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蕴和张一筠还是会被经常带到城里去玩,那里不仅她们姑姑在,还有她们的姨妈也在那里。
王名青是个很强势的人,强势到几乎所有人都要听她的,别人不清楚,反正张宁蕴是很害怕她的。
但在她的眼里,她姨妈又是个很“神奇”的人,记得以前更小的时候。
夜晚,正下着小雨,路灯昏暗,她姨妈可以用电瓶车带四个人。
两个小的,张宁蕴和邓致蹲前面。张一筠、王名华坐在后面。
这件“英雄事迹”被张宁蕴记了很多年。
王名华说:“一筠,宁蕴,要不我们也去嘛?”
“好啊,好啊,我也想去。”
这事是王名平的妻子提议的,想要跟团去九寨沟旅行。
张宁蕴和张一筠一听都很高兴,因为她们从小就没有正儿八经的出去旅行过。
而张军这次不知怎么的,也答应得很痛快,“行啊,那就去嘛。”
虽然他自己没有时间不能跟去,但痛快得答应了让妻子和孩子们去。
出去旅行,需要准备的东西很多,所以王名华她们早早就在家把衣服收拾好。
只不过,要出去玩,终归需要一个好的手机拍照。
所以她借来了陈建当时的一个苹果手机。
张宁蕴当时也很喜欢那个个手机,觉得小小的,外表光滑,白色的简约大方。
出发前几天,她们就先住在了王名青家。
“去了那边,不要随便碰他们的东西喔,那些人脾气都不太好哦。”
这是大人在家叮嘱孩子的话,可以看出是带有刻板印象的话。
交完了固定的跟团费,身上总还得带钱的。
“那些只是交的钱嘛,还需要带点钱涩。”王名华这次的语气倒格外平和。
张宁蕴忍不住调侃,“哟,你怎么跟我爸爸说话这么温柔了。”
“我只是觉得嘛,旅游他答应得那么快,不像以前。”
人就是这样,。只要在开心的时候,哪怕是对再讨厌的人,说话也会客气三分。
虽然这三分,大家都心知肚明,长久不了!
查天气、买物资,这都是一趟长途旅行的必备。
出发前夜,张宁蕴兴奋得没怎么睡着觉。迷迷糊糊,要着不着的睡到了四点多钟。
当她睁眼,发现灯已经亮了,楼下大人在忙活做早饭,叽哩咣啷。
她也许就是被这个声音吵醒的。
她躺在床上,突然觉得很神奇?那种早起需要坐长途车出去旅游的情况,是她长那么大第一次。
好奇、兴奋、期待。唯独没有害怕和忐忑。
小时候出门,可以跟着大人。不需要自己查路线,不用自己导地图。
凌晨,外面还一片漆黑,只依稀听得到车驶过的声音。
张然和王泽也早早到王名青家与其他人会和。
每个人大包小包就出门了。
车上,导游喜欢跟游客做做游戏。开开玩笑。
“大家都喜欢什么水果呀?”
“草莓。”张宁蕴害羞得说了一句。
“我看你长得就像个草莓。”
……
睡觉,吃零食,聊天,拍照。大一点的还能有手机玩。
即便她拿着那个苹果手机没有网,那个时候张宁蕴也不觉得无聊,只享受旅途。
小孩小时候都会玩大人的手机,不过张一筠姐妹俩,从来就没有这个习惯。
是她们没兴趣看,也是张军和王名华不喜欢把手机给孩子。
她们跟着导游,在路上吃了午饭。
张然朋友的小孩嘀咕着,“啊,就吃这些啊。”
导游话有深意得跟大家说,“好好吃吧,也许这会是你们这几天中午吃得最好的一顿哦。”
好多小孩都不理解。
后来,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车开了很久,大家都累了,开始吵闹的也不吵闹了。只偶尔听到零食袋打开的声音。
突然车停下了,是前面发生了事故。
一堵就是整整两个多小时……
路终于通了,一路行驶。直到外面都黑下来了才到“目的地”。
黑漆漆的一片,张宁蕴没看清周围长什么样子。大概就是藏族特有的样子吧。
但明晃晃的篝火,她还是看了个真切。
本地人为游客“献哈达”。
每个人都拍了一张照。现在想想,那张照片是收钱的。
不过也是人之常理。
屋内,大家盘腿而坐。面前的小方几上摆着酥油茶、青稞茶,还有牦牛肉。
酥油茶很多人都喝不惯。
但青稞茶和牦牛肉倒成了很多人的偏爱。至少成了王名华还有张一筠张宁蕴的。
赶了一天的路,困得很。本地人在做着些什么介绍,张宁蕴也听得迷迷瞪瞪的。
但有几句,让她打了个冷颤。
“……所以如果小朋友们不听谁谁的的话,就要被留下来,到山上去放几十年牦牛。”
一瞬间,“恐怖感”袭来,小的时候最怕的就是大人说什么不要谁或者把谁留下来的话。
那个时候,她不得不承认,她是真怕,她不想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过半辈子,何况这的人和她们家乡太不一样了。
吃得不一样,口音不一样,穿得不一样。
即便这些人是和自己一样的,可对于小孩子来说,还是害怕陌生的人和地方。
这方法倒也是这么管用,屋内显然安静很多。
大家都默默吃着东西,说话也极其小声。
吃完饭,又得坐车到酒店。
这间酒店,房内有不好闻的味道。可外面装修却很欧式,别有一番风采。适合拍照。
用现在的话来形容的话,就是很出片。
邓澄还有张一筠她们,也是到处拍照,这得第二天早上了。
自助餐厅,愉快的交谈声,大人照顾着小孩。多么美好的画面,可张宁蕴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难受。
不是恶心,不是痛。就是难受,一种说不出的喘不过气、想要逃离的难受。
后来她意识到这种感觉一直都有,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
每次早上,若是一样一桌子人吃饭,那种时候,就是张宁蕴最最难受的时候,甚至可以说痛苦。
同时也是不习惯。
这样的感觉就跟胃疼一样,过了那一阵又好了。
正式开启她们的九寨沟之旅。
清澈见底的湖水、一泻千里的瀑布、郁郁葱葱的树林……
“青山绿水映天蓝,泥土芳香草木鲜。”
在景区,地图都是由王泽看的,也由他带路。毕竟那个时候,他是最大的哥哥。
旅游景区的东西一般都贵,她们的中午饭是吃的八宝粥和带的面包。
只有晚上她们才能回到酒店吃点好的。
现实种种都证明了导游的话是客观事实。
后来她们去看了情景剧、看了那边的博览馆……
旅行就是得不停换地方,也不停换酒店。王名华落了一条腰带在第一家酒店,遗憾了好久。
等想起来,已经在高速公路上。
那腰带是一条裙子上的,是点睛之笔。
裙子是王名华纠结又纠结最终决定买下的。
一两千的一条裙子,那天已经逛街逛得差不多了,钱也用得差不多了。
还是王名华找张一筠和张宁蕴“借”压岁钱凑来买的。
现在看来不算太贵,那个时候却着实是放了一把血。
难过得第二家酒店那么好的晚饭,她也吃得不愉不快的。
旅途总是过得越来越快,而且这样跟团的旅行,还是先把人带到最远。然后再慢慢玩回来。
最后一天,去到了大草原。
那里有衣服,可以让游客免费穿上拍照留念,只不过得排队。
一个人脱了,下一个人又穿上。小时候完全没有尴尬和所谓的“羞耻感”。
作为最小的,张宁蕴还花钱体验了一把“骑马。”
其实就是坐在马背上上,马被人牵着走了几圈。
现在看,应该是“坐马。”
如果可以,未来张宁蕴一定想骑马驰骋在大草原上。
像电视剧里演的一样。
蒙古包里,本地人给每个人都舀了一勺酸奶。
张宁蕴喝不惯,可能是看那个酸奶,液体不像液体,说固体又有点碎了。观感不好。
王名华“恨铁不成钢”的说:“你懂不懂啊,这才是正宗的酸奶。和你们在超市买的不一样,这才是有营养的东西。”
听到这话,她才微微的又继续喝。
她吃东西,看周围环境,看东西卖相。的确是个不太好“伺候”的人。
张一筠和她则相反,从小就喜欢喝酸奶。
家里一箱酸奶,基本都是被她一个人干完的。
游客会被导游带到过当地的某家饰品店,不知真假,很多人也只是觉得买个开心罢了。
王泽大一些,在那一群人中,不算大人,不算小孩。
是很不屑这种行为,因为他觉得是大人们在捡便宜。
不过他的想法也许是真的!
孩子其实也怕自己父母花冤枉钱,可是说不听。
那一刻,她有点羡慕邓澄,没有这种烦恼。
因为王名青要工作,所以没来。
邓致太小,她妈妈不来,她自然也不会来。
后来在她们一行人去逛超市的时候,看到有卖茶叶吊坠的,是厚实的茶饼。淡淡的茶香,是挺好闻。
王名华提议,“给你爸爸买一个放车上那,开车就当保个平安。”
“然后要不也给你们姑父买一个?”
……
别人可能没听到,张宁蕴听到了但没搭话。
这就是大人心里的无异议
张宁蕴脸只垮了一小会儿,就去选别的东西了。
她行为似乎麻木了,思想却被这些东西牵绕着。
她觉得烦,又想着无所谓。
不由感慨,自己也是“了不起”,这样的事都能憋得住。
因为她记得也就不久前,是张一筠的生日,她跟着王名华还有陈建去订蛋糕。
当时需要写祝福语,店员跟另外一个店员说的时候。
她还听到了句,“是爸爸妈妈带着一起来的。”
讽刺又可笑。
她能听到,另外两个也能,没有人反驳!
倒尴尬,别人倒心安理得,哼!
牦牛肉,酸奶块,吊坠……
那个时候,觉得不买点东西心里就空落落,后来她们还把一些零食送到了张化家,给陈朝。
张一筠的表妹,张宁蕴的表姐。
一个从小活得精致的女孩,内向又懂事。就是感觉太孤独了,似乎她经常一个人在家,姐姐大她太多,早就在外工作了。
张化有时会打麻将,至于陈建,就更不必说。
其实张宁蕴的性格有点点像她。
永远对人都淡淡的。
不同的是,张宁蕴会对非常不认可的东西说不。在她印象里,似乎陈朝一直听她二姑的话,特别听。
但她二姑也挺好的,算是大人里比较开明得了。
她和张意冉都羡慕过,陈朝有这样的妈妈。
到目的地那天是晚上,现在回家也是晚上。
把一个个都送到家,车上的人一起玩了一周左右,有小孩不舍到哭。
可大人却告别得很从容。
“就这里,那我们走了,回见哈。”
“好,再见。”
人生就是这样,不断相遇,再别离。
这天晚上车里很安静,和去的时候车上的安静不同。
有点忧伤,有点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