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描述》
在《宇宙的诞生》一文中,我把真我称之为意识体。这不是随意为之,是对真相的准确定义。我不知道佛教对意识是怎么定义的,写这篇文章时也不懂佛教 知识,只是按照对真相的证悟尽量使用准确的词汇来描述它。为什么把真我定义成意识体?因为它本来就是意识体,一切其他什么心意识,什么念头,什么思维等等皆从它出。试问它若不是意识体,怎么可能产生自主意识?这个定义每个人其实都是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验证的。如果真我不是意识母体,怎么可能通过意图化现世界?有人极力反对我使用意识一词,说是不符合佛教什么几识几识的理论,那都是胡扯!是他没有真正学懂佛教。整个世界如此复杂而精密,没有个伟大的智性在背后控制那才匪夷所思呢!使用意识体一词和使用梦境一词都是对真相尽量准确的描述,包括使用真我一词。那个东西就是真正的我,不是别的。不用真我这个词用什么?用其他词都不够准确。比如你昨晚做了个梦,今早起来给别人说起梦境,你肯定会说“我昨晚做了个梦。”你绝对不会说“我昨晚做了个空无。 ”“我昨晚做了个什么都没有。 ”
“我昨晚做了个梦 ”——这就是你对昨晚经历的准确描述。
《上德即是纯爱》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之人就是至善之人,至善之人是活在真相中的人。他没有个体身份幻觉,所以不会觉得“我有德 ”,即便他做的事是很那啥的,他也不会认为“我有德 ”,因为他心中并无个体身份需要维护。他没有个体身份幻觉要维护,就从不会觉得自己道德高尚,因为道德高尚必然是指某个人道德高尚。当他心中并未有身份幻觉存在,自然就不会觉得自己道德高尚。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不失德——必然是有个人在不失德,这已经是个体身份了。当一个人执着自己的个体身份,去维护什么高尚的道德,此人已经陷入幻相,自然算不上有德。因为真正的德,是无个体身份幻觉而展现的纯爱。
《本来无一物》
我们来看六祖的开悟偈子怎么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第三句“本来无一物 ”,很多人把“本来 ”两个字忽略过去了,压根儿没有注意到这“本来 ”两个字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本来这两个字指的是本来面目。本 来面目是什么?佛性、自性、空性,所以这句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佛性无一物 ”。什么叫佛性无一物?自性无一物?空性无一物?在引导见性的视频里面,大家都 体验到了那个在的东西,“在 ”、“我在 ”就是自性,就是你自己在,那个就是 自性。它里面有没有东西啊?没有任何东西,对吗?所以本来面目里面没有任何 东西,就是那句话的含义。
本来无一物,本来面目里面没有任何东西,它是空荡荡的。它虽然是空荡荡的里面没有任何东西,但是它是存在的。这就是禅宗祖师所问的“断灭否? ”学 生回答是“不断灭 ”。什么东西不断灭?因为这个东西一直“在 ”,它不可能断灭。它在,它是存在的。
本来无一物,本来面目里面没有东西,但是这个本来面目是存在的,这就是那句话的含义。这个本来存在的东西,就是大般涅槃经里所说的那个不空的东西。这个不空的东西,因为它不断灭,所以说它不空。它是存在的,但是在它里面是没有任何东西的,这就又说它是空。它既空又不空,空是因为它里面无一物,不空是因为它是存在的,这就是空和不空的含义。
所以要想真正的读懂佛经,你没有亲自去体验过自性,没有亲自去体验过那个空荡荡的东西,就根本没有办法读懂,就一个空和不空,你就始终闹不明白,你根本想不通为什么一个空的东西它还不空,这怎么想得通呢?所以现在我们再来看那些坚持顽空坚持说他不存在的人,就可以理解我为什么要说他根本就没开 悟根本就没有见到真相,为什么呀?因为他根本没有发现那个不空的东西呀,他仅仅是嘴上说一个五蕴皆空他不存在。他要是真的不存在,那么那个不空的东西是什么呢?那个本来面目是什么呢?那他不就断灭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