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藤中学的体育馆在操场东侧,木质地板被磨得发亮。林微言站在球场边,看着学弟们打比赛,红色的球衣在灯光下晃,突然想起江熠穿着7号球衣奔跑的样子,像团不会熄灭的火。
“林老师,您来看这个!”体育老师抱着个旧篮球走过来,球皮已经开裂,上面用马克笔写着“江熠”两个字,字迹被汗水浸得发暗。
“这是江熠的球,”体育老师擦着球上的灰,“他走后,我们就把它收起来了,说‘等他回来接着打’。”
林微言接过篮球,重量比想象中沉。球胆里的气快漏光了,捏起来软软的,像个泄了气的孩子。她突然想起高三那年的决赛,江熠就是用这个球投进了压哨三分,当时他跪在地上喘气,膝盖上的血把球皮染成了褐色。
“他最后一次来球场,”体育老师望着空荡荡的看台,“拄着拐杖,投了三个球,全偏了。坐在地上笑,说‘原来没力气连篮筐都欺负我’。”
林微言的眼泪掉了下来,砸在篮球上,晕开了“江熠”两个字。她想起江熠说过“篮球是圆的,总有滚回来的一天”,可这个球,再也等不到它的主人了。
体育老师从器材室拿出个新篮球,递过来:“孩子们说,想让您投个篮,就当替江熠投的。”
林微言抱着新篮球站在三分线外,像当年的江熠那样屈膝、起跳。球在空中划过弧线,空心入网的瞬间,看台上突然响起掌声——是那些学弟学妹,他们举着写有“7号”的牌子,在为一个从未谋面的学长鼓掌。
林微言看着在地上弹跳的篮球,突然明白有些传承从来不需要语言。就像这个7号,就像这场球,就像那个说要去火星的少年,他们都以另一种方式,活在了青藤中学的阳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