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怀逝世

    他自知此事不需要什么华丽辞藻,只要说得斩钉截铁、说到薛伯父心中便可。果然,薛怀闻言很是高兴,苍白的脸颊上也透出些许喜意。

    他叹道:“好孩子,我最知道你们父子品行,如今才敢把女儿托付给你们。咳咳咳……”

    说着便咳个不停,薛愉和薛蟠连忙上前给他捶背倒水。苏父忙道:“快别说这丧气话。等我回去,不,我现在就命人回家取信物。我们苏家有一块儿祖传羊脂白玉双狮佩,就以此为定礼。”

    说着便连忙推门出去,将家丁喊过来,叮嘱一番后就命他回家取定礼。薛怀见他这般,便也放下心,说道:“如今是多事之秋,不必对外宣扬,只待时机成熟之后再正式过礼。日后,她们孤儿寡母,就全托付给二弟和贤弟了。”

    薛愉和苏父连忙应下,见薛怀精神不好也不敢再引着他说话,连忙喊大夫进来照看。薛蟠没想到父亲会忽然病重,还说出这样一番话,心中颇不是滋味,只是不敢多言。

    此时,苏母得了苏父的口信,隐约猜测到什么,连忙亲自带着双狮佩过来。薛太太也被薛怀叮嘱,将早就准备好的一只纯金白玉牡丹簪取来。双方在薛怀病榻前交换定礼,一时都有悲色。

    见天色已晚,薛怀便道:“贤弟听愚兄一句,我们家与贾家、史家、王家素有姻亲,关系极近。但贤弟只不要理会他们,少与勋贵来往为妙。天色已晚,贤弟快去吧。”

    苏父闻言连连点头,带着妻子离开薛家。待苏家人离开后,薛太太抹着眼泪坐在床榻旁,方问道:“老爷这主意也太过突然。鸿哥儿虽好,但我外甥衔玉而生,更适合宝丫头。老爷岂不知甄家的事,就怕改了婚事让宝丫头受累。”

    薛怀静静躺在床上,闻言道:“允慈,别哭。我此行去京城,亲眼见了宝玉,虽有批语在先,但六岁看老,他实在不像是良配。和尚道士的话不可不信,但鸿儿不也有玉,谁说非得是贾家的?”

    薛太太闻言捂住脸,不欲让哭声外泄,终究不曾忍住。她哭道:“老爷,好端端的怎么就遇到劫匪,死伤这样多,我怎么去见他们家人。”

    她不好直接哭薛怀,便只如此借口,方能在此时痛快地哭出来。

    薛蟠在旁一言不发,只连忙给母亲擦眼泪。薛怀有些疲惫道:“跟着我跑了一场,多多抚恤,不然怕他们心寒。这也是意想不到的事,连我也躲不过天命。”

    薛太太连连点头,薛父又交代薛蟠道:“四王八公显眼不说,竟连几个上的了台面的子弟都没有,我一一看去,吃喝嫖赌无一不精,堕了祖宗名声。虽不至于断亲,但也别和他们瞎混。日后多听你叔叔、师父、师兄的劝,凡事想着你母亲妹妹。”

    薛蟠也含泪点头,见父亲想喝水,连忙把茶水端过去。此时,薛怀才交代把宝钗带来,见宝钗含悲忍泪,一时更是难过。

    他膝下一双儿女,最是疼爱宝钗。见她小小年纪丧父,不免担忧薛蟠不能为她们母女支撑,又想到为她择了良婿,才稍稍放心。

    他含泪握住宝钗的手,说道:“我的儿,父亲为你择了你苏大哥哥。苏家虽不算富裕,却是难得的知恩图报、温厚良善。但若他们日后有变,也不必拘泥于婚约,为父只盼着你能有终身依靠。”

    宝钗闻言双目含泪,跪在床旁连连点头,满口说着请父亲放心等语。

    不多时,族中亲近子弟都到房内,薛怀一一叮嘱过,见阖家老小都在跟前心中不免伤怀。又看了眼宝钗,十分不舍,强撑着叮嘱薛蟠:“照顾好你母亲妹妹……”

    一语未完便溘然长逝,当下全家上下一起哭起来,亲近子侄连忙上前帮他脱换衣裳。外头伺候的下人们听见里头传出哭声,也连忙将匆匆预备下的白纸、孝棚等拾掇起来,匆匆换上孝服。

    且说苏家一行人恹恹不乐回到家中,俱是长吁短叹。苏鸿也不曾预料到会有这般飞来横祸,在功德宝轮中搜来搜去,却连半点有用的东西都没有。何况他年岁尚小,便是想积攒功德也无处施为,不过才五百而已。

    又想到自己与宝钗定下婚约,竟间接破坏了金玉良姻,不知日后《石头记》是否还会上演。

    半睡半醒间,苏鸿恍惚感到一阵冷寂,看到薛怀在门外站着,笑道:“鸿哥儿,我已别过你父亲,就要走了。只有一句话,天命无常,惟有德者居之。你是有大本事的人,莫要被富贵云烟所惑。”

    苏鸿见他要走,心里一急就要喊出声,登时清醒过来。他一把将帷帐掀开,见外头却是空空荡荡,一时心悸难言。风信被吓了一跳,连忙问发生何事了。

    不多时,苏父便披着外衣寻到苏鸿房里,见苏鸿坐在床边忙道:“你师兄前来报丧,快些收拾起来。”语罢又匆匆回去,自取了素色衣裳穿好,一行人又赶到薛家。

    当下天色昏昏,薛府从外至内却被照得亮如白昼。里面哭灵声地动山摇一般,让人听了便心中压抑。苏父忙带着苏鸿至停灵之地,扶棺痛哭一回。

    薛家故交亲友也知苏父曾蒙薛怀救命之恩,又收了薛蟠为弟子,两家现今通家交好,见他来此亦不为罕事。

    薛蟠见师父哭过一回,连忙将其扶起请入外头坐着,又迎来送往招待客人。薛愉和薛蟠忙得团团转,苏父便也帮忙在外支应。苏鸿年虽十岁,却也跟在苏父身边帮忙照应来客。

    薛蟠年岁尚小,一应丧仪皆有其叔薛愉、苏父帮着照应,里头则是薛太太、薛蟠的婶母以及苏母帮忙迎来送往。因薛家势大,加之薛怀生前急公好义、扶危济困,一连七七四十九日,整条街上人来人往,前来吊唁官客堂客不绝。

    不仅如此,薛蟠将薛怀死讯上报,到七月底今上便传下一道旨意,念及薛家世代功勋,薛怀又是任上被劫匪所伤致死,赏抚恤银千两,谕薛蟠仍在户部挂职,领内府帑银行商。

    圣旨传下之时,苏父正巧在薛家,总算将一直提着的心放下。好赖皇家还要些脸面,把薛家牵扯进去也知道给些补偿。

    苏父道:“你袭了官,日后更要好生侍奉今上,恭敬勤恳,方不负今上仁德。我守孝已满,前些日子已得到消息,朝廷命我回京候缺,已择定下月初十就要起身。”

    薛蟠闻言忙道:“弟子还要在金陵守孝,师父和师兄都要去都中不成?”

    苏鸿笑道:“父亲母亲是要一起入京的,总不能耽搁朝廷大事。只是我预备明年参加县试、府试,若是顺利,就留到后年参加院试再回都中。”

    这也是他们商议过的结果。薛家叔叔也要给皇家办事,一年中在金陵的时间甚少。他们也担忧薛蟠无人管束又故态复萌。二则,金陵与都中来往也要两月,调养休息又要不少时日,苏鸿生得再健壮也吃不消这样的奔波。

    薛蟠本是担忧苏父苏鸿都到都中,剩他一人与母亲妹妹作伴未免孤寂。但听到苏鸿当真要留下,又觉拘束,别别扭扭道:“以师兄才学,入学自是一切顺利。”

    他对老父丧生亦觉怅惘,只是他素来心胸豁达,又忙着丧仪,又忙着安慰母亲和妹妹。现在再回想起来,虽觉遗憾痛惜,却也不至于如刚发生时天塌一般。

    苏鸿留心观察,见他果然好些便放下心。苏父捋着胡子看他师兄弟二人说话,半晌才道:“我吩咐你师兄隔几日到你府上给你母亲请安,你还要依着给你定下的规矩做功课。念在你现今袭官杂事多,一律减半。只是若有半点不好,仔细我揭你的皮。”

    薛蟠也领教过严师的苦,何况父亲没了,亲近的长辈只剩叔父和师父,自然不敢顶撞。何况苏父对他的要求并不高,不过是每日写几张大字、读一页书,算不得难事。

    到八月,苏父苏母等人便辞别金陵一众故交亲友,留下风信在金陵照看苏鸿。刚回京城,恰好翰林院侍读一职缺出,因苏鸿外祖借机使力,苏父顺利补上此缺,此乃后话。

    苏鸿家老宅与族叔家相邻,又有壮仆家丁,苏鸿倒也不惧,命人重新封了老宅大部分房舍。

    薛太太及薛蟠有心请苏鸿去薛家暂住,又怕打扰他备考,便也搁置不提。苏鸿便每隔五日便去薛家,一来给薛太太请安,二则检查薛蟠的功课,三来学累了也可疏散心情。

    薛苏二人虽有婚约,但两家只是口头定婚交换定礼,宝钗并不知情,只当苏鸿是至交家的哥哥。苏鸿虽知情,却也不可能对八岁的小姑娘生出什么心思,只当她妹妹一样。

    论理虽不该再叫未婚夫妻见面,但薛太太揣度他们二人尚小,并无嫌疑。何况每每相见她和薛蟠都在场,便也并未提及避嫌一事。她与苏鸿相处日多,越发喜欢起来,便也将和尚所言渐渐放下。

    谁知又过了一年,此时苏鸿已在年初连过县、府两试,均为案首,已是板上钉钉的秀才。薛太太见苏鸿如此越发喜欢,每每在他请安时都搂着,竟比薛蟠这个亲儿子还胜。

新书推荐: 伏黛·假戏指南 春昭日聿 捉************来 穿书后我不按套路出牌 睡个觉? 那一夜 台风(长篇) 荆棘迷途 我们要的爱 重生皇女之傲娇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