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发力

    青州城华灯初上,雕梁画栋间,马太守与夫人桓秋伉俪情深的佳话早已传遍景朝权贵圈。同为氏族出身的二人育有独子禹宁,桓秋背后桓家与元家对马文才坐稳青州的支持毫不遮掩,这份助力在朝堂上下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众人皆知马文才背后有两大氏族撑腰,行事也多有忌惮。

    夜色深沉,太守府西院书房烛火如豆,马文才独自坐在案前,展开那幅边角磨损的泛黄舆图。他身着一袭玄色长袍,腰间玉佩随着动作轻轻晃动,指尖沿着景朝边境线缓缓摩挲,目光深邃而锐利,似要将地图上的每一处关隘、城池都刻进心里。他心中暗藏着问鼎天下的宏愿,这份野心,桓秋知道也是她最早点破的,外祖母萧氏曾提点过,母亲张氏虽满心忧虑,却最终选择默许,父亲马太守更是在暗中为他出谋划策、疏通关系。以岳父桓泽敏锐的军事嗅觉,恐怕也早已猜到女婿的图谋;唯有外祖父元珍,尚不知晓这盘逐渐铺开的庞大棋局。

    安于现状的舒适让人眷恋,但是野心更让人充满斗志。时予不取,反受其咎。

    “大人,青州今年粮草储备已达二十万石,新兵训练也已完成十轮。” 谋士陈砚轻手轻脚走进书房,将账本置于案头,目光扫过舆图上用朱砂标记的红色箭头,眉头微皱,“只是冀州局势不稳,若此时贸然出兵……”

    马文才抬手打断,食指重重按在冀州位置,烛火映照下,他的面容冷峻而坚定:“南方洪涝,朝廷赈灾银被层层贪没,流民起义此起彼伏。这正是天赐良机!我坐镇青州多年,如今青州治理井井有条,马家军粮草充足、兵强马壮,此时不行动,更待何时?”

    陈砚神色凝重,低头思索片刻后说道:“可朝廷虽势力渐弱,周边氏族的私军却是不小的隐患。尤其是王家在并州的五万铁骑,若是他们趁虚而入……”

    “桓家给了我五千精锐暗卫,元家私下调拨的军械也已秘密运到边境。” 马文才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眼中闪过锋芒,“况且,哪个氏族的私军不是心怀鬼胎?桓泽岳父手握重兵却迟迟不回京述职,这不就是在默许我扩张势力?” 他微微后仰,靠在椅背上,语气中满是志在必得。

    此时的氏族,普遍有自己的私军,并且数量还不少。但是要是多到能与朝廷军匹配,要说不是有心人,那都没人信。这也是马文才觉得岳父桓泽能猜到他有反心的原因。

    与此同时,太守府内宅,桓秋正端坐在书桌前,认真核对粮种推广的账本。案头堆满了竹简和文书,她身着素色襦裙,发髻上仅别着一支简单的玉簪,神情专注。“夫人,冀州流民已接收三万,新垦荒地也都分配妥当。” 侍女春桃轻步上前,递上一杯热茶,犹豫片刻后低声道,“只是大人此番出兵,未经朝廷征召,恐有不妥……”

    春字辈的丫鬟们都是当作内宅谋士精心培养的人才,身为桓秋的心腹丫鬟之一,春桃时常会与桓秋讨论各种决策。

    桓秋指尖顿了顿,继续划过竹简上的数字,语气平静沉稳:“文才哥哥自有考量。你去库房准备些伤药和棉衣,明日一早派人送往冀州前线,莫要耽误。”

    马文才出征期间,夫妻二人靠书信维系思念。深夜的冀州营帐内,油灯昏黄,马文才借着微弱的月光展开信笺,桓秋娟秀的字迹映入眼帘:“禹宁今日已能背诵《千字文》,青州粮种试种成功,亩产较往年增三成。夫君在外保重,勿念家中。” 他嘴角不自觉上扬,拿起毛笔,蘸墨写下:“冀州城破在即,见流民孩童便想起宁儿。待战事毕,定陪你去云台山看日出。”

    当冀州叛乱的消息传来,马文才当机立断,未等朝廷诏令,即刻点兵出征。时不我待,既然起了反心,实力也够了,如今师出有名,还等来等去,那是在等阎王。

    校场上,旌旗猎猎,马家军列阵整齐,甲胄在阳光下泛着冷光。马文才身披玄铁铠甲,骑在高头大马上,目光坚定地扫视全军:“此次出征,为的是安定百姓,也是为了让天下归心!”

    战场上,马家军势如破竹,以雷霆之势击溃叛军。每收复一座城池,马文才便迅速安排官吏安抚百姓,打开粮仓放粮赈济。他亲自巡视街巷,查看百姓生活状况,同时将身强力壮的青壮年编入军队。

    自马文才未经征召便举起了平叛的大旗之后,短短数月,他的势力从青州扩展至冀州,又沿着黄河流域一路北上,席卷整个景朝北部。

    随着势力范围飞速扩大,马文才身边汇聚的人才越来越多。从前治理一州,十多个谋士足以应对,如今版图不断扩张,事务繁杂,谋士数量也成倍增长。桓家与元家表面上与桓秋划清界限,撇清关系,暗中却源源不断地输送谋士、粮草,为马文才的大业添砖加瓦。

    那日,外祖母萧家的暗卫首领悄悄送来密信:“老夫人已说服三位御史大夫,朝堂弹劾青州拥兵自重的奏折,皆被压下。”

    马文才看完后,将信投入火盆,望着跳动的火苗轻笑:“待大业成,桓家必是新朝首功。皇后之位……非秋儿莫属。” 想到每一个打下的州府,皆稳定发展,不由得心中满意,同时也想到,桓家给的,实在是太多了。多到马文才觉得,自己以后甚至很难回报。

    如今朝廷的反抗在外祖母当年的人脉支持下,还能拖一拖。并且拖到越晚越好。这么一算,桓家和元家的势力还是非常关键的。

    桓秋不知道马文才的想法,也猜不到知道后会是什么反应。也许是天生的心怀善念,在吕后及历代山长夫人们的引导下,桓秋追求的是百姓安居乐业,而马文才追求的则是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如今的社会情况下,先有高位,再自上而下变革,是桓秋认为最为顺畅的。因此,这夫妻二人至今仍然是默契同行的。

    此时众人的眼中,马文才治理半个景朝,已经可以称之为北景王,而北景王的王妃则是桓秋,一直安抚民心,从青州府至今,桓秋在后方扩建工坊、推广新农具,亲自走访流民安置点,可谓是劳苦功高。而这两位的感情极为深厚,哪怕在马文才刚打下冀州的时候,有人向马文才献上十位美人,他看也未看便下令:“送她们去纺织工坊,莫要带回府里。”

    副将不解:“大人何必……”

    “秋儿在青州日夜操劳,我若负她,如何服众?”

    随着势力版图不断扩大,马文才帐下的谋士们也开始提议:“大人如今掌控半壁江山,可称北景王,以正视听。”

    马文才望向舆图上标注的广袤领土,想起临行前桓秋为他整理披风的模样,还有暗地里与各方势力往来的书信,他沉声道:“传我令,建北国,安抚百姓、整顿军备。至于名号……待与王妃商议。”名正则言顺,马文才已经开始迫不及待了。

新书推荐: 配角栏D组的路人甲同学 蝴*刀 此生有你足矣 揉碎春潮[上位者沉沦] [HP]我本该是个海盗的 把故事讲给风听 和反派身份对换后 与你 灼梧 【海贼】在伟大航路的攻略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