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平,一念安,花开花落又一年。
建兴九年,汉丞相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以木牛流马运粮,包围祁山堡,并在其东北修建卤城做为蜀军大营。
因曹真病重,魏明帝改派司马懿为统帅,采取防御态势。同年六月,蜀军因粮草接应不济,诸葛亮引兵退回。
因为丞相出征,军中讲武练兵的事务很多落在了蒋琬和姜维的身上。今日的相府讲武很特殊,讲堂下坐着的很多都是从益州各郡前来朝廷汇报年中事务的官员和将领,所以蒋琬选择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作为此次讲武的内容。
此时蒋琬立于台前,仪态和善谦逊,气质不凡,台下官员皆身着颜色各异的便服落座期间。而姜维也穿着一件黑色锦服,坐在第一排认真听讲。
如今诸葛亮虽然正在缓缓退军的途中,但战事成果已广为人知,蒋琬娓娓道来:“丞相复出祁山,逼退郭淮,顺利收割和破坏上邽的麦粮,并大破前来增援的费曜,迫使魏军进入极度缺粮状态,郭淮不得不从关中运粮、甚至征取羌族和胡族的粮谷。曹魏不可能坐视陇右落于我军手中,此乃围魏救赵之计,攻敌所必救。”
“司马懿自认为兵多将广,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坚守不出,想把我军士气和粮草耗尽。丞相得知后便从祁山堡撤军,集中军队在卤城。丞相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以引诱司马懿出战,司马懿率主力进攻卤城以北的汉军主力,力图与卤城以南的张郃军成钳形攻势,妄图一举拿下。凡兵者,诡道也。兵将不在多寡,而在如何调遗;魏军不知此乃丞相示弱的诱敌之计。丞相趁此大破魏军,斩首三千级,获魏军玄铠五千,角弩三千。”
这时一个将领站了起来,质疑道:“蒋长史,此次北伐战略上未能实规重大突破,并未夺得曹魏寸土,改变我大汉与曹魏之间的力量对比、主要成果仅体现在了战术上,你说的是否过于夸张?”
此言一出,引得周围人纷纷侧目。姜维回头看向那人,见其身材魁梧,气质严厉,面容冷厉而又不失严谨。身旁人交头接耳,说此人名叫张翼,之前是蜀郡太守,前段时间奉旨回朝接任庲降都督,即将调往牂牁郡,镇守南中。
此人远远一看就透出一股豪迈之气,是个骁勇善战的将领,只是今日之事体现出他的性格耿直唐突,这方面倒和魏延将军不相上下,实在难以描述。
蒋琬待人宽和雅量,允许别人在他讲武时进行讨论。他先是让在座的人都安静下来,然后有条不紊的分析道:“张都督说的有一定道理,可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司马懿老谋深算,用兵素来侵略如火,诡变无常。此役中司马懿的表现堪称完美,先是阻我军粮道,然后休战不出,安图消耗我军粮草和士气,面对丞相的正军他只能采取龟缩之势,被魏将讥讽为‘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如此羞辱他都能隐忍,只为展现出魏军胆怯的假象。他这般含忍克制,只为诱我军返回卤城,待他养精蓄锐一个多月便南北合围,一击必中。此计一出,堪称顶级军事家也不为过。”
“曹魏如此精良的装备,数倍于我军兵力,加之司马懿的算无遗策,按理应该万无一先,可他还是败了。原因在于我军有一张王牌,就是无当飞军,此军先是故意放张郃从后方经过以成包抄之假象,在关键之时又成功截击张郃奇军。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蒋琬说得头头是道:“此次卤城之战,正是在座诸位难得一见的巅峰对决啊。丞相先是做到了我军能立于不败之地,却做不到使敌必败。因为要战胜敌人,必须找到敌军破绽。司马懿城府深沉,亦是人杰,采取闭门不战的策略,虽然不能取胜,但可以做到不败。古有项羽,白起,都是古之名将,可他们在面对敌人的坚守不出时同样无可奈何。丞相不仅能立于不败,还用计使司马懿主动进攻,招致大败,可谓神鬼莫测,正军无敌。”
下面诸将听后皆连连点头称善,但张翼又提出一个问题:“可后来我方退军,司马懿回朝后,曹叡对魏将封爵增位各有差,是否他们确实取得了战果?”
蒋琬摇头叹息:“并非曹魏取得战功,他们只是捡到了个便宜,碰上我军粮草不济退军而已。若要说司马懿的战功,那就是他能在军队大败后稳住局面,继续和汉军对峙,拖到我军粮尽而走。平心而论,这也是可圈可点之处。”
“说到撤军,我还要在此多说两句。古往今来,能做到全军而退其实很难,之前的历史中也并没有具体的成功事例,我只能用丞相的战役来进行讲解。我军二伐撤退时斩了王双,现在四伐撤退木门道伏击射死张郃。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这便是节制之师,稳而不乱,进攻时不冒进:撤退时军法严明没有士卒溃散逃跑的情况发生,所以能做到全身从容而退。”
面对蒋婉的循循善诱,诸将对诸葛亮的用兵之法无不心悦诚服。张翼低头思付良久后,向蒋婉弯腰长辑,报以敬意。
讲武结束后,姜维便和蒋琬一齐回去。一路上,蒋琬还不忘连连称赞张翼,说他勇气可嘉,敢于质疑权威,日后若加以历练,必是可塑之才。
姜维听后心中感慨:今天张翼的言行能得到蒋琬的赏识,说好听点是勇气可嘉。可若放在曹魏,那就是忤逆犯上了,至于后果如何,还未可知。
“蒋长史,听闻先帝平定益州后,张翼就跟随先帝了?”姜维与蒋琬亲善,二人关系融洽,亦师亦友,有疑问姜维便也直言不讳了。
“是啊,张翼跟随先帝多年了,因其是益州名门望族,先是担任书佐,后来才被举荐为孝廉。”蒋琬承认道。
姜维心中了然。
思及先帝,蒋琬心中感伤,悠悠说道:“当年我为广都县长时,有一次喝的酩酊大醉,正巧撞上先帝和丞相来广都县游览。当时先帝怒极了,要治我的罪,还好丞相替我求情,仓促间只是免了我的官职。先帝知人待士,弘毅宽厚;丞相尽忠为国,鞠躬尽瘁。他们二人在我心中,有如日月同辉,天地同德。”
……
“对了,伯约,汶山郡太守上表说治下叛乱,说是对方有点难缠,我已下令待狐忠将军回成都后就和张嶷将军一齐前去平叛,你作为中监军,负责监察之职,也领兵去协助出谋划策吧。”
“是。”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姜维正坐在屋中研习诸葛亮传授的兵法,窗外秋风乍起,平地生出涟漪,眼中倒映出千万种思绪。
这时下人通报:“将军,宫中选曹郎陈祗求见。”
姜维眉间微蹙,如今炎汉国内大小事务均决于相府,即使有事也是府中之人进宫觐见,官中之人很少会主动出来。陈祗此人,之前姜维在宫中打过几次照面,印象深刻。因为擅长多种技艺,天子和费祎对他都赏识有加,称他矜持严厉,干肃有章。
如今此人正是蒸蒸日上之时,不好不见,虽不知他的来意,但姜维还是于正堂相待。
不一会,一面貌威武之人端正走了进来,互相行礼寒暄几向后陈祗也说明来意:“再过几日丞相便返回成都,陛下思念丞相良久,欣喜之余,特遗下官前来询间宫中的准备事项。”
姜维心中疑虑未减,回道:“此事蒋长史已准备妥当,具体事务也已拟好清单,应该这两天就会送去宫中。陈郎若是等着急,维这便遣人去催。此等小事,岂敢劳烦陈郎亲自登门寒舍。"
“那就有劳将军了。”陈祗态度恭顺,“之前在宫中幸得梁绪、尹赏引介,得以结识将军。将军年少有为,很丞相谢识,年纪轻轻就晋封当阳亭侯,兼征西将军,威名与黄忠,赵云,陈到齐平,下官能来拜访,是我的荣幸。”
梁绪和尹赏是姜维曾经在天水的同僚,自跟随姜维投降季汉后,两人均在宫中任职。现在正值多事之秋,朝中人心惶惶,很多事情悬而未决,一切要等丞相回来才能下定论,姜维这段时间也在刻意避开曾经的两位同乡。
姜维淡淡道:“你我同殿为臣,理应携手共济,各司其职,何出此言?”
“是下官唐突了,将军勿怪。只是下官身在宫中,处理到李严将军的事务,此事正处在风四浪尖,不知该如何是好。”此次北伐李严运粮不力,派狐忠,成藩传喻旨要诸葛亮撤军。另一边,他又上表刘禅说这是诱敌之计,还想把责任推卸给督运岑述。巧合的是,就在同一天,密探截获了李严送去东吴的书信,信中内容不详,可送信之人还是岑述。此事怎么想都蹊跷怪异,如今已闹得满城风雨,就等丞相回朝一锤定音。李严和陈祗同属东州士族,某种程度上来说两人代表的
是同一个利益集团。李严作为东州一族的代表,现下已呈现树倒猢狲散的趋势,陈祗避之不及、便想靠梁绪和尹赏的关系,从丞相府姜维此处打探明哲保身之法。
陈祗任职选曹郎,处理李严将军的事务由侍中董允操办,这不时是他的一个借口;丞相府司马费祎虽然对陈祗刮目相看,但值此危难关头他找的不是一直以来对他多有照拂的费祎,而是仅打过几次交道的姜维,可见人心似水,其中颇为微妙。姜维现在年龄比陈祗小,官职此他高,但陈祗在说这些话时依然能不卑不亢。没有坦露和急切地情求,却是也给了姜维一个选择。
姜维并没有拆穿他,而是面容严肃的问陈祗:“陈郎,此事是官中派人来问的,还是以东州陈祗来问的?你问的是丞相府,还是问的姜伯约?”
陈祗弯腰恭敬作揖:“东州陈祗,因心中疑困,特来请教征西将军姜维,望将军相助。”
姜维正色道:“李严将军位高权重,过程中是非曲直我不予置评。但事已至此,他无论如何有两件事做错,一是运粮不济,二是贪权谋位,这两件事已经无法洗清。阁下虽和李严将军属同一派系,但只要行为端正,心胸坦荡,便不会受此牵连。至于其他事情,还是知道的越少越好。”
陈祗听明白了姜维的意思,再次行礼,“多谢将军美意,陈祗感激不尽。”
“谈不上相助,陈郎言重了。还望选曹郎厉精笃行,多为陛下分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