命所有思维都是建立在以“自我”为锚的锚点之上的,感情就是人类的“自我”锚点最常见最普遍的外显形式,而外显形式就是显露在外的形象,因此,这里也将这种外显形式概括为显像。

    根据一生二概念,当我们在一条直线上点下一个点时,这条无限延展的直线就有了具体的两端。

    生命的情感链接在生命的需求上,以生命的情感画线,以生命的需求作点,一边就是现实少于生命的需求量,由此衍生出生命的负面情感,另一边就是现实多于生命的需求量,由此衍生出生命的正面情感。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可以把生命的情感线的一端列为失去,另一端就列为获得,因此根据失去与获得这两个概念,我们就能找到我们情感的产生源头。

    喜是生命为获得而感到欢喜;怒是生命为与自身意愿相背的失去而感到愤怒;忧是生命为可能的失去而感到担忧;思是生命为暂时的失去而产生思念;悲是生命为已有的(不可挽回)失去而感到悲伤;恐是生命为将要来临的失去而感到害怕;惊是生命为突然来临的获得/失去而受到的惊喜/惊吓。

    由于我们生命自微末发展起家,前期的生命经不起“失去”,因此,我们关于“失去”的情感显像就会比“获得”的情感显像多,即我们对一个失去量的恐惧程度往往大于对同样获得量的喜悦程度。

新书推荐: 穿越重生之我和大佬用玄术假扮神棍 【吸血鬼骑士】为什么情敌这么多 能错过就不叫爱 老祖息怒 蝉鸣时告别 意中人和煦 郁金香花蕾 留学的尽头是厨子 [霹雳]在霹雳种田的日子 「JOJO」和反派恋爱难度是五星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