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室、宿舍出来,我们来到寺外草坪边的一个小亭子里。平坦的草坪上,我看见几个小僧,在惬意地打着羽毛球,他们都是理着光头,穿着灰色长衫,但是清爽利落,看上去也就是十七、八岁的样子,脸上洋溢着青春的光彩,边打边发出欢声笑语,阳光透过枫树的空隙洒在他们年轻的躯体上,充满生命活力。
我和慧修站在旁边,边看他们打球边聊着关于宗教和哲学的话题。
我问他,你们佛学院学制几年,学的都是什么课程?他说:佛学院是国家宗教局1984年成立的,栖霞山只是中国佛学院的一个分院。我们学制二年,目前是专科,以后还会招收本科和研究生,毕业后我们还可以继续深造。主要是培养具有佛学知识的新型弘法、管理僧伽人才。学的课程很多,如:佛教史、学佛行仪、佛典等佛学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还有历史、地理、诗词、英语等文化基础课。
“你们一共几届,多少人?是高考来的吗?”
“现在才两届,我们有60多人,年龄从16岁到20几多岁,入院虽然是经过考试录取的,但是跟高考不同,考试内容相对容易些、专业些。在考入学院之前,大多数人都有过寺院生活的经历,不然,没有一点对佛教的那种感觉,是不行的。”
“你说的这种感觉是什么?是认知和志向吗?”
“当然,主要是一种人生的期望和境界。这种境界,没有一些寺院的生活,是体验不到的。”
他说的境界,其实就是一种对宗教的认同感。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宗教是支配人们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扭曲的反映。世上本来没有神,但是人一定要找一个神来让自己的心灵有所寄托,就像□□需要有个栖息之处,灵魂也要有个家园。
我说:“实质上,宗教不过是人类在早期对世界的一种虚幻的认知。”我的话音还没落,旁边打羽毛球的一个小僧放下球拍,走了过来,冲口说道:“怎么是虚幻的那?佛教是最实在的了,它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它是人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的认识。”
慧修笑着跟我说,他法名叫净修。这个小僧长得皮肤白皙,嘴唇红润,眉清目秀,年龄最多十六、七岁,他拉开一副要和我辩论的架势。于是,我兴致勃勃地和他攀谈起来。
“佛教作为一种曾经在我国十分兴盛,统治人们思想几千年的意识形态,一定有其深邃的内涵在里头,然而我不明白,你们皈依佛门的意义在哪里?”
“佛的意义,就是肯定人生,是人的心灵依托,是人生的智慧。芸芸众生如果按照佛学的要求去做,世界将是和谐完满,充满善缘的。”他说话抑扬顿挫,就像在背书,有着与年龄相仿的纯真,让我感到十分可爱。
那会我刚谈女朋友不久,正沉浸在对爱情的憧憬之中,于是我用一种戏谑的语气问他:“和谐完满?那么佛教要求人们禁欲,这似乎违背自然生命和人的天性吧?如果人们都禁欲了,那么人类如何世代繁衍,人类历史不就戛然而止了吗?”
听了这话,他的脸憋得通红,年轻的胸膛由于激动而剧烈起伏:“这怎么是违反天性呐?佛教的禁欲是告诫人们不要陷入欲望的苦海,让现实世界的功名利禄、贫富变迁、生死祸福等这样的身外之物左右清净的人生,这正是顺应自然的。至于□□,‘凡有所相,皆是虚妄。’佛教认为那只能得到短暂的欢愉,而烦恼却是长久的,无欲则刚。再说,又不是所有人都出家。禁欲说的是若要达到没有痛苦,实现内心的自由,就必须无己,无待,从精神上超脱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不一定人人都要出家啊。”
他的神态充满稚气。看来,作为佛学院学生,他们对佛教是笃信不疑的,人心各有所向。不知随着年龄和社会经历的增长,他们的思想会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