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时常是活在无助与绝望里的,我感觉,未来一眼望得到头。获得一份工作,然后混吃等死。
但我也时常倍感动力。
面对镜子,会忍不住自信惊喜:你才24岁诶,能学习很多、经历很多。未来无限可期!
虽然这时可能会听到诸如“你都24了”、“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工作挣钱了”的调侃——总让我联想到“时代红利”这个暗含讽刺意味的词汇,尽管是我自认为的,我讨厌它——呵,人性就是如此不堪一击,自己得不到便听不得别人提,还会想方设法从旁的角度为自己开脱,证明是外界负我。
在我所处的这个世界,年长似乎是原罪,一生与时间赛跑、“完美”衔接旅途各阶段才是真命题。
明里暗里,每个人都这样认为。招聘更如此,如果不是当年应届,那你就只能努力去做一个刚毕业就有三五年工作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突然想起今年年初,我有个朋友就总是感慨自己都25了还没让父母放心。
我疑惑,问她“你明明比我小啊”,她说“我算的是虚岁”;又问“你不是在考试嘛,怎么爸妈还不放心呢”,她说“那是因为你不知道他们的同事是怎么议论我的”。
是了,即便目标在于考公考编考研,学业与工作之间的空窗期也是“大罪过”,日日都将饱受折磨——
可能自己的精神时刻面临寂寞与无产的崩溃、可能旁人或有心或无意的劝慰话语反令倍生煎熬、可能眼见他人走向下一步而产生羡慕自卑迷茫……
甚至明明在自己家,反倒生出一种寄人篱下的苦闷。
大抵是因为过去听多了“在外国,父母只养育子女到18岁,18岁之后外国小孩儿就会自己离家谋生,不再依靠父母”的故事吧。
也不是没有人建议我先随便找个什么工作干着,积攒工作经验,在实践中慢慢去摸索未来的模样。
但生性使然,我既不大胆也不心甘,脱不下的长衫让我长成新时代的孔乙己,明知不该,却又不改。
或许这也是一种天性——惰性与骄傲的交织,安于现状、不试改变。只有那些克服天性、跨过坎的人才能成为跃门之鲤。而我,选择在清醒中久久沉沦,在自己的节奏里蹒跚前行。
说起来,我时常向朋友释放遗憾我的大学时光,痛恨疫情剥夺了诸多,致使我在人生长途之中计划全乱,直至脱轨。
我总固执地将其归类为我痛苦的来源之一,殊不知这也是借口,到底还是不够努力,在自己的逻辑闭环里,硬生生活出一副自己讨厌的样子。
我向来不愿做那抱怨挂嘴边,满口遗恨悲戚之人。
眼下,我倒不甚渴求时代、社会偏向自己,平心而论,我坚信天无绝人之路,依旧是那个想法颇多、意图涉猎诸多领域知识的小孩儿,在一个个门口跃跃欲试,只差临门一脚。
什么时候敢踹上去呢?
想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