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离开上河镇的陶有杉手上拎着一包点心,在岸边等船。
过了大半个时辰,终于看到江船翁摇着船桨晃晃悠悠,等船稳稳靠岸,人群陆续下船,陶有杉方才上去坐下。
船翁都有自己的熟客,船客也都找自己认识的船翁,除非要命的急事,不然宁愿等都不会去坐陌生船只。
“陶老哥,事办好了,呦,还买了点心,给自家孙儿带的吧!”
江船翁边说着话,边熟练的把船驶离岸边,向着陶家村的方向划去。
今天风轻日照,草木飘香,坐在船上,看着滑动的景色,陶有杉心情更好,听江船翁询问,笑着:“正事,家里都是馋嘴猴儿,不拿些东西回去,就得闹起来的。”
“哈哈,你这爷爷也是大气,我瞧着,是刘氏糕点铺买的吧,哎呦喂!几文钱就那么几块,太贵,太贵,我可舍不得,”江船翁一想,就心疼的摇头。
望到远处岸边有人在招手,陶有杉赶忙提醒,“江船翁,岸边有客嘞!”
“啊,哦哦,谢谢陶老哥提醒,”江船翁急忙调转床头,快速划向客人的方向。
“江船翁,你都以为你不想带我嘞,是不是嫌弃我今天带的东西多,”上来的是个挑着担子的老大娘,对于让她招了那么久的手的江船翁,有些不快。
一番话说得江船翁连连道歉,“哪有做生意还嫌弃客人的,我就说话分了心,方大姐多担待,下次您用船,说个时间,我等着。”
说着,江船翁扶着大娘坐好,放好东西,方才继续划起船来。
船晃悠悠的,心情极好的陶有杉付了两文钱,上了岸,和江船翁告别后,一路除去看见熟人停下打招呼,剩下的时间,健步如飞,风驰电掣。
压制不住的喜悦,在到达家门口时,陶有杉再也忍不住,哈哈大笑出声,用力推开门,“我回来了。”
就对上了一堆期待的小眼神。
“爷爷。”
本就开心陶有杉的出现,又发现他手上的点心,孩子们的开心更是到达了巅峰,呼啦啦一群围上来,由陶和瓷、陶和器、陶雨打头,陶和光和陶花跟在后面,闹着要吃的。
陶有杉高举起点心,一人给分了一块,本来就是饿的不行,一般好吃都能变得十分好吃,何况是加了糖的点心,吃得孩子们像是过年一样快乐。
哪怕是前世觉得自己吃遍美食的陶和光,也忍不住偷偷舔手指。
全家乐呵呵吃完午饭,除了齐藕,当然无人在意。
等全部吃完,放下碗筷,众人没有起身,看向陶有杉,其中要属陶缸的目光最为急切,不等陶有杉发话,忙问:“爹,石宝读书的先生找到了吗?”
陶有杉瞪了急吼吼的陶缸一眼,“毛毛躁躁的,”转头看向陶和光瞬间满脸笑意,“石头,你以后就去住乌市的何先生处读书,何先生我今天也看到了,一看就是个学问人,你以后要好好读书啊!”
对面的陶和光认真点头,“爷爷,我会努力的,不让家里人失望。”
“好,去了学堂,听先生的话。”
随着陶和光读书的事尘埃落定,贯穿陶和光一生的读书生涯拉开了帷幕。
“石宝,不,和光,起床啦?”
自从确定和光读书那天起,爷爷就让全家都叫陶和光为和光,石宝的乳名不要再叫,但李晓珠一时改不了口。
“娘,”陶和光挣扎的睁开眼睛,看见月光透过窗,照在地上,透着寒意,让人只想钻进被窝里。
对了,今天是自己读书的第一天,陶和光反应过来,努力反抗自己还想睡的大脑,一骨碌爬起来,接过娘递过来的衣服,麻利穿上。
一进堂屋,就看到爷爷奶奶还有大伯和大伯母,二伯和二伯母,爹,全部都在等着。
“爷爷,奶奶,,大伯,大伯母,二伯,二伯母,爹,”陶和光依次叫过去。
“和光,今天你第一天去读书,我们一起送你出门,”陶有杉有些苍老的眼睛看着年幼的和光,里面有太多的期盼,“你一定要努力啊!”
最后一句,让陶和光只觉肩头沉甸甸的,却也觉得自己更有前进的力量,狠狠点头。
“和光,读书也不是几天就能读明白的,不然那不是人人都去读了,慢慢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一听陶碗这话,李晓珠连连点头,“对对对,和光,听你大伯的,你还小呢。”
被家里人一个个轮流叮嘱,就是最不赞同他读书的二伯母也说了句,努力读书,多挣钱。
这些,让陶和光不由得觉得心里温暖起来,前世失去的东西,好像又一点点回到他身边,这种被期待的感觉,无论是期待什么,都比无所谓,不期待好太多了。
收拾好后出门没多久,陶缸就把陶和光背在了背上,想下来的想法,被一句“爹还能背你几年呢,”所打败,安静倚靠着爹爹的背膀,因为古代食物的缺乏,有些硌人,但却沉稳安全,头顶着冰凌凌的月光,四下漆黑一片,却并不害怕。
“和光,到了,”身体被轻轻摇晃,陶和光慢慢睁开了眼睛,四周叫卖声终于一骨碌闯进了耳朵,太阳也在努力宣告自己的存在,再抬头。
何宅,到了。
敲开门,和陶缸分别,陶和光跟着往里走了几步,便隐约听到小童的读书声:“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离书堂越近,声音也越明显,也让陶和光更加确定,童子所读,正是前世他也学过的《三字经》,与记忆里的一字不差。
难不成这是个平行世界?
陶和光在书堂门口站定,对着里面闭目的先生弯腰行礼,“先生,学生陶和光来迟了。”
听见陌生孩童的声音,何先生缓缓睁开眼睛,“没有,现在是早读时间,你只要在早读结束前到,都可,去后面找个空位置坐下吧。”
“是,先生。”
在陶和光行礼时,就吸引了大部分小童子们的注意,目光有好奇的,也有嫌弃的,更有一个对他热情招手的,恰巧那孩童后面有个位置,陶和光就在他后面坐下了。
坐下后不久,何先生就给了他一本《三字经》,翻到今天背读的一页,示意他先跟读。
慢慢的,有陆陆续续的童子上前找何先生背诵,一大部分都很是自信,挺着小胸脯,顺利完成了作业。
剩下的磕磕绊绊,也算完成了。
排在最后的陶和光,再次站在了前面,又一次吸引了大部分人的眼光。
听到陶和光也能流利的背完,何长青随意问道:“以前上过学?”
“回先生,没有,学生家贫,今日幸得族中长辈资助,才能有机会拜在先生门下,”陶和光一身虽说干净却尽是补丁的衣服很有说服力。
“嗯,你家长者明智,行了,下去吧!”
“是,先生。”
等到早读结束,才正式开始上课。
课上的何先生背着左手,右手拿着戒尺,他说一句,童子们跟着朗读一句,然后何先生再一句一句解释,每讲一处都引经据典,有时还会讲上一个小故事,课堂氛围活跃并不如陶和光想得呆板。
能够从真正的古人口中再一次深度去了解这本传承了千年的启蒙教材,陶和光只觉有趣,又觉神奇,能够有这种经验的,估计世上也就他一人吧,人之际遇当真不可捉摸。
而且不过乡村一个普通的教书先生,都有如此学问,陶和光内心不由感叹,那过了独木桥的又该如何厉害,看来读书比自己想像的要更加困难,自己也该更加努力,不可轻视。
新学的四段教学完毕,何先生走到最前,敲敲案桌,“庆丰,你起来带着读三遍。”
“是,先生,”名庆丰的童子起身,看着体型微胖,身着黑色棉布长杉,袖子还绣着青色竹叶,说话声音洪亮有力。
三遍过,何长青又让其解释今日所学的意思,王庆丰有些磕磕绊绊的答完,何先生又一句句再次补充,重新叫人又问一遍,如此三回后,丢下一句:“你们自己背读,我一会回来再找人问,有不懂的你们就找他们三人询问,知道吗?”
“知道了,先生,”童子们齐声回道。
亮堂堂的学堂又响起童子们朗朗读书声,一直持续至中午铃响,都没有看到何先生的身影。
等到童子们陆陆续续离开学堂,陶和光才看到之前和他打招呼的小孩儿,慢吞吞挪步到走到自己旁边,羞涩笑着,“你也是新来的吗?”
等收到相同的回复,小孩儿开心的拍拍手,“我也是前两天才来上学,我叫陈桐月,今年六岁,你呢,你叫什么?几岁啦?”
陶和光老实回答,“我叫陶和光,今年七岁。”
“那我叫你和光,你叫我桐月,哈哈,你看咱俩最后一个字连起来就是月光,多有缘呀!哎,和光你要不要去我家吃饭,我家很近的。”
被陈桐月的过度热情,陶和光只觉有些哭笑不得,哪有第一天就让陌生人去自己家吃饭的?
“不了,谢谢桐月,我自己带了饭,你快回家吧,莫让家人等急了,”陶和光浅笑着说道。
被新伙伴拒绝,陈桐月很是失落,圆溜溜的眼睛眨啊眨,看陶和光的态度还是很坚决,只能嘟嘟嘴,“好吧,那下次一定要去啊!我娘烧的菜可好吃了,真的,”说完还狠狠点头,努力加强自己的说服力。
可可爱爱的陈桐月,有着几分前世孩童的模样,一看就知道家境不错,家人也很宠爱,让陶和光很难不喜欢,但只能再次硬下心拒绝,又哄道:“我们可以一起读书。”
陈桐月犹豫好一会,努努小鼻子,“好吧,我们就一起读书吧,”每个字宝尾音拖老长,来凸显自己多不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