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定3

    1.问:为什么里面的女性还要做饭做家务带孩子?母系不应该女性出去工作吗?这样还围绕着家长里短的母系和现在女性又有什么区别呢?

    答:首先我不认为让女性不做家务、不会做饭、不去带孩子,用去不去工作就能来判定是不是有主体性。搭理好自己的生活的环境,让自己活下去,是母系传承里面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智慧都在方方面面的生活里,比如如何生火,如何辨认植物,如何狩猎。母系是调动大家一起运营打理好整个社会,每个人都是整个社会运行的责任人,所以我设立的母系里面只要是16岁成年女性必须要参加每周一次的社会岗轮值。

    其次,‘如果你不会做饭/做家务/生孩子,你以后在婆家会被打’这种叙事逻辑是基于父系体系下的叙事描述,如果思维逻辑还是在这种体系下就算工作也能变成‘如果你没有工作没有婆家要’,‘没有工作婆家会不高兴’等话术。只要幻想里有个主人,不用多说,膝盖自己会弯曲。

    意识认知极大的决定了对一件事物的定性。就如男频无论感情线多少,可以是玄幻可以是权谋,但女频哪怕99%的剧情只加1%的感情,只要有感情线得先标一个言情,感情线在男频像战斗后的一杯奶茶,但在女频好像成了故事结局的最终归宿。

    地主阶级没了,但奴隶的思想还在,奴隶还在生产奴隶。不自己走出框架,干任何事情都会有框架。这就是母系社会女性承担家庭责任和现代社会女性服务于家庭事物之间的区别,意识认知决定同样的工作社会处境完全不同,这是家庭责任的承担者和家庭成员的服务者之间的区别。

    2.问:为什么对性别议题的重视大于了阶级议题,不是应该是解决阶级矛盾然后可以“解放全人类”的同时‘顺带’性别议题也能得到解决吗?

    答:几乎所有的社资矛盾讨论下都会说不是性别对立而是阶级矛盾,掌控资源的一方对另一方进行了压迫剥削,我不否认这一点,但这种认知会出现的问题是:如果无产阶级革命没有完全成功,性别议题处于次要地位,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和苏联斯大林时期一样,牺牲性别解放来为战争和工业进程做贡献。

    在崇尚丛林法则和战争暴力的父系体系下,她们所获得的不像是权力,更像是一种施舍,随时可以收回,随时需要将自己奉献给‘生孩子运动’,男性也是一样,他们的生命随时会被当做替身符去在战场上被授予勋章。因此如果战争崇拜的父系体系不去改变,无论革命的说法多么诱人,终点依旧会滑落到资本主义构建的社会结构之中,所有人都会处于被摆弄的地位。

新书推荐: 误闯天家:上流社会生存手册 春日序曲[恋爱日常] 心事千千 同窗那年十三岁 爱七分表三分 凭此仰春 一笑奈何 [oc/hp]塞壬挽歌 救命,谁把她们塞回书里! 川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