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城的疫情扩散开来,由百例传播到了上千例,到了快要控制不住的局面,眼下王老爷子又病了,泠月心中十分害怕和忐忑,一切不知怎么才好,城中骚乱,人心惶惶。
昭书想要送泠月离开锦城,他倒是不怕死,但是泠月不能有任何事情,泠月出了事,他无法和惠荣交代。
泠月却不同意这时候走,无法置这一城百姓于不顾。他们如果此时离开,城中的百姓只有死路一条,祖父自幼教导她医者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抛弃病人,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是他们的天职。
锦城大疫,情况危险,泠月虽然心中害怕,但她不走,她不能置百姓于不顾。
她既然来了,断没有轻易离开这一说。
泠月去看了王老爷子,她在床边守了许久,王老爷子从昏迷中醒了过来,王老爷子的症状和城中生病的人的症状很像。
王老爷子喊了她一声:“月儿。”
她拉着王老爷子的手:“祖父,我在这里。”
王老爷子说道:“我想必感染了疫病,你离我远一些,我开一副药,你帮我熬好。算了,我再开一副药,你也喝一些吧,预防一下。”
泠月点了点头:“好。”
王老爷子劝道:“月儿,锦城太过危险,疫病不是一朝一夕能控制住的,况且城中骚乱,你留在这里并不安全,我先让人送你回去,你意下如何?”
这个事昭书也说过,他们觉得她是一介女流之辈,都想保护她,都想送她离开。
泠月摇了摇头:“祖父,我非贪生怕死之人,您病了,我懂一些医理,此时我若离开,便是置一城百姓于不顾,过往祖父教我医者要心存仁善,悬壶济世,慈悲为怀,我既然跟着祖父学了医,便应该履行自己的责任,此时此刻我不能离开,我要留下来。”
王老爷子听完这番话以后看着她看了好一会儿,姑娘长大了。
“我先稳定城中局势,控制骚乱,阻止疫病进一步传播蔓延,然后为这些人诊治。但毕竟我的临床经验不如您的丰富,届时如果遇到复杂的问题还要向祖父请教一二。祖父放心,临走前的那个晚上,我父亲给了我一块令牌,那块令牌能调动城中的军队。”
王老爷子看着她良久,缓缓叹了口气,说道:“月儿,你长大了。”
她笑了笑:“祖父放心。”
王老爷子叮嘱:“孩子,万事小心。”
就这样,她从来跟诊学习的人,变成了扛大梁的人。泠月思路清晰,做事十分果断,从不拖泥带水。她先是担心与害怕,之后迅速冷静了下来,理智占到了上风,她明白担心与害怕没有任何用处,解决问题与稳定局面才是实在要做的事情。
冬日严寒,泠月穿着一身青衣站在城楼上面,她容貌清绝昳丽,神色悲悯,昭书跟在她身旁。
泠月看着城中往来骚乱的人群,问道:“昭书,你害怕吗?”
昭书:“属下不怕,我本就是公子派来保护小姐的人,小姐在哪儿我便在哪儿。”
昭书继续说道:“惠氏在锦城有一些商铺,有一批势力是公子的人,公子来前吩咐过了,一旦小姐有任何需要,这批人将为小姐服务,一切任听小姐差遣。我是公子的亲信,见小姐如见公子。”
她看着昭书,笑着满意的点了点头,想起了还在王家的惠荣,冬日严寒,不知惠荣身体情况如何了。
“多谢二哥。”
泠月拿出一块令牌,吩咐道:“昭书,这块令牌能够调动城中的军队,是我父亲的亲兵。今夜,下令锦城封城,我们要将疫病控制在锦城。”
“找一个地方,将染了疫病的百姓统一安置在那里,控制疫病的进一步蔓延。”
她又说道:“疫病能够通过空气来回传播,吩咐所有惠氏的商铺,将棉布做成面巾,放入沸水当中熬煮一个时辰,高温杀毒,将面巾分发给全城百姓,明日起,但凡接触染了疫病的人,均要佩戴面巾,以面巾捂住口鼻,阻止疾病进一步传染。寻找尽可能多的艾草,在城中大街小巷但凡有人的地方,燃烧这些艾草,用以消毒。”
“城中流民遍地,明日中午,我们在城中布施,分发救济粮食,这些粮食要让幼童和女人来领取。”
昭书不解:“为何这些粮食要让幼童和女人来领取?”
泠月说:“因为人性本恶,如果领救济粮的是幼童和女人的话,家中的男人为了活下去,会留幼童和女人一条命,给她们一口粮。如果领取粮食的是男人的话,他们未必会给女人和幼童一口饭。”
昭书意外的看着泠月,过往他一直以为泠月天真烂漫,不谐世事,没想到最后天真烂漫的人是他自己。
能哄住惠荣的人,不是仅靠一张脸就能成功的。眼前的女子,不仅容貌极好,处事心思玲珑,为人仁善。
泠月继续说道:“明日,我们分发救济粮的时候,如果有人作乱,一律当众斩首示众,绝不心慈手软。”
“是。”
锦城冬日严寒,第二日下起了大雪。
下午分发救济粮的时候,有几名男子鼓动人群,引起了骚乱。泠月提前布置好了人马,这几名男子当场被控制住了,泠月下令在众人面前斩首示众。
后面的人群被震慑到了,一时间乖了起来。以为是软柿子,没想到踢到了铁钢板。
泠月当场吩咐昭书进一步彻查,但凡有鼓动人群者,在城楼上面处以千刀万剐的凌迟之刑。
人人皆可举报,举报者奖百两,倘若杀之,奖千两。但若举报是故意滋事,按重罪处理。
三日后,城中骚乱明显减轻了。她同时调动了两支人马,一支人马守城门,一支人马在城中维持秩序。
在城中有一群人用来专门照顾染了疫病的百姓,泠月给予这群人高额的工钱,分发两倍的粮食。
惠荣几日后收到锦城的密函,心中万分担忧城中百姓的情况与泠月的安危。他几乎一夜之间,调动了所有惠氏的商铺,从四面八方往锦城运送物资,成批的药物与粮食运往了锦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惠荣担心不已,几乎日日给她写信,惠荣让昭书每日把泠月的情况在信中告知于他。
泠月每日都要去看一眼这群染了疫病的百姓。
第一次来的时候,她走到了里面,一群百姓干什么的都有,有的在哭泣,有的因为关了他们在对她破口大骂,有的在相互吵架。
她脸上带着面巾,穿了一身青色的衣裙,昭书寸步不离跟在她身旁。
昭书呵斥:“不得吵闹。”
百姓们安静了一会儿。
泠月说道:“各位乡亲,我是王氏族人,我祖父在锦城看了多年的病,大家想必都或多或少认识他。近日锦城大疫,我随祖父从苏城赶来为各位乡亲看病。医者以慈悲为怀,行仁善之事,我们绝对不会抛下城中任何一个百姓,绝对不会不管你们。”
“你们在这里好好养病,这里每日会专门有人送药和送饭过来,等痊愈了大家便可以回家。”
她继续说道:“我祖父说了此病不难医治,但极易传染,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的话,则容易丧命。今将各位隔离起来,一是怕更多人被传染,二是为了更方便的医治大家。我们既然留在了这里,绝不会抛下任何一个百姓。”
这番话说了下去,染病的百姓不满的情绪下去了一些。随后的时日,她日日带人来送药,日日过来安抚这群人。
一个月过去了,安抚的很奏效,这些人七七八八出现了好转,无不赞叹她仁善。她这么做并不是要博得这么一个美名,为什么要这么做是因为两个字,那两个字叫做责任。
城中的骚乱被控制住了,泠月准许这些染了病的百姓给家中写信,专门差人帮他们送信。她每日除了去看这些染了病的百姓,便是在城中布施,所有的救济粮全部由她一手发放,规定领救济粮的必须是儿童或者妇女。
一个半月后,锦城的疫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随后那天下午,锦城解封。在锦城解除封城令以后,王定省才知道锦城出了那么大的事情。
锦城的疫病极为厉害,宁愿自己封城,也不愿意疫病从锦城传出去,危害更多的人。王老爷子好的差不多了,药方是王老爷子开的,药是泠月让人煎的。在隔离室内观察了一周后,确定没有什么问题了,才放这些人离开。
锦城开始逐渐恢复原来的情况,她站在城楼上面看着街边的流民,若有所思,问到:“惠家在锦城是不是有很多商铺啊?”
昭书没说话,默认了,确实很多。他们公子善于经营,很是会做生意。
“昭书,这些人看着很可怜,可以让他们给你们家的商铺打零工,每日管一口饭,你觉得怎么样?”
昭书:“这得问公子,我做不了公子的主,公子日日给小姐写信,小姐可以给他回一封信。”
泠月想起了那三四十封信,有些不好意思,毕竟惠荣帮了这么大的忙,说道:“近日太忙了,我倒是忘了要给二哥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