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兰寄走后的第十天,顾晏辰寄来了竹编。
是个巴掌大的小篮子,竹篾削得极薄,泛着青白色的光,编法却有些潦草,收口处甚至歪了半寸。沈知微把它放在掌心掂了掂,能摸到竹篾边缘没磨平的毛刺,像他信里画的速写,带着股急匆匆的莽撞。
“看来老匠人没少骂他。”陆承宇站在画室门口,手里拿着块细砂纸,“我帮你磨磨?”
沈知微摇摇头,指尖顺着歪扭的收口摸过去,那里留着个浅浅的指印,像是编到最后用力攥过。她忽然想起顾晏辰小时候编蚂蚱,总是急着收尾,结果腿总是少一条,那时陆承宇会拿着竹篾帮他补,两人头挨着头,竹屑落满衣襟。
“他以前编东西从不这样。”她轻声说,像在对篮子说话。
陆承宇没接话,转身去了暖房。沈知微听见喷壶洒水的声音,还有剪刀修剪花枝的轻响,这些声音和着窗外的风声,让画室里的寂静显得格外沉。
傍晚整理顾晏辰的画稿时,她在最底下翻出张被虫蛀了角的素描。画的是云栖山的轮廓,铅笔线描得极淡,像随时会被风吹散,右下角却用浓墨画了个小小的竹篮,旁边注着行小字:“给知微盛花籽,要编得比蜂房还密。”
原来他早想好了要编什么。只是真正编出来的篮子,却疏疏落落,连最基本的规整都没做到。沈知微把画稿覆在竹篮上,画里的细密纹路和现实的粗疏竹篾重叠在一起,像个被戳破的梦。
夜里起了大风,暖房的玻璃被吹得哐当响。沈知微披衣去关窗,看见陆承宇正蹲在墨兰原来的花盆前,手里捏着颗兰花籽,小心翼翼地往土里埋。月光落在他手背上,能看见细小的伤口,是白天修剪花枝时被荆棘划的。
“这个季节不该下种。”沈知微轻声说。
“李大爷说,用温水浸过的籽,冬天也能发芽。”他头也没抬,指尖的泥土沾在花盆边缘,“等明年春天,说不定能赶上开花。”
沈知微想起顾晏辰临走前,也是这样蹲在暖房里,说要种一畦虞美人,等花开了就做干花标本。那时陆承宇在旁边翻土,说他净弄些中看不中用的,手上的动作却没停,把土翻得松松软软。
“他寄来的竹篮,”沈知微靠着门框,风灌进领口,带着刺骨的凉,“你说他是不是……不想回来了?”
陆承宇埋籽的手顿了顿,随即继续往下按:“山里信号差,说不定只是太忙。”
“忙到连编个篮子的功夫都没有?”沈知微的声音发颤,“他以前给我编个蚂蚱都要磨三个时辰。”
陆承宇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人总会变的。以前他不爱吃香菜,现在信里说山里的香菜蘸酱最好吃。”
这话像根冰锥,猝不及防扎进沈知微心里。是啊,人是会变的。顾晏辰会变,她也会变,就连这暖房里的花,今年开的都比去年瘦了半分。
她忽然想起张婶说的话,说顾晏辰给镇小学编了十几个竹筐,编得又细又俏。原来不是他编不好,只是没把心思用在给她的篮子上。
“我去烧点热水。”沈知微转身往厨房走,脚步有些踉跄。经过画室时,瞥见窗台上那个竹篮,在月光下泛着冷白的光,像只空落落的眼睛。
陆承宇跟着进来,往灶膛里添了根柴。火光跳跃着,把两人的影子投在墙上,忽明忽暗。“明天去赶集吧,”他忽然说,“买点糯米,包些汤圆。”
“离元宵还有半个月。”沈知微往锅里舀水,铝勺碰着锅沿,发出刺耳的响。
“提前吃也一样。”陆承宇的声音很轻,“你小时候总偷生糯米吃,顾晏辰总帮你打掩护,结果被李婶发现,两人一起罚站。”
沈知微的手停在半空。她确实爱偷吃生糯米,觉得带着股清甜味,顾晏辰总说她像只偷粮的小田鼠。这些事,陆承宇记得比她还清楚。
可现在,那个帮她打掩护的人,在千里之外的山里,给别人编着精致的竹筐,给她的只有个歪扭的篮子,和一封没提归期的信。
水开了,冒着白汽。沈知微把水壶提下来,壶底的黑垢落在灶台上,像块凝固的墨。“他信里说,老匠人有个女儿,”她忽然开口,声音被水汽裹得发闷,“说那姑娘编竹器时,手指比竹篾还灵活。”
陆承宇添柴的手猛地一松,柴块滚落在地上,火星溅起来,烧着了地上的碎纸。他慌忙用脚去踩,鞋底子蹭着地面,发出沙沙的响。
“山里姑娘都能干。”他低着头说,声音有点哑。
沈知微没再说话,只是看着锅里的水汽漫出来,模糊了眼前的一切。原来顾晏辰的信里,不是没提别的,只是没提她在意的那些。他会说山里的云,说竹篾的纹路,说老匠人的女儿,却不会说一句“我想你们了”。
第二天赶集,雪下得很大。沈知微裹着厚厚的围巾,只露出两只眼睛。陆承宇在前面开路,脚印深一脚浅一脚,像在雪地里画着断断续续的线。
集市上很热闹,卖糖画的在吆喝,炸油条的香气混着煤烟味飘过来。沈知微在个卖竹器的摊子前停住脚,那里摆着些竹篮竹筐,编得细密规整,比顾晏辰寄来的好上百倍。
“这都是云栖山来的货。”摊主是个胖妇人,见她盯着篮子看,热情地介绍,“听说山里有个年轻师傅,手艺好得很,就是性子怪,只肯编自己想编的东西。”
沈知微的心一紧:“是个叫顾晏辰的年轻人吗?”
“对对,就是他!”胖妇人拍着手,“姑娘认识?他编的竹筐,镇上姑娘都抢着要,说带着股书卷气。”
沈知微拿起个竹筐,手感光滑,竹篾间的缝隙均匀得像用尺子量过。筐底还刻着朵小小的兰花,和陆承宇送她的书签上的图案很像,只是刻得更精致,花瓣的纹路都清晰可见。
原来他不是编不好,只是不想给她编好的。
“多少钱?”她的声音有点抖。
“姑娘要是诚心要,算你便宜点。”胖妇人报了个价,又补充道,“这筐子是他特意给我留的,说要送给懂花的人。”
沈知微放下竹筐,转身就走。陆承宇追上来,手里还提着刚买的糯米:“怎么了?”
“没什么。”她往前走,雪灌进鞋里,冷得刺骨,“我们回去吧。”
回去的路上,她没再说话。陆承宇几次想开口,都被她避开了目光。快到小院时,他忽然停下脚步:“知微,有些事……”
“我知道。”沈知微打断他,声音很轻,“他不回来了,对吧?”
陆承宇张了张嘴,最终只是点了点头。其实他早就知道了,上次去镇上打电话,张婶偷偷告诉他,顾晏辰托人带话,说要留在云栖山,跟老匠人学满三年,还说……那老匠人的女儿,对他很好。
只是他没敢说,怕她像那年丢了最喜欢的月季时一样,抱着花盆哭一整夜。
暖房里的腊梅开了,黄灿灿的,香得人发晕。沈知微把顾晏辰寄来的竹篮装满花瓣,放在窗台上。风一吹,花瓣就簌簌往下掉,像谁在无声地落泪。
陆承宇在画架前画那盆新种的兰花籽,画纸上只有个空空的花盆,旁边用淡墨画了个小小的竹篮,歪歪扭扭的,像顾晏辰寄来的那个。
“等春天来了,”沈知微忽然说,“把暖房改种蔬菜吧,兰花太娇气。”
陆承宇握着画笔的手顿了顿:“好。”
“再把老槐树锯了吧,”她望着窗外的树桠,鸟窝在风雪里摇摇欲坠,“燕子不会回来了。”
陆承宇没说话,只是把画纸上的竹篮涂得深了些,像浸在墨里。
夜里,沈知微做了个梦。梦见顾晏辰回来了,穿着蓝布衫,手里拿着个精致的竹篮,里面装着满满的虞美人。他笑着说:“知微,你看我编得多好。”可她伸手去接,竹篮却碎了,变成无数根竹篾,刺得她手生疼。
醒来时,窗外的雪还在下。她走到画室,见陆承宇还在画画,画纸上的花盆里,冒出了颗小小的绿芽,旁边的竹篮依旧歪歪扭扭,只是篮底多了片小小的兰花叶,像被风吹进去的。
“天亮了。”陆承宇放下画笔,声音带着熬夜的沙哑。
沈知微走到窗边,拿起那个装满腊梅的竹篮。竹篾上的毛刺已经被摩挲得光滑,歪扭的收口处,指印被磨得淡了,却依旧能看出当初用力的痕迹。
她忽然明白,有些告别,不是声嘶力竭的,而是像这竹篮一样,带着点笨拙的敷衍,和藏不住的疏离。就像那年夏天,顾晏辰说“夏天永远不会结束”,其实早就知道,秋天会来,雪会落,人会散。
“把它收起来吧。”沈知微把竹篮递给陆承宇,“放在储藏室的木箱里,和那些画稿一起。”
陆承宇接过竹篮,花瓣从缝隙里漏出来,落在他的手背上,凉丝丝的,像碎掉的月光。
暖房里的温度表指向十六度,比昨天低了两度。新种的兰花籽还没发芽,也许永远不会发芽了。沈知微看着窗外的雪,忽然想起顾晏辰信里的最后一句话:“山里的雪很大,竹篾冻得发硬,编出来的东西,总带着股寒气。”
原来他早就说了,只是她没听懂。
陆承宇拿起喷壶,往花盆周围喷水。水雾升腾起来,模糊了玻璃上的冰花,也模糊了他眼底的东西。沈知微转过身,不再看那盆花,也不再看窗外的雪。
有些等待,到此为止了。就像这寒夜里的墨兰,开过,谢了,留下点清冽的香,和瓶底那片无人问津的竹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