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想睡了,接连好几天睡的都不大好,脑子里时而空白,时而又迫不及待想要做些什么。
人有些恍惚,总觉得现在自己所拥有的或是正在经历的像是泡泡一样,当我如往常一样坐在家里,那个泡泡顷刻就破灭,然后我在那一瞬间被拉回现实一般。
围绕着自己某些时候患得患失,情绪不宁,我发现,我还年轻时最敏感多疑,愁绪满怀,我现在来解读,大致就是内心根基薄弱,自己能给的安全感太少,所以喜欢张牙舞爪;我用了接近十年时间一点一点接近自己内心最深处,如今因为工作变故导致生活上的不安让我又开始出现不稳定情况,也就顺着这个我才有些明白有时候那些张牙舞爪的表现,其实是太过不安的原因。
周末,我开了三个小时去到另一座城市度过;回程时,我专门去了以前上班租房那片去看了,又去那时最喜欢逛的商场里逛了逛,倒没有时光荏苒难追之感,我可以说,现在的我颇有些钝感力在身上,不过可能也只是对于此事而言。
又开了两个多小时回到现在待的城市。当我晚上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将自己投入黑暗时,一股陌生感席卷而来,我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我突然觉得自己怎么会毫无感觉?就如同梦幻与现实的割裂感,让我极度不适,也怀疑自己。
难道仅仅是因为当我从假期中抽离后便要马上面对现实么?
我不太能确定,如梦似幻,如真似假,假假真真,真真假假……
我实在是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呢?就像被两个我操控一般,一个我抛下生活中所有可以成为烦扰的部分,一个我专门忧心现实有些糟糕的状况,然后互相失忆?
算了,索性不再去想。
可能如此颓丧也有些好处,经这一趟,我发现我倒开始有些喜欢开长途,目标单纯,只要你一直跑,专注于目的地,不偏离导航,总能到达;你看这多简单啊,我可以不用想其它的任何东西,只需要听着导航,专注在路上,不管多久,我总能到达,只要我愿意,我还可以立即启程去到自己想去的任何地方。
我不太确定这样来想一件事是否正确,有些时候人类在佛性与生存之间博弈,身具佛性自然事事都能通透,然而通透的另一边总会有两个词语站在天平上,一个是不在乎,一个是生存资源。
佛性与不在乎自然是不能挂钩,然而这又牵扯到另一点,便是一些人比较会说的:倘若没有什么,我就怎么样。
这是一个标准语句。
就像,如果没有孩子,我自己只需要操心自己吃喝问题,当然能潇洒。
再例如,如果没有房贷……以此类推。
你说,这些事情,佛性是否能启发一个人从而得到解决办法?
年纪越大些,越不得不承认“钱”这个东西的重要性,我还小的时候也视这些为俗物,当然其实自己那时完全忽略自己的吃穿住行了。
物欲降低,于普通百姓来说,还要如何降低?实话说,普通百姓的根本,除开基础吃穿住行,不剩其它,如果说连基础也得降低的话……
这个话题有些太过复杂,几乎可以说,是无法说清楚的东西;事实上生活中大多数时候都无法用说清楚来直接表达,因为活着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
不知道今夜的月亮美不美,亮不亮,若是入秋了,那时夜晚的月亮上会有一层薄雾,十分朦胧。
今夜,有些静,我只能听见风吹,或许虫子已经入眠,那么祝您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