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如血,长风渐起。
龙江镇村的柳家大院内,
淡淡的金色霞光映照在鎏金烫帖上。
上官家欲举办群英会,邀请四方宾客。
柳家的长者围坐在雕花的紫檀木桌旁,
望着名单上柳红袖的名字,一位长老皱着眉头说道:“这上官家的面子不能不给,红袖衣毕竟是个姑娘,还未完婚,抛头露面成何体统?”
“虽说现在世道不同了,但礼教不可废。万一有个什么差池,我们柳家的脸面往哪搁?”另一位长辈也忧心忡忡地附和道。
红袖的身影出现门口,穿着利落,步伐矫健,她的身姿笔直而坚定,宛如一株挺拔的松树。
红袖目光犀利,扫视全场:诸位,红袖来迟了。
红袖坐下,语气坚定:江湖之事,向来是实力为尊。无论男女,只要有足够的力量和智慧,便能在其中立足。我虽为女子,但自信不逊于男儿。
柳家长老们无言,萧丰挥手示意长老们散去,留下青衣一人。
红袖:叔伯,关于上官家此次的宴会邀请,我恐其中有诈。
柳丰:“红袖有何高见?”
红袖:“上官家近来动作频频,此次恐怕不只是表面上的宴饮那么简单。我疑虑他们可能借此机会来进行势力较量,甚至是站队试探。”
柳丰:“言之有理。那我们该如何应对?”
红袖:“我们可以表面应承,但内心警惕。同时,我们也需做好准备,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其他任何不利情况。”
柳丰:“所言极是,江湖之中,风云变化,唯有保持警惕,以不变应万变”
与此同时,在上官家中,上官楠也在为即将到来的宴会做准备。
上官景:“父亲,请允许我在宴会中演奏。”
上官楠:“你有何打算?”
上官景“此次奏曲迎客,上官所奏为自家之曲,若谁赏识,便有意站我上官家”。
聪明的上官楠眼神微讶,将此事应下了。
在南宫家,南宫礼与家族成员讨论着即将到来的宴会。
南宫礼:“这场宴会恐怕不简单,我们需要做出选择。”
家族成员:“什么选择?”
南宫礼:“是站在上官家这边,还是与萧家保持紧密联系。我倾向于后者,毕竟萧家的军力不容小觑。尤其是萧青衣,此女子位居探花,巾帼不让须眉。”
在西门家,西门藏鱼独自在书房中思考。
西门藏鱼:“这场宴会,无论结果如何,都将提供机会。我欲等待时机,为西门家谋取更大的利益。”
古色古香的上官府邸,灯火通明。
红袖手持鎏金烫帖,与绿树和柳丰一前一后,只见门外立着一具高于五丈的挑竹大灯轮,
入府内,上官景斜靠在钩纹团花的波斯钻毯上,一阵寒暄。
上官楠作为主人,身着华贵衣裳,面带微笑地迎接着每一位到来的宾客。他的目光时不时扫过席间,心中却在细细评估每一个人的态度与反应。
上官楠微笑着举杯:“诸位远道而来,北秋感激不尽。今日能聚首于此,实乃我等之幸。”
“上官家主说笑了,早有耳闻景对音律钻研颇深。”
出身迎合的,乃是长安吴氏吴阳子,眼神微动,举起酒樽便率先开口。
身旁一名美貌的女婢见客人们落座,向前趋了一步,掀开古琴的盖布。
屋内稍微沉寂了片刻,上官便抚琴演奏,女婢闻身,且歌且舞。
丝竹悦耳、漫舞翩翩、琴声回荡。
各镇长安坐上宾,
颦笑间尽显阴柔的便是龙江镇北海村的管事上官青海,此次演奏江南曲的便是他的儿子上官丹青。
闭幕养神的是秦子、局座吴阳子身旁的是萧百里、身后的是梧桐镇管事的。
而此次的主角榜首棠秋枫坐在最角落里遭受冷眼。
吴氏吴阳子开口称赞道:“此曲我之前听过,十分仰慕丹青之曲,愿能为此曲伴舞剑。”
秦子不言不语,由得他们寒暄,唯独听见一句:“曲罢,我好奇此次榜首该去哪个书院?”
上官青海正襟危坐开了口:“我们书院人才济济,榜首自然是到青云书院。”
萧丰耳语对萧青衣开口道:“此次听曲是假,宣告榜首何去何从是真,吴氏有意拉拢上官家,细听便知曲中意。”
听罢,秋枫闷倚忧烦,走至园内,桃花正盛,如云似霞,
与此同时,萧青衣眉头紧锁,压力倍增。
一阵风吹过,桃花纷纷扬扬地飘落。青衣眉头松展,萧青衣走到这株桃树下,轻盈的步伐与飘落的花瓣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棠秋枫不经意间抬头,便见到了站在桃花下的萧青衣,她的美貌与周围的景致融为一体,令他瞬间被深深吸引。萧青衣也注意到了棠秋枫那赞赏的目光,她轻轻一笑,那一刻,爱如风,看不见,但到来时,那阵风如此轻柔,又如此强烈,春风和桃花都失色了。
棠秋枫鼓起勇气,向前一步,施了一礼,轻声问道:“错过长安古意,也不及错过桃花花期的来的遗憾。你可知你刚与桃花融为了一幅绝美的画。”萧青衣听后,脸上泛起一抹红晕,她从容应答:“如此美景,画中人也感受到了赏画之人心中的宁静与美好。”
两人在桃花树下谈起了诗词歌赋,
青衣叹道: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棠秋枫: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彼此对对方的才学和风度都心生敬意。棠秋枫的温文尔雅和萧青衣的聪慧敏捷使他们一聊如故,两人回到上官府的座位上,又重逢,细问便知对方身份。
两人对视,唇欲语,意相通。
大灯轮在风中摇摆,遮得青衣脸上忽明忽暗。青叶见青衣脸上泛红,便调侃道:“这春风得意,花儿也知害羞,何况我姐天赋丽质,羞态可掬,自是一番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