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课铃一响,清脆的铃声仿佛是大赦天下的号角,于姜左脚刚踏出教室,蒋理就如释重负般一屁股坐下去,整个人瘫在座位上,长舒一口气。
“都姓于,教英语的和教语文的怎么差别这么大呢。”
高二还有位语文老师叫于盏,这两人的性格可谓是截然相反。于姜强势如雷,行事风风火火,在学生中得了个“于总”的外号;而于盏则温柔幽默,如春日暖阳,备受学生们的喜爱,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为“于妈”。
按蒋理的话来说,别说八百年,就这两人的性格,八千年前也不一定是一家。
“孟嘉嘉,你去办公室要是听到于总在背后编排我,回来可一定要告诉我啊!”
蒋理瘫在凳子上,余光瞥见孟嘉余站起身来,知道她要去办公室拿作业,顿时坐直,两眼放光,像是即将奔赴战场的战士,眼里充满了战火,磨刀霍霍,“我要在心里和她大战八百回合!”
孟嘉余转过头,送给他一个属于英语课代表的鄙视的眼神。
上午一共五节课,于总的英语课排在第四节,而在这之后还有一节历史课。
历史老师姓李名刚,同时兼任年级主任,上课铃响,他慢悠悠地走进班后,先把于姜通知的事重复了一遍,确保每个同学都知晓了,接着话锋一转,又提到另一个重要话题,“很快要文理分班了,你们都知道了吧?”
他问完,下面便有人应声道:“我们班主任还没通知呢。”
主任点点头,人已经从左边过道踱步到了右边,边走边说:“具体通知很快就下来了,这可是件大事情,你们可得好好考虑考虑。”
他上课站在讲台上的时间那是屈指可数,向来喜欢在教室里走来走去,与同学们近距离交流。
说完正事,接下来就到了这堂课的特色环节,无奖竞猜上课形式。
李刚上课的方式,全凭心情决定。心情好的时候,他就像是打开了话匣子的说书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能从几十年前未当老师时期的创业史,一路讲到今天早上吃了个什么馅的包子。
但要是当天心情一般,一整节课从第一秒到最后一秒都是死亡时速记笔记,再加上他那一口独特的口音,能不能听懂,全靠缘分。
不过,即便教学方式如此清新脱俗,他们班的教学进度却还是比其他班快出一大截,在高二众多班级里,也算是一朵别样的奇葩了。
很显然,这节课主任的兴致不太高,规规矩矩地讲了一节课,同学们也都老老实实听着,教室里只回荡着主任的讲课声和笔尖在纸上滑动的声音。
叮铃——
上午最后一节课结束,李刚刚说完“下课”两字,班里一半的人就像是脱缰的野马,瞬间冲了出去,那速度快得只留下一道道残影。
高二的教学楼离食堂最近,不过两三分钟的路程就能到,所以等他们过去的时候,食堂的菜品还是十分齐全的,各种美食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孟嘉余刚买好麻婆豆腐和鱼香肉丝,就看见贺稚京和蒋理已经找好位置坐下了,正朝她招手。
她在贺稚京旁边坐下。
原本是四个人一起吃饭的,可孟嘉余的同桌李格言今天请假了,这座位便空出了一个。
刚坐好,就看到蒋理夹着一只虾尾,一脸惋惜的模样,嘴里念念有词。
“麻辣虾尾重出江湖,格言女侠却无福享受,到底是虾的残忍还是格言的——”
他话还没说完,贺稚京就眼疾手快地把虾尾往他嘴里一塞,直接堵住了他接下来的话,那动作一气呵成,行云流水。
蒋理眨眨眼,本能的咀嚼了几下,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主任就端着餐盘在他旁边坐下了。
旁边两人问完好,蒋理终于把虾咽下去,大大咧咧地开口问道:“老师,今天轮到您执行陪餐制度啊?”
陪餐制度是一中食堂的一大特色,每天都会安排四五个老师在各个学生窗口打饭,然后和学生们一起吃饭。美其名曰在吃饭的过程中培养师生感情,同时,也能监督保证学生食堂的卫生健康情况。要是哪个窗口让陪餐的老师觉得餐具不卫生,或者不小心在饭里“加餐”——出现什么不该出现的东西,学校当天就能毫不留情地封了这个窗口。
李刚把自己餐盘里的几只虾往他们盘里夹了几只,边夹边回:“校长在里面吃饭,我就先溜出来了。”
“您也怕校长啊?”蒋理听到这话,顿时乐了。
“我又没做亏心事,怕他干啥。但吃饭就吃饭,他还老是要谈工作讲教育的,烦。”
他说到这里,突然意识到他坐在这里对三人也是一样的感受,顿时停住话头,闷头扒饭。
主任吃饭的速度跟他说话的速度一样快,几分钟吃完,旁边三个人才吃了一半。
一个小口小口秀气地吃,一个看着扒饭速度快,实际上最后吃到嘴里的只有一半,还有一个在慢悠悠地剥虾。
他看了眼手表:下课三十多分钟。然后擦擦嘴又取下眼镜哈气然后用衣角擦净,又转头观察了一会食堂打饭的队伍。
等他再次把视线转回来的时候,三个人餐盘里已食部分肉眼不可见。
“……”
又过了几分钟,主任实在忍不住了,主动找起话题:“选文还是选理你们都想好了吧?”
“应该选理。”这是吃的秀气小口的。
“老师我选文。”这是疯狂扒饭的。
“我选理。”这是慢悠悠剥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