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我就是个护士 > 那个可爱的胖老师

那个可爱的胖老师

    我们当时的实习经历,几乎都是在带教老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那种“跟人也跟本”的模式让我们能够快速融入临床环境,无论是理论知实还是实践技能,都能得到系统而全面的学习。而现在,随着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实习生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有的医院甚至每个科室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实习风格。有的实行“跟人不跟班”,让实习生能够更紧密地跟随某位经验丰富的医生或护士,深入了解其专业领域;有的则出于对实习生身心健康的考虑,取消了夜班的安排,除非遇到特殊情况。

    对我而言,这两种实习模式有着本质的不同。以前的实习,更像是我们主动出击,去探寻医学的奥秘,去挑战自己的极限。而现在的实习,则更多地依赖于个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想学就学,不想学也可以混日子。但我知道,这样的态度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也是对医学事业的不尊重。因此,我始终保持着对医学的热爱和追求,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医学生。

    记得那天,我初次踏入心内科的病房,心中既充满了期待又夹杂着一丝紧张。在ICU的学习经历让我对临床操作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面对这个全新的环境,我还是感到有些手忙脚乱。不过,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位和善且乐于助人的带教老师——金老师。

    金老师不仅对自己带的学生耐心指导,还对其他实习生也一视同仁,总是乐于分享她的知识和经验。她常说:

    “我们在讨论护理诊断的时候肯定要想到知识缺乏,对于病人而言,他们不是专业的,但我们是。因此,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引导他们,去帮助他们。”

    这句话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里,成为了我日后临床工作的座右铭。

    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很多人一旦生病或感到不适,首先想到的就是上网查询相关信息。他们会根据网上的建议和方法自行处理,直到觉得不对劲才去医院。这样的行为在很多情况下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机。虽然网络上的信息并非完全不可取,但从规避风险的角度来看,接受医疗机构当面专业的诊疗肯定优于网络言论。

    就拿一个简单的腹痛来说吧。如果病人在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来明确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而如果病人选择网络查询,那么搜出来的结果可能就是各种各样的止疼药。这些止疼药可能暂时缓解了病人的疼痛,但也可能掩盖了病情的真实面貌,导致误诊或漏诊。

    病区相对于ICU来说,没有那种紧张而快节奏的氛围。这里的工作量与病人量有关,也与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交班完后,我通常会先跟着金老师去输液。在ICU的时候,输液的机会并不多,因为那里的病人病情通常都比较严重,需要更高级别的护理和监测。而心内科则是一个“练手”的好科室,尤其是对于那些想要提高穿刺技能的实习生来说。

    心内科的老年病人比较多,他们的血管通常都比较细且易破。这对于穿刺技术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我喜欢这样的挑战,因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尝试,才能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有一天,刘丽紧张地找到我,说:

    “莫桑,陈婆婆的输液你去吧,我不敢去。她输不上就要骂人,连我老师都害怕。”

    我看了看刘丽那慌张的样子,又看了看金老师。金老师笑了笑,说:

    “去吗?要尝试扎不好的血管。”

    我点了点头,说:

    “去吧去吧,大不了被骂死算了。”

    于是,我推着治疗车,埋着头就冲进了陈婆婆的病房。

    我声音洪亮地说道:

    “陈婆婆,输液了。”

    那婆婆85岁高龄,见我一个生面孔进来,脸上没有笑容,也不想搭理我。

    她厉声说道:

    “又来一个,拿我当试验品吗?叫你们老师或者护士长来,你输不上去的。”

    我并没有被她的气势所吓倒,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心。

    我脱口说道:

    “陈婆婆,我都没输,你怎么知道我输不上?”

    说着,我已经把治疗车推到了她的旁边。

    我点了点头,逗她说:

    “这下你逃不掉了。”

    这话似乎吸引了她,她撅着嘴,但还是伸出了手,说:

    “来嘛,输不进去,看我怎么找你们护士长理论。”

    我准备好穿刺工具,这时金老师走了进来。她似乎是逮准了时机,陈婆婆看着她,其实陈婆婆怎么会看不出我们的这些伎俩呢?她年轻时可是师范大学的教授,见多识广。

    她哼了一声,说:

    “呵,这下老师钻出来了。”

    好在我的穿刺成功了。我松了一口气,说:

    “陈婆婆,好了。”

    这时,金老师赶紧补话:

    “陈婆婆,看吧,人家桑桑哪儿不可以。”

    陈婆婆斜着身子,看了一眼我的工作牌,尴尬地坐在病床上,撅着嘴也不说话。

    我只好厚着脸皮打破这僵局,说道:

    “陈婆婆,你咋这么可爱。”

    她也不说话,因为不占上风,像个委屈的小孩一样,嘴里嘀咕着:

    “哼,老都老了还可爱。”

    虽然这件事最终以穿刺成功告终,但我还是莫名其妙地被护士长拉回办公室教育了一番。

    她说:

    “莫桑,今天陈婆婆这事儿,穿刺虽然成功了,但还是得注意一些问题。”

    她给我列举了两点:一是没有在带教老师眼皮子底下操作;二是与患者沟通太过直接、太过自信。如果今天没有穿刺成功,或者遇到更蛮横的病人,那结局可能就不是这样了。

    我欣然接受了护士长的批评和指导。我知道,对于管理层来说,他们思考的维度可能不一样,也更需要有预见性。当时的我可能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一点,但从安全的角度来看,我确实没有必要去逞能。医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容不得半点马虎和侥幸心理。

    这次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未来的实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注重与带教老师和患者的沟通与交流,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感受;同时,我也会更加努力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人员而努力奋斗。

    病房的早晨,总是伴随着输液的结束而迎来一丝相对的轻松。在这个时间段,配液、加液的工作会有专门的班次负责处理,这是功能制护理模式下的常态。然而,当实行责任制护理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作为护士,你所负责的病人接下来的所有治疗任务,从配药到输液,再到病情观察,都需要你亲自跟进。这不仅考验着护士对工作的熟悉度、效率以及个人习惯,还受到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新收治病人的数量、出院病人的手续办理速度等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工作能否顺利完成。

    在心内科,口服药的发放是一项尤为重要的任务。由于药品剂量需要严格把控,再加上病人众多,药品种类繁杂,定时发放的药品数量庞大,因此这项工作并不轻松。每天,我们需要为口服药车准备好一天所需的药品量,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需要对药品有深入的了解。毕竟,各个科室的常用药各不相同,无论是口服药还是输液药品,都需要我们熟练掌握。

    记得在我刚成为带教老师的时候,每迎来一位新同学,我都会首先让他们熟悉科室的药品。摆药虽然看似简单,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其中却蕴含着不少学问。有一次,我亲爱的金老师在口服药车旁竟然睡着了,这让我既尴尬又好奇。她为什么这么想睡觉呢?是工作太累,还是身体原因?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找到答案。

    我轻轻地拍了拍金老师的肩膀,她眨巴了一下眼睛,迷迷糊糊地问道:

    “摆完啦?”

    我低着头,有些无奈地说道:

    “摆完了,但是金老师,你都不看着我或者检查一下吗?”

    她淡淡地回了一句:

    “哦,没事。”

    接下来,便是她展示专业技能的时候了。

    在护理工作中,我们始终遵循“三查”原则: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都要进行核对。在给病人发放口服药时,我们更是会再次仔细核对药品和剂量。我以为自己已经做得很完美了,但问题还是出现了。而金老师却不一样,她能准确无误地记住每一位病人需要服用的药品和剂量,甚至能一眼看出我把药摆错了。我不禁当场对她竖起了大拇指,她则笑着回应道:

    “混熟了,你以后也一样。”

    这句话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要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技能的决心。

新书推荐: 野草生长 给新皇当狗腿后他决定断袖(双重生) 近日点 穿成恶毒女配后,我搞起了吃播 Tangle 重生之有幸遇见你 涅槃重生:冷艳学霸她心慌躲狼狗 她在烈阳之下 死对头禁止贴贴 怪物全是恋爱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