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江和冯平往云州去的时候,有一伙行脚商进了赵家村,在赵宗家落脚。
赵宗的小儿子四处奔告,谁家有麦想换银钱的,上他家去,一石半换一两银。
日常有小货郎来收货卖货就很稀奇了,如今有行脚商来收粮,听到消息的,不管有没有粮卖,都去凑热闹。
如今每家每户的地里产出已经超过了人口所需,家家户户都有富余的粮食,行脚商在别的村已经收了不少。
一个八尺来长的汉子,称了新麦,单手就提上驴车,“如今西北光景,胜过中原江南,一路行来,多听得说程娘子。不知是何等人物,能否有缘相会。”
围观的村人暗笑,“这位程娘子,我们都认得。你就没听得别村人讲她住在哪个村里?”
“因小的有心拜识,一路得蒙指点往此处来,却不知接下来该怎么走?”
村人十分殷勤,“你先把银钱结了,我们带你们去。”
交谈之中,这位行脚商自述姓林,等麦粮收毕,央村人给他引路,往程媺家这边来。
在转角处,遇上程娘子身边的镖师。他们早就看到浩浩荡荡的队伍,拦道:“干什么的?”
“程娘子家的!”村人大声喊道:“这伙行商人前来拜见程娘子,给他们行个方便!”
林商人上前一步拱手,“这位大哥,我等仰慕程娘子风仪,特来求见。”见他们望驴车,便说:“我等是甘肃一带的走商,这都是一路收的麦粮。”
这支商队只有十人左右,但因都是些汉子,驴车有四辆,范青松等不敢掉以轻心,将人拦在转角处,亲自查看驴车里的货物,又一一打量过这些行脚商人。
一人上前道:“这不就是范大哥么,是范大哥吗?”
又一人道:“程娘子的男人,是他没错。”
此话一出,在场的人都愣住了,连范青松都震惊了,震惊过后不觉耳颊发热。
商队里两人认出范青松,林商人大喜,“这是找到了!”
范青松也觉得他们眼熟,但未有私交,可能连话都没讲过。
林商人说:“这是我的两个弟弟,年前来云州,被大雪困了两个月,后来又被抓到蒙国,承蒙程娘子照料,不仅没有受辱,还被赎了回来,我们此次就是上门来拜谢的。看见这几车粮食没,一点心意。”
范青松回个礼,“请当家的随我来。”
范青松将人带到屋前,从赵大田家拿出几条凳子,给商队的人泡了茶,请他们宽歇,这才带着林当家和他的两位弟弟来找程媺。
程媺已经得知,在堂屋与几人见面。
林当家将来意又说了一遍,语气真诚,“程娘子大恩,些少薄礼微物,不足挂齿。”
商人都有些门路,他们得知程娘子筹粮换人,又知恩图报,亲自买了粮来拜谢。四车粮食大约20石,林当家又奉上五百两银票。
程媺不敢接,“林当家言重了,人都是朝廷出粮赎的,我未出多少力,怎么能消受。”
“程娘子深藏功名。”林当家绽出微笑,声音不由得响亮起来,“我们一路行来,程娘子筹粮之事也听了几耳朵,程娘子为同胞奔走,筹粮几千石,这些债都要一力偿还,没有这样的道理。”
林当家一路收粮也收得辛苦,若是能用粮来拜谢自然最好,这不是收不到这么多么,家家户户虽然有富余,但愿意拿出来换银钱的毕竟太少,收了好些天也只能收这么一点,没办法,只能用银钱填补啦。
“程娘子收过了。”
推辞几番,程媺推辞不过,勉为其难收下。
然后问起林当家祖籍之地、粮食种收的情况,看似与林家三兄弟闲聊,程媺却获得了不少信息。
他们所在之地是山旱地,水资源短缺,又干旱少雨,环境严酷,广种薄收,亩产还赶不上这边的盐碱地,遇上大旱,连籽种都收不回来,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得益于丝绸之路几百年的习性,有些胆子大的,都外出走商谋生了。
“荒什么也不能荒庄稼。”结合在现代时对该地农业的了解,程媺已心中有数,“我有些浅见,或许能对收成之事有些许帮助。”
林家三兄弟眼放异光,兴奋又期待,“还请程娘子不吝赐教。”
程媺指出他们家乡种粮的痛点:抗旱。先是与他们讲了她在此地改地增收的思路,“土壤可以改善,气候却非人力能干扰,只有在种子和耕作方式上下功夫。”
至于种子,随着这两年干旱越来越严重,此地麦粮的产量依旧年年攀高,说明此地的麦种已经十分“耐渴”,他们应该试着把这边节水的麦种拉回去种。
而耕作方式,后世农业部门研究出的全膜双垄沟播就是非常新型有效的技术。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减轻风蚀水蚀,集流微小降雨,增加地表温度,提高废水利用率。
林家三兄弟意动,又恐自己操作起来不得法,又喜又愁。
“程娘子要是能往陇中走一趟该多好!”
程媺悠悠道:“若是几位不赶时间,在此地多住几日,正好我有一块地要种,用此法耕作也合适,正好观摩。”
林当家起身拜道:“自是极好!”
筹粮换人之事程媺没指望会有人记她的恩情,林家兄弟是有心人,一路辗转而来,既然收了五百两,程媺就想让他们不虚此行。
此时该种的地都种得差不多了,要专门再找一块地来教给他们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找徐秀英商量之后,打算在宋庄那边扒拉一块地出来。
林家商队于是住到宋庄那边去,育苗基地的房子最近没啥苗要育,刚好可以收拾几间给他们住。
此时最头疼的问题摆在眼前,没有塑料膜,地膜用什么代替。
与塑料膜功能最相近的就是油纸,但是如果想家家户户都能用上这个技术,油纸显然不可行,无端增加了成本。
只能用秸秆了。
简单点的直接铺秸秆,讲究的编起来如席盖,更技术一点,剁碎后加入面糊,蒸煮之后磨浆,然后抄纸即可,工序繁琐了点,但是它的优点比直接铺草席秸秆更明显不过,不会带有虫卵病害,不会导致农作物烧根,时间长了还能自行降解。
程媺与林家兄弟讲了地膜的制作,恰好其中有人会造纸,很快就领会了要义,分出一部分人在大厨房进行此时,另一部分人跟着宋庄的长工翻耕土地。
根据后世在其家乡的扶贫成效,程媺选择教他们种土豆。
“这是什么?以前没见过。”商队里年纪最小的十三槐发出疑问。
“这是西洋来的玩意儿。”林当家还是有见识的,“京城不少高门家养来赏花。”
林三郎与四郎在天马镇住过,也吃过,他们说:“这是菜,又是粮。好像叫山蛋。”
程媺介绍道:“这是土芋,西洋来的,也叫洋芋,这边的人有管它叫山蛋的,也有叫山牙蛋的,因它在什么地方都能长得好,稻麦挑地,它不挑,山坡上都能种。京城高门种它赏花那是因为他们不缺吃的,这是我们百姓最实用的口粮,能做菜也能当粮。明日给诸位做个全土芋宴。”
给他们推介土豆,做全土豆宴是最好的方法,土豆有很多吃法,有常吃的,有没做过的,程媺都列在一个单子上。
薯条薯片需要油炸的,交给余氏,宋庄这边的锅灶炖了鸡肉和羊肉,炒土豆丝、煎土豆片,主食是蒸土豆、土豆粉。
煎炸焖炒炖,全番上演,摆了满满一桌。
土豆风味多变,各道菜滋味十足。
林家商队围着桌子,一吃一个不吱声。
“诸位,洋芋做的饭食合胃口吗?”程媺笑问。
林当家自己吃了个肚里溜圆,想起家乡境况,忍不住小心出言请求:“程娘子,这洋芋撒地就能长,产量又高,滋味又好,能否容我带回陇中种植?”
林三郎愣头道:“好吃,这一桌都是洋芋,形式不一,各有各的好味道,怎么做都好吃。”
“与肉一同炖煮,肉质鲜嫩,洋芋软糯,油炸之后,口感脆嫩,佐以酸甜红酱,风味独特,”林四郎认真评价,“我最爱土豆粉条,在这锅子里炖煮吸满了汤汁,鲜美爽口。程娘子,不知这土豆粉条是如何制作而成?”
林当家斜眼瞥他们,恼他们说些有的没的,打了岔。
程媺笑:“这些日子村子里谁家要做粉条的,我来告知你一声,尽管去看。”
“太好了!我们那有将麦粮做成面条保存的,料想原理应当一致,若是我们外出走商带着干粉条,冬日里煮一锅子多美。”
林四郎这才看向林当家,声音都不由得降低了好几度,“大哥,你说行不行?”
十三槐插话道:“大哥刚才就在求程娘子允许,带种子回陇中种植。”他偷瞟当家的,给他把话题带回来,林当家的容色终于好了许多。
林四郎闻言坐直了,“程娘子,你置办这一桌全宴,又极力告知我们洋芋好种,定是希望我们引此种回乡的吧?”
林当家看他一眼,说:“程娘子不藏不偏,我等愿重金求之。”
程媺摇摇头,“各位知晓了洋芋的好处就行,我已收过银票,能回馈诸位的只有这一点。接下来,我家的那块后种之地,就拜托诸位了。”
“程娘子厚德!”林当家领商队众人深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