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能

    世界一直处于永恒运动之中,而生命具有成长性,也一直在发展,从未原地踏步,因此,在世界的运动过程中,生命自然就会进行资源的累积、认知的增长。

    在生命的力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外界的危险就没有办法对生命一击毙命,然后以生命的成长性而言,后面那都是生命的机会,因此,只要生命在面对具体的危险时,有个一击之力,这时的生命就能拥有面对未知的勇气,生命的思维,也就能从“自我”中走出,走向未知的外界。

    生命刚开始的思维,只能装下一个“自我”,但当生命发展壮大了之后,就拥有了更多的资源,也就可以去产生更多进行思维的力量,而思维力量的不停增长,就会让生命的思维从“自我”这个锚点中溢出,投射到外界。

    生命思维力量的对外投射,其实就是生命不再满足于“自我”之后,开始的对外接触,生命的对外接触也可以说是一种看见、注意、关注、触碰,因此,为了强调这里面的生命主观性,这种思维的力量在这里就被概括为关注力。

    那这里的关注力是什么呢?

    世间万物都是客观地通过我们的感官,在我们思维世界中形成的记录,这些记录理应都是平等的,可作为生命的我们,面对不同记录明显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情绪倾向。

    那生命为什么会对不同记录产生出不同程度的情绪倾向呢?我们可以说,这是由于生命对不同记录投入的关注力程度不同。

    既然关注力拥有程度的变化,它的内里就会真实地容有“量”。生命的“量”从何处来?那肯定是来自于让生命的渴望产生质变的物质了,而物质既是资源,也是能量,因此,生命的关注力就是一种真实存在的能量。

    生命的关注力是一种能量,即使我们对这个能量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真实存在,也是思维产生的真正内核,这股能量的外溢就是我们常说的思维的火花、灵感的缪斯。

    生命的关注力是真实存在的,那就会受到现实的影响。一般说来,生命具体的关注力,会受到生命现实中的成功与收获,而产生增长;也会受到生命现实中的失败与失去,而发生减少;还可以通过生命现实中的休息与等待,而得到恢复。

    现实中,火焰在燃烧时,除了发生明亮可见的光芒外,还产生了看不见的能量(热量)转移,在这两种现象中,后者才是火焰燃烧的真正内核,前者不过是后者的溢出表象。

    一般来说,我们都认可大脑通过大量神经元之间的交互而产生了思维,可就像物体的位移只是物体运动的常见现象,力才是物体运动的本质,因此,为了更好地描绘思维活动,我这里直接使用关注力这个力的概念作为思维活动的本质概括。

    尽管关注力看不见摸不着,但作为真实存在的一种力量,我们在现实中,还是找到了它的踪迹,大都将其归纳为精神、意志、灵魂之类的概念。

    在初步了解关注力后,我们再思考,生命要如何从自我之锚中脱离呢?

    生命存在于世界中,当生命的关注力从“我”溢出后,延展触碰的地点自然就是生命身处的世界,也就是现实,或者说,现实的记录点。

    现实的记录,对于生命来说,就是外物,也可以是他者,当生命的思维可以看见自我之外的他者时,生命的思维自然就不再被封闭于己身,可以从自我之锚中脱离而出。

    生命要想脱离“自我”限制,就要看见“他者”,因此,只要能做到孔子这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生命就可以脱离自我之锚的限制。

    当生命以自身为锚点,向外界的记录点延伸自己的关注力时,关注力就在这两个点之间形成连线,因此,生命这样的思维形式就可以概括为线性思维。

    一条直线指向两个方向,而生命是主观的,在0和1中只会选择1,那在线性思维中,生命看似拥有两个不同方向的选择,但生命只会遵循自我的本能,一直选择1的方向,因此,处于线性思维阶段的生命只能本能地选择1,也就可以概括为本能阶段。

    线性思维是生命的点性思维发展后的思维阶段,和点性思维的无知阶段相比,生命可以看见世界的模样,从而在生命的渴望为界定下,看见了世界的强和弱、多和少,也知道了对与错、好与坏,“二”也就正式在生命的思维世界中出现了。

    二,有两个方向,不是这边就是那边,非此即彼,而生命的渴望是1,面对这个“二”,生命能选择的只有1,所以对于生命来说,非此即彼的选择,就是没有选择。

    “宝贝,你是我最爱的孩子,来,告诉妈妈,你想喝什么?”

    “妈妈,我想喝可乐。”

    可乐这种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出来的碳酸饮料,里面肯定含有大量不健康的添加剂,我最爱我的孩子了,我怎么能眼睁睁地看着我的孩子走上不归路呢?不行,我必须阻止他。

    “可乐喝多了不健康,妈妈现榨的果汁才是最好的。宝贝,来把果汁喝了吧。”

    很多家长内心都知道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明白他们需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并且也会去尝试给孩子选择,可当孩子做出的选择与他们的预期1不符合时,出于内心中指向1的本能,他们会控制不住地想要将孩子的选择扳向自己的1。

    生命的渴望只会指向1的,在本能阶段,尽管家长能看见了孩子的选择,但家长能接受的只有自己的1,只要孩子的选择不在家长认可的1上,那不管家长心中多想尊重理解孩子,最终家长都会坚持自己选择,让孩子没有选择。

    在现实中,生命所处的环境是复杂的,往往同时面临多个选择,而在本能阶段的生命,只能选择1,因此,对于多个选择,本能阶段的生命就只能都选择1,这就是生命思维中“既要…又要…”的由来。

    男人往往希望自己腰缠万贯,同时又不喜欢自己的另一半因为肤浅的金钱而接近自己;女人往往希望自己貌美无双,同时又不喜欢自己的另一半因为肤浅的容貌而接近自己。无论是男是女,是人是兽,如果只依靠纯粹的本能行事,就很容易陷入既要又要的自我想象之中,做出一些旁人眼中的愚蠢可笑之事。

    在生命的线性思维中,生命开始认知世界的“量”,不再对世界一无所知,因此,从本能阶段开始,生命的思维拥有了内容,而生命思维的本质就是生命的关注力在点与点之间的移动与跳跃。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由此可以看出,我们思维的一大特性就是直。

    人类社会里有一句话叫“刀子嘴豆腐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虽然讲话刻薄,但是内心柔软,可为什么柔软的心意,从口中吐出后,就变成了尖锐的刀子呢?

    在生命选择出刀子的情况下,那不是为了伤害他人,就是为了保护自己。不过刀子嘴是从嘴里吐露的语言刀子,这样的刀子,如果对方不选择通过思维世界接收,就没有具体的现实伤害能力。

    尽管没有直接伤害能力,但这种伤害条件苛刻的刀子,还是有个好处的,那就是只要说说话就能射出刀子,这样,发出者的成本就很低,使用也方便,深受广大弱者的喜爱。

    既然是弱者,那这把刀子的主要用途就是为了保护自己。当一个人为维护自己的安全感,连语言都需要转换成利刃时,这代表在这个人的认知里,他处于一个非常不安全的环境里,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随时举刀,来保护自己,这样的人不管外表如何强势,但他的内心都是非常焦虑的,如同豆腐一般脆弱。

    在“刀子嘴豆腐心”这句话里,“刀子嘴”里刀子是真刀子,“豆腐心”里的豆腐也是真豆腐,虽然整体行为别扭,实际上这就是我们思维耿直的表现。

    拥有豆腐心的人,本质上就是一个弱者,从他嘴里吐出来的刀子是不敢刺向真正的强者的,于是就会刺向比自己弱的人,所以“刀子嘴豆腐心”这句话常常出现在弱者欺压更弱者的情境里,女性家长的使用频率就颇高。

新书推荐: 最强法神今天也在装废材 非正当小狗 爱人为匕首 拥抱黑暗的神明[西幻] 混乱乐子人穿成反派后 捡到的男人是超绝恋爱脑 我看这位酷哥中毒不浅(冒险) 宿敌他不是反派了 穿到古代开工厂撩男人 逃岸[强取豪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