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1

    夜,黑得浓稠如墨,贾府上下因秦可卿的病榻而笼罩在压抑的氛围中。

    王熙凤处理完一日繁杂事务,拖着疲惫的身躯沉沉睡去。

    谁也未曾料到,一场跨越阴阳两界的对话,即将为这座钟鸣鼎食的豪门世家,勾勒出关乎兴衰存亡的蓝图。

    王熙凤进入梦乡后,只觉四周雾气弥漫,寒意沁骨。

    恍惚间,一个熟悉而缥缈的身影缓缓走来,正是病入膏肓的秦可卿。秦可卿身着一袭素白轻纱,面容虽透着几分苍白,却依旧不减往日的端庄优雅,眼神中更添了几分超脱尘世的深邃与悲悯。

    她面带微笑,声音轻柔却坚定地唤道:“婶婶,别来无恙。”

    王熙凤又惊又喜,快步上前,握住秦可卿的手,却触到一片冰凉,心中顿时涌起一阵不安,“可卿,你这是......”

    秦可卿轻轻摇头,打断王熙凤的话,“婶婶,我今日前来,并非闲话家常。我自知大限将至,放心不下这偌大的贾府。婶婶精明能干,是贾府的顶梁柱,有些肺腑之言,不得不说。”

    王熙凤神情一肃,她虽不信鬼神之说,但此刻秦可卿的神态语气,让她莫名生出一种敬畏之感,“你说,我听着。”

    秦可卿目光悠远,仿佛穿透了这幽冥之境,望向贾府的未来,“婶婶,你我皆知,贾府赫赫扬扬已历经百年,如今虽表面风光依旧,内里却早已危机四伏。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盛筵必散,这是天道轮回,无人能违。”

    王熙凤眉头紧皱,心中虽不愿承认,却也深知秦可卿所言非虚。近年来,贾府开支日益庞大,入不敷出的情况愈发明显,子孙们贪图享乐,不思进取,长此以往,确实堪忧。

    “但婶婶莫要灰心,凡事皆有转机。”秦可卿继续说道,“我有两条计策,若能施行,或许可保贾府在日后衰败之时,尚有立足之地。”

    王熙凤眼神一亮,急切道:“快说,是何良策?”

    “其一,便是建立家族义学。”秦可卿娓娓道来,“诗书传家,方能长久。我们贾府子孙众多,却大多沉迷于享乐,不思进取。若能兴办义学,延请名师,让族中子弟无论贫富,皆能接受教育,一来可传承家族文脉,二来可为家族培养人才。日后若有子弟科举入仕,重振贾府荣光便有了希望。”

    “再者,教育乃立世之本。即使日后家族失势,子弟们有了学问,也能自食其力,不至于沦为市井无赖。义学还可凝聚家族人心,让族中子弟互相扶持,不至于因利益纷争而分崩离析。”

    王熙凤微微颔首,陷入沉思。她想起平日里那些不学无术的贾府子弟,心中满是忧虑。

    若能兴办义学,或许真能改变这一局面。但随即又面露难色,“可卿,想法虽好,可兴办义学,购置学舍、聘请先生、购置书籍,哪一项不需要大量银钱?如今府中开支浩大,怕是难以支撑。”

    秦可卿似早料到王熙凤会有此顾虑,从容道:“婶婶,这便要说到第二条计策——屯田生息。我们可在祖茔附近购置田产,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作物。一来,田地是实实在在的产业,不怕天灾人祸,不惧抄家充公。即便日后贾府获罪,祖茔附近的田产按例是不会被没收的。”

    “二来,屯田所获收益,可用于维持义学的运转,供养族中孤寡老幼。农闲之时,还可让族中子弟参与农事,既能让他们体会劳作之艰辛,知晓粮食来之不易,又能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格。如此,家族便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可保长远。”

    王熙凤听后,眼中光芒大盛,心中暗暗赞叹秦可卿思虑周全。这两条计策,一条重教育,一条稳经济,相辅相成,确是为贾府谋长远的良策。

    秦可卿见王熙凤有所意动,又郑重道:“婶婶,此事刻不容缓。如今贾府正值鼎盛,尚有财力物力去实施。若再拖延,等到入不敷出之时,便无力回天了。而且,此事需尽早与族中长辈商议,取得他们的支持,方能顺利推行。”

    王熙凤握紧拳头,坚定道:“你放心,明日一早,我便与贾母、太太们商议此事,定要将这两条计策落实下去。”

    秦可卿欣慰一笑,“如此,我便放心了。婶婶,还有一事需谨记。无论日后家族兴衰,都要恪守本分,不可恃强凌弱,不可违法乱纪。唯有如此,方能保家族平安。”

    话音刚落,四周雾气突然翻涌,秦可卿的身影渐渐变得透明。

    王熙凤心中大急,伸手去抓,却只抓到一团虚无。“可卿!可卿!”

    王熙凤大声呼喊,却只听到自己的声音在空旷的幽冥中回荡。

    “二奶奶!二奶奶!”

    朦胧间,王熙凤听到平儿焦急的呼唤声,缓缓睁开双眼,发现自己已回到贾府的卧榻之上,四周熟悉的陈设映入眼帘,方才惊觉原来是一场梦。但梦中秦可卿的话语,却清晰地印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次日清晨,王熙凤顾不上梳妆,匆匆来到贾母房中,将昨夜梦中秦可卿托梦之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贾母听后,神情凝重,陷入沉思。一旁的王夫人也面露忧虑之色,“这秦氏虽年轻,倒真是个有见识的。只是这兴办义学、屯田生息,牵扯众多,绝非易事。”

    王熙凤急切道:“老太太,太太,如今贾府看似风光,实则危机四伏。秦可卿所言,正是为家族谋长远的良策。若再拖延,恐追悔莫及。”

    贾母微微点头,“凤丫头说得有理。此事关系重大,需召集族中众人,共同商议。”

    很快,贾府上下齐聚一堂,王熙凤再次将秦可卿的计策详细阐述。众人听后,反应不一。有的认为此计可行,能为家族谋福祉;有的却觉得耗费巨大,且见效缓慢,不愿支持。

    贾珍皱着眉头道:“购置田产、兴办义学,所需银钱甚巨,府中哪有这么多闲钱?”

    王熙凤据理力争:“大爷,如今府中开支虽大,但只要节省些不必要的花费,定能凑出这笔钱。而且,这是为子孙后代着想,岂能因一时之难而放弃?”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在贾母的支持下,众人最终达成共识,决定先行筹备建立家族义学和购置祖茔附近田产之事。王熙凤主动请缨,负责此事的具体实施。

    在王熙凤的精心筹划下,贾府的家族义学很快便开始动工。她亲自挑选地址,聘请名师,购置书籍,事事都力求尽善尽美。同时,派人四处寻找合适的田产,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在祖茔附近购置了大片土地,开始招募佃户,开垦屯田。

    然而,事情并非一帆风顺。在义学的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一些贾府子弟暗中阻挠,不愿减少自己的奢靡开支。屯田之事也遭到了当地豪强的觊觎,多次派人前来滋事。

    但王熙凤毫不退缩,凭借着她的精明能干和雷厉风行的手段,一一化解了危机。她严惩了暗中使坏的贾府子弟,又与当地官府周旋,打压了豪强的嚣张气焰,确保了义学和屯田的顺利进行。

    数月后,贾府的家族义学正式落成。宽敞明亮的学舍中,传来朗朗读书声。族中子弟们纷纷走进学堂,接受教育。而祖茔附近的屯田,也已初见成效,一片片农田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看着这一切,王熙凤心中感慨万千。她深知,秦可卿托梦所献的计策,虽不能保证贾府永远荣华富贵,但至少为家族的未来留下了一线生机。

    在这风云变幻的世间,贾府能否凭借这两条计策,在未来的岁月中屹立不倒,一切都还是未知之数。

    但此刻,王熙凤心中充满希望,她相信,只要贾府上下齐心协力,定能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义学里涌现出几位颇有天赋的子弟,其中贾兰尤为突出。他年纪虽小,却勤奋好学,对经史子集有着浓厚的兴趣。

    王熙凤时常到义学视察,看到贾兰专注读书的模样,心中满是欣慰,仿佛看到了贾府未来的希望。

    而屯田那边,在秋收之时,金黄的麦浪在微风中起伏,佃户们忙碌地收割着庄稼,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仓库里堆满了新收的粮食,除了满足族中日常所需,还有了不少盈余。王熙凤将这些盈余仔细规划,一部分用于扩大屯田规模,一部分继续投入义学建设。

    然而,贾府内部的一些旧习并未彻底改变。贾琏依旧在外面沾花惹草,与一些狐朋狗友挥霍钱财;贾珍等人对义学和屯田之事虽不再公然反对,但也只是敷衍了事,依旧沉迷于酒色享乐。王熙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劝说无果,只能暗自叹息。

    但她并未被这些困难打倒,而是更加坚定地守护着这来之不易的成果。她时常教导族中子弟要珍惜这学习的机会,将来为家族争光;也不断督促负责屯田的管事用心经营,不可有丝毫懈怠。

    在她的努力下,贾府在这风雨飘摇中,总算是有了些许稳固的根基,静静等待着未来的考验 。

新书推荐: [切原赤也bg]后座的怪同学 医行三国—周郎顾 大王,封口费交一下 和离前夜 弄权 穿书后我救赎了阴暗反派 我死的那天他在为实习生过生日 圣洁皮囊下,我把他们虐疯了 重回游戏后npc全部失控 夜来幽梦忽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