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庵在杨柳巷东边的归义坊,离得不远,中间只隔了两个坊。
不同于大相国寺闻名燕京,来来往往的都是达官权贵,清风庵只在城南这一带小有名气,去的也多是一些附近的平民百姓。
清风庵的素斋尤其好吃,柳枝儿对此赞不绝口,老道地跟她们分享经验:“清风庵的素斋好吃得不得了,你们去了就先去听慧觉师太讲经,听完后一定要去吃素斋,去的时候脚程要快一点,晚了就没得吃了。”
沈春宜对各大菜系的菜都深入研究过,唯独素斋没有,因此很是感兴趣,说一定要去试一试。
柳枝儿见自己的意见被采纳,十分高兴,又热情地道:“吃了素斋,你们可以从东边的小道上后山,在山顶上吹吹凉风,看看燕河码头还是很不错的。”
顿了顿,她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道:“其实上山有两条路,一条在东边,一条在西边,你们千万不要好奇去走西边那条路。”
沈春蕙顿时来了兴趣,眼里冒着好奇的光,也压低了声音:“为什么不能走西边?”
柳枝儿声音更小了:“西边半山上有一个庵堂,里边放的都是那个。”她双手一上一下的比了一下,左右又比了一下。
沈春蕙大概看得出是个长方形,想了半晌,还是没明白她比划的是什么,瞪着眼睛问:“什么东西?”
柳枝儿警惕地左右看了一眼,用口型道:“牌位。”
沈春蕙还有些反应不过来。
沈春宜倒是明白过来了,轻声道:“清风庵还供奉着牌位?”
柳枝儿见被说开了,也不藏着掖着了:“有些人家喜欢花点钱把牌位放在寺庙或者尼姑庵里供奉,那地儿阴气重的很,还是不要靠近为好。”
听到她这么说,沈春宜便理解了。
清风庵的这一门生意,现代的寺庙也做着,大家只需花钱就可以把亲人的牌位供奉在寺庙里。
到了休息这日,沈春蕙让萱娘看好家,便和沈春宜一起出发了。
距离不远,两人也没有租牛车,慢慢地走路过去。
清风庵的正门在一条曲折向上的街道尽头,门前有一片小小的空地,香客们在这里上下马车/牛车。
慧觉师太今日正好有一场讲经,来听的人不少,门前行人、牛车、马车络绎不绝。
沈春蕙和沈春宜跟着人流穿过穿堂,走过大殿前的一方狭长的小院,沿着两侧的台阶拾级而上,不一会儿就走到了大殿前。
大殿门前站着两个年轻的小尼姑,沈春宜上前跟她们说明来意。
这次来清风庵,除了听经祈福外,还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把秦四娘夫妇的牌位供奉在这儿,二是给秦四娘举办周年祭。
离开安南县的时候,蕙姐儿就担忧两人不知何时才能回去,逢年过节没有人给阿爹阿娘上香可怎么好,而且那时走得匆忙,也没有来得及去她们坟前烧炷香,告知她们离开安南县的消息。
现在她们在燕京安定了下来,也是时候祭告家事了。
稚气未脱的年轻小尼姑匆匆而去。
不一会儿,一个身形清瘦,目光沉静的尼姑缓步而来,走到两人跟前,她双手合十,微微颔首:“阿弥陀佛,贫尼慧能,两位施主请随我来。”
沈春蕙和沈春宜随慧能师太来到旁边的偏殿。偏殿迎面靠墙摆了一个架子,上边除了三四个格子摆了佛像摆件外,剩下摆满了书,架子前是一张矮榻,矮榻的左手边放一沓书,旁边还有些笔墨纸砚等。
如果不是空气中充斥着只有佛堂、寺庙才有的浓郁的檀香味,矮榻前摆着蒲团,沈春宜都以为是进了哪个人家的书房了。
她和蕙姐儿随着慧能在矮榻前的蒲团上跪坐下来,简单地做了自我介绍后,便详细地向慧能师太说明来意。
刚才她只跟小尼姑笼统地讲了讲,并没有详细地说要求和时间。
慧能师太听了后并没有立即应下,而是从手边的那一沓书里拿了一本来翻看。
沈春宜坐在她的斜对面,头一抬就能看到本子里的内容。
出于礼貌,她并没有特意去瞧,只是转眸间还是不经意地扫到了,才知道这并不是书,而是清风庵的法事记录本。
对于上面的内容上,她不用细想也能猜到是什么,不外乎是香客的姓名,做法事的日期地点等。
本子不薄,想来找清风庵做法事的人不少。
沈春宜忽然生出一股担忧,生怕秦四娘周年祭的那一日被人先定下了。
幸好慧能师太翻看记录本的时间并不长,不过片刻功夫,她抬起头,目光亲切的看着她们,微笑地再次跟她们确认时间,并详细地讲解了法事的具体流程,询问她们有没有特殊的要求。
沈春宜和沈春蕙操持过秦四娘的丧事,对于周年祭的具体流程也有几分了解。
清风庵的法事流程合理,两人一致决定按照庵里的流程来走。
周年祭的一切事宜定下后,慧能师太才语气惋惜地告知庵里这几日都有法事,排位供奉的法事得等七日后才能举行。
两人斟酌了几句,定下了牌位供奉的日期。
事情谈妥后,两人捐了一大笔香油钱,两件大事就算是定下了。
慧能师太客气地送她们出门,听说她们要去听慧觉师太讲经,伸手招了一个小尼姑给来她们带路。
因讲经还没有开始,沈春宜和沈春蕙便先在大殿里给爹娘上香。
沈春蕙虔诚地跪在佛像前,神情肃穆,嘴里念念有词,把离开安南县后发生的大事都给过世的爹娘说了一遍,然后犹豫地咬了咬唇,把要和宋临定亲的事也说了,还满带羞涩地让爹娘保佑她们都顺顺利利,最后还不忘让她们保佑食铺生意红红火火,赚得盆满钵满,买田买地买大屋!
沈春宜听在耳里,嘴角微微上扬。
三文钱的香,许三亿文的愿,爹娘听到了不知道会不会想冲上来打人?
上了香,小尼姑便引着他们往讲经堂走。
出了大殿,走过一条狭窄的长廊时,空气中忽然传来一阵饭菜的清香,沈春蕙想起柳枝儿姐的叮嘱,侧头看向小尼姑问:“吃斋饭的地方是往这边走吗?”她指了指香味传来的方向。
小尼姑闻言脸上绽放出灿烂的光彩,使劲地点了点头:“是,从前面的月洞门往右拐,然后一直往前走就到了。”
这话说完,小尼姑仿佛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介绍了起来:“两位施主,今日惠福师叔亲自掌厨,她做的素斋可好吃了,特别是素丸子,好吃得不得了,我一口气都能吃十几个,嘶溜……”
说话声戛然而止,小尼姑迅速地合上嘴巴,同时眼睛悄悄地瞥了一眼沈春蕙和沈春宜,见两人仿佛没注意到她的小动作,才咕噜地吞了一口口水。
小尼姑头圆脸圆,脸颊肉嘟嘟的,还带着婴儿肥,瞧着十一二岁的样子,正是好吃能吃的时候。
沈春蕙和沈春宜自然是瞧见了她馋得吸溜口水的样子,都默契地装作看不见。
沈春蕙眼睛微微地弯了弯,“惠福师太今日做的可是素丸子?”
“是呀,师叔每个月都会做两次素丸子,日期都是不定的,她想什么时候做就什么时候做,你们今儿来的正是时候。”小尼姑双眼放光,“师叔可会做素丸子了,每次放的东西都不一样,像上次就放了春笋和胡萝卜,也不知道这一次放的是什么。”
小尼姑满脸期待:“不过放什么都好吃……”说着,她又忍不住吸溜口水了。
这次吸溜口水的声音有点大,小尼姑想装作无事发生都装不出来,脸涨得通红,语气极快地道:“两位施主,前面就是讲经堂了,我……贫尼就送你们到这儿了,再会。”说完垂着头转身就跑。
跑出一段距离,她又停了下来,回身声音清脆地朝她们喊:“素丸子真的很好吃的,你们一定要去尝一尝,要早点去。”喊完一溜烟就跑了。
如此盛情,沈春蕙和沈春宜自然不会辜负。
慧能师太经一讲完,她们就迅速溜出讲经堂,朝吃斋饭的地方快速奔去。
她们去得还早,来吃斋饭的人还不是很多,两人点了一碗素丸子、几碟素菜,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了下来。
素丸子一碗六个,卖相很好,颜色红亮,汤汁浓厚,碗底还铺了碧绿的菜叶子,亮眼的红和绿相配,十分抓人眼球,勾人食欲。
单单从摆盘和配色,就能看出惠福师太是一个好厨子。
沈春宜对这素丸子更多了几分期待,夹起来尝了一个,表皮酥脆,咬下去的时候有轻轻的咔嚓声响起,内里十分滑嫩,还有一些细碎的颗粒,咬起来脆脆的,口感层次丰富,味道十分鲜美,就两个字:好吃。
“怎么样?”沈春蕙关切地问。
沈春宜夹起一个素丸子放到她的碗里:“好吃的,你试试。”
沈春蕙夹起素丸子放进嘴里,细细地尝了尝,沉吟道:“里面加了马蹄,还有……木耳?是木耳吗?”
“是木耳。”沈春宜道。
沈春蕙:“加木耳也不错,和马蹄的口感有点像,但又有点不一样,还挺好吃的,下次我们做素丸子也加点木耳试试。”
宜姐儿很少做素丸子,就算做加的也多是马蹄、莴笋、竹笋之类的,所以加木耳的做丸子她还是第一次吃。
沈春宜点点头:“好,我们下次试一试。”
尝了素丸子,两人又开始一一品尝其它的几碟子素菜。
不得不说,清风庵的素菜做的确实不错,每一样菜的摆盘配色都相当好,光看着就有食欲,最主要的是味道也是相当的好,清淡又不失其滋味,是让人吃了还想回头再吃的存在。
一顿饭还没有吃完,两人就商议着下次来的时候还要再来吃一顿了。
吃饱喝足,两人扶着吃撑的肚子慢悠悠地往后山走去。
谨记着枝儿姐的劝告,走到东西的岔路口时,沈春蕙和沈春宜自然的往东走。
走出几步,忽然听到有耳熟的女声从西边的岔道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