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苏瑶的目光下意识瞟向门口——那个每天下午林宇会准时推门而入进行查房的位置。她深吸一口气,职业素养瞬间接管了所有情绪:“没事,张姐,既然答应过他们,就请他们稍等十分钟,我整理一下。”
电话挂断。苏瑶掀开薄被,动作麻利地将周围病床抚平得没有一丝褶皱,又将搭在椅背上的浅米色针织开衫仔细披好。她拿起随身的小镜子,对着镜子,唇角扬起一个恰到好处的弧度,眼神温柔而坚定——这是她对着镜头练习过千百遍的“苏瑶式微笑”。一次,两次,三次……直到那笑容如同烙印般自然。
十五分钟后,门外准时响起了脚步声,伴随着设备轮子滚动和压低的交谈声。
“张助理,设备放这边可以吗?”
“灯光组注意,病房空间有限,主光打在苏老师左前方45度,柔光箱上!”
“录音师,电平再确认一下!”
张颖的声音穿透嘈杂:“苏老师,我们进来了。”门被推开,扛着摄像机、举着反光板、拿着话筒的团队鱼贯而入,瞬间将原本安静的病房塞得满满当当。强烈的聚光灯“啪”地亮起,直直打在苏瑶脸上,让她下意识地眯了眯眼。就在这刺目的光线中,她的视线却像被无形的线牵引着,又一次不受控制地飘向病房门口——那里,空无一人。林宇迟到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悄然爬上心头。
“苏小姐,我们准备好了。”首席记者陈浩铭的声音将她的神思拽回。他将带着台标的话筒递到苏瑶面前,摄像机顶端的红灯亮起,像一只冰冷的眼睛,锁定着她。
张颖站在摄像机后方不易察觉的角落,悄悄对她比了个握拳的“加油”手势。
陈浩铭的问题如同手术刀般精准而锋利,没有丝毫寒暄:“苏小姐,我们了解到,这次威亚事故后,您不仅接受了骨科手术,还启动了一项涉及基因层面的特殊治疗方案,并且由骨科、基因学科、营养科三科专家进行了罕见的高级别联合会诊。这在公众人物的治疗案例中非常少见。”他微微前倾身体,镜片后的眼神带着职业性的探究,“请问,这是基于您伤情的特殊性——比如,发现了某种需要即刻干预的潜在遗传风险?还是……”他刻意停顿半秒,语气里注入一丝微妙的暗示,“存在某些‘特殊关照’的因素?能否请您详细谈谈?”
“特殊关照”四个字像细针,轻轻刺了一下。苏瑶握着话筒的手指几不可察地收紧了一下,指节微微泛白。但那张经过镜头千锤百炼的面容上,温柔得体的微笑纹丝未动,甚至眼神更加澄澈专注:“首先,我非常感谢医院整个医疗团队给予我的专业和精心的治疗。这次意外导致的不仅仅是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在后续深入的全身检查中,确实发现了一些需要高度关注的基因层面表达异常,这超出了常规骨科治疗的范畴。因此,制定一个跨学科的、更精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是基于医学专业判断的必要选择。”她语速平稳,声音清晰而真诚,“至于您提到的‘特殊照顾’……”她唇角弧度加深,带着一丝坦荡的自嘲,“我相信在医院,每一位走进这里的患者,无论身份背景,他们所得到的,都首先是医生基于专业和救死扶伤天职所给予的、平等的、最高标准的医疗对待。这是我的切身感受。”
她正准备就基因层面的异常进行一点更技术性的补充(当然是经过团队审核的、不涉及核心隐私的表述),突然,门外走廊传来一阵由远及近、异常熟悉的脚步声,以及那个刻入骨髓的清冷嗓音,正低声而快速地和旁边人交代着什么:
“……13床的术后引流液性状记录要精确到毫升和颜色描述,不能写‘淡红’,要写‘淡血性’……25床的病理报告催一下检验科,下午四点前必须送到我办公室……”
是林宇!
苏瑶的心跳猛地漏跳一拍,紧接着又像擂鼓般急促起来。
就在这时,陈浩铭身边另一位年轻的女记者突然抢过话头,语速更快,问题更加尖锐,话筒几乎要怼到苏瑶面前:“苏小姐!有知情网友爆料,您的主治医生林宇博士,不仅是顶尖的营养专家,更是院长亲自挑选重金聘请的基因学权威!由他主导并亲自加密您部分核心检测数据!请问院长和林宇博士与您是否存在私人交情?这种特殊安排是否已经影响了治疗方案的中立性和客观性?!”
问题像一颗炸弹在安静的病房炸开!摄像机镜头瞬间推近,给了苏瑶一个毫无保留的面部特写,捕捉她最细微的表情变化。
苏瑶感到一股寒意从脊椎窜起。她绝不能因为自己给林宇、给医院带来任何非议!多年在娱乐圈风口浪尖沉浮的经验瞬间激活,强大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反应能力压下了所有惊慌。她脸上的职业微笑甚至没有丝毫晃动,眼神反而更加沉静,直视着提问的记者,声音带着一种温和却不容置疑的力量:
“这位记者朋友,”她语气平和,却隐隐带着气场,“首先,我无法确认您所说的‘知情网友爆料’其信息来源和真实性。作为患者,我尊重医院的专业流程。医院的会诊制度和联合诊疗方案,有着极其严格和透明的规范。每一项决策,都是基于我的具体病情,由相关科室的专家们共同讨论、反复论证后做出的最优选择。院长作为医院管理者,根据患者病情复杂程度和所需专业领域,亲自协调指派最合适的专家团队组成诊疗小组,这正是对患者生命高度负责的体现。我相信,不仅是我,任何一位需要多学科协作的重症患者在这里,都会得到同样的重视和安排。这与私人交情无关,只与医疗的专业、规范和患者的生命有关。”
她的话语清晰有力,逻辑严密,既维护了医院,又撇清了私情,更隐晦地点明了自己病情的“特殊性”是源于医学需要,而非身份特权。
然而,她铿锵有力的尾音尚未完全落下——
“笃、笃、笃。”
三声规律、沉稳、带着不容抗拒意味的敲门声响起,打断了病房内几乎凝固的空气。
下一秒,病房门被推开。
林宇带着两名住院医师,像一座骤然降临的冰山,稳步走了进来。他穿着纤尘不染的白大褂,身姿挺拔如松,周身散发着生人勿近的凛冽气息。在他踏入病房的瞬间,目光扫过刺眼的聚光灯、黑洞洞的镜头、以及指向苏瑶的话筒,那双藏在无框眼镜后的眼眸,温度骤然降至冰点,锐利如刀锋刮过在场的每一个记者。无形的巨大压力瞬间弥漫开来,让原本嘈杂的病房瞬间陷入一片死寂,连摄像机的运作声都仿佛被冻住了。
“抱歉。”林宇的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地穿透了寂静,带着一种浸透骨髓的冷意和不容置疑的权威。他脚步未停,径直走到苏瑶病床前,高大的身躯如同最坚实的壁垒,精准而强势地将所有镜头挡在身后,将苏瑶完全护在他的身影之下。“现在是查房时间。”他微微侧首,目光冷冷地掠过陈浩铭和他手中的话筒,“患者需要绝对安静的环境进行诊疗评估。任何干扰,都可能影响医疗判断。”
他甚至没有给记者们任何反应和争辩的时间。话音落下的同时,“啪”地一声脆响,他手中厚重的病历夹被利落合上。一个干脆利落的眼神示意,身后的住院医师立刻上前,客气却强硬地开始引导记者团队离开:“各位媒体朋友,请配合医生工作,先离开病房。谢谢配合!”
陈浩铭毕竟是经验老道的首席记者,在几乎被“请”出门口的瞬间,他猛地抓住旁边一个助理手中的备用话筒,声音拔高,矛头直指林宇挺拔的背影:“这位医生!请留步!我们只是想代表公众问清楚,医院在对待像苏瑶小姐这样的公众人物住院时,是否确实存在区别于普通患者的特殊医疗流程和资源倾斜?请您正面回答!”
林宇的脚步顿住了。他缓缓转过身,俊朗的面容上覆盖着一层寒霜,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如鹰隼,精准地锁定了陈浩铭。他没有直接回答关于“特殊照顾”的问题,声音依旧平稳,却像淬了冰的钢针,字字清晰,掷地有声:
“在医院,每一位患者的诊疗方案,都严格遵循国家医疗法规和行业诊疗规范。患者的健康、隐私权,以及接受治疗时必需的安静环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底线,高于一切。”他微微停顿,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带着沉甸甸的警告意味,“任何试图以任何形式干扰医疗秩序、侵犯患者权益的行为,都是对医学和生命的亵渎。现在,请你们,立刻、安静地离开这间病房。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