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一个精神富足的人在一起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总会在不同的阶段给到你不同的精神支持,如果说能引导人向上或者走出困境的动力是什么,我想应该就是那些在心灵上启发你思考的言语吧
前两天跟弟电话聊天,聊到关于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在聊的过程中谈到家庭的复杂性,想要改变现状何其难也,聊完后心情在某一瞬间感受到灰暗的,想放弃试图对父母教育的改观,这大概是受挫的感觉,但是我也很快平复了这种心情,暂时把这件事情放在了一边,但是我体会到了那种心情,被否决,很沮丧,很没有希望,被屈服,不想做无谓的挣扎,然而我是一个成年人,我有相对坚强的意志,有成熟的三观,我能自我调节,但如果这时候我是一个孩子呢?我可能真的无力抗争了,于是我只能任搓任揉了,让我看起来至少表现得听话一点,亦或者我会如同脱缰野马精神暴走,奋力反抗受到的打压,于是我看起来更加不听话了!这是一种情绪的共情,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多想想小时候自己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心情,也可以多想想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相同情况时的感受,被否定一定是不好受的,当然教育的过程中不能说没有否定,只是我们在否定一个观点应该是根据客观事实来做出判断,同时引导孩子找到解决办法,这样孩子才不会一直处在否定造成的负面情绪中!
下面是我在负面情绪中调整时的内心活动:生活很美好,但生活也确实复杂,然而这种复杂却也是一步一步走下来的结果,很多时候看到现状的复杂就在自我怀疑有没有能力改变现状,瞬间又有种是否就屈从现状的感觉了,就妥协算了?但是内心是不愿意的,别人过着糟心的日子如果我们真的无力改变,那也没办法,只能接纳现状,但是我可以选择我用什么样的心态看到自己身边的美好,生活是要有希望的,如果一眼望去看到的都是绝望,如何能耕耘出希望之花?地狱与天堂的差别就是在某个瞬间看待同一件事情的心态差别了,尽管有时候事情看起来很糟,我也不愿意以更糟的心态来看待事情,我们应该在糟糕的事情中去找还能保留下来的东西,用正向的心态去看待糟糕的事情,在处理比较棘手的事情时,不要慌乱的去做决定,如果不是到了非要做决定的时候不如先让自己安静下来,缓缓再决定,这种情况下决定才会是有方向的,如果生活是苦的,就尽量在里面找点甜,于是我的心情慢慢的回归到积极向上的状态了
这两天小娃对我特别粘,一下不抱就不行,或者陪哥哥做作业都不行,工作的时候在你旁边哭,要么抱着腿,要么拉扯你的手,总之你需要把关注给到她才行,着实有点头痛了,本来以为带过第一个了只要跟着带第二个就行了,但是居然不知道小娃到底要干啥,为什么会这样,情急之下只好再买几本书来读读了,最近虽然看了一点书,但是对于如何沟通还是很难去把控的,特别在需要兼顾关爱与管教并行时,沟通就有很高的要求了,如果我无法从心来改变沟通方式,说明书看的不够多,还没有引起质变。是需要不断去输入的,老人家总是有意无意的就将孩子形成了对比,这种对比对每个孩子都是不公平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也有独特的使命,如果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娃,那造的不是人,而是机器。如果是人就是有独特思维的,我也跟老人沟通过不要说这样的话,但是那几十年的根深蒂固已非一日之功能破的,我只能一边忍着一边呵护着他们小小的心灵,但是今天我的求知欲是很强的,这种两个娃拉锯的日子是让人很容易烦躁的,小娃也快进入可怕的两岁,于是在网上购买一些书籍回来了,我认为看书会让我舒服一点,至少我能明白那些娃的行为,这样能缓解我的焦虑,适用一点的书还能操作一番。我认为写作也是挺好的,换种方式宣泄吧!至少不会把不好的东西发泄到孩子身上,写的过程中也是不断反思,不断疏散,写着写着就没烦恼了,昨晚小娃先睡了,为了避免小娃被大娃吵醒,我只好拿着一本书去大娃睡觉的房间去阅读,大娃看见我在看书,于是自己也去楼下拿一本书阅读,现在在教育上对大娃感觉稍微轻松一点,毕竟能沟通的,小娃目前是有点迷茫的,所以需要学习。教育这个事情是你迟早都得去做的,如果一定要去用心的,不如趁这张纸还是空白的时候去用心的写,也许将来就会省心的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