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生活的北宋,《二十四史》中的十七史已经修成。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时,在整合史料的基础上开创性地将纪传体史书中的史料按照时间顺序形成编年体通史,使历史事件和时间有机结合在一起,改变了纪传体体例的一些弊端,使人清晰地看到某一时间的具体历史事件,便于对历史形势做整体考察。
为了便于叙述,减少因编年纪事同一事件分散记载的缺点,《通鉴》记人记事也采用了一些新方法。譬如,一个人物首次出现,多冠其祖籍,或插叙世系。叙事先提其纲,然后再谈细节;长篇叙事必追溯由来,其次再及本事,等等。 [25]
书法义例
司马光虽然宣称「非若《春秋》立褒贬之法」,但实则并不排斥「《春秋》笔法」。《资治通鉴》虽非一手文献,所载史事皆来源于前代史书,然而将其记载与其史源进行对比即可发现,虽然有一些「帝」「主」「崩」「伐」承自前人,但也有很多改动,《通鉴》在君主生称、君主死称和战争书写三个方面,都有着特定的「书法义例」。 [18] [21]
《资治通鉴》君主生称一览表
时期
政权或君主
称谓类型
示例
其他
战国(周纪)
周王
王
王
列国君主
谥号
魏文侯
未称王
赵烈侯
齐威王
称王后
赵武灵王
国王
楚王
齐王
秦王
战国(秦纪)
秦王
王
王
其余君主
谥号
燕孝王
赵孝成王
魏安釐王
国王
魏王
楚王
燕王
秦
秦始皇
上
上
仅3次
特殊称谓
始皇
共43次
秦二世
上
上
仅3次
特殊称谓
二世
共51次
正统君主
帝
帝
上
上
孺子婴
特殊称谓
孺子
王莽
名
莽
更始帝刘玄
特殊称谓
更始
前少帝、后少帝
特殊称谓
少帝
东汉少帝
特殊称谓
少帝
三国
曹魏
帝
帝
蜀汉
主
汉主
孙吴
主
吴主
两晋
西晋
帝
帝
东晋
帝
帝
十六国
前赵
主
赵主
前主
前赵主
后赵
主
赵主
后主
后赵主
名
虎
前凉
王
凉王
名
张天锡
后凉
王
凉王
国王
三河王
西凉
名
暠
南凉
国王
河西王
偏王
南凉王
名
利鹿孤
北凉
王
凉王
名
业
前燕
王
燕王
后燕
主
燕主
王
燕王
南燕
偏主
南燕主
偏王
南燕王
北燕
王
燕王
偏王
北燕王
前秦
主
秦主
王
秦王
后秦
主
秦主
后主
后秦主
西秦
王
秦王
偏王
西秦王
大夏
国王
苑川王
主
夏主
成汉
王
夏王
主
成主
汉主
南北朝
南朝宋
帝
帝
上
上
南朝齐
帝
帝
上
上
南朝梁
帝
帝
上
上
南朝陈
帝
帝
上
上
北魏
帝
帝
主
魏主
东魏
帝
帝
偏主
东魏主
西魏
帝
帝
主
魏主
北周
帝
帝
主
周主
北齐
帝
帝
主
齐主
隋
统一前
帝
帝
主
隋主
统一后
帝
帝
上
上
唐
正统君主
帝
帝
上
上
武则天
特殊称谓
太后
唐殇帝
特殊称谓
少帝
五代十国
梁唐晋汉周
帝
帝
上
上
前蜀
主
蜀主
均称帝
后蜀
主
蜀主
杨吴
主
吴主
南唐
主
唐主
闽
主
闽主
南汉
王
汉主
吴越
王
吴越王
均未称帝
楚
名
楚王
荆南
王
季兴
杨吴
王
吴王
称帝前 [18]
闽
国王
闽王
南汉
名
刘岩
《三国志》中刘备称「先主」,刘禅称「后主」,孙权称「权」或「吴主权」,与《资治通鉴》中刘备、刘禅称「汉主」,孙权称「吴主」,《北史》《魏书》中,从未称北魏、西魏皇帝为「魏主」,《北史》《周书》中甚至没有出现「周主」二字,「隋主」的称呼同样不见于《隋书》、《北史》、《周书》和《北齐书》。《资治通鉴》时称北魏、魏的君主为「魏主」,北周君主为「周主」,隋朝君主也曾被称为「隋主」。 [21]
综上所述,《资治通鉴》中,君主生称共有15种等级,表示如下: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