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便是放榜日。这天一大早,天边刚泛起鱼肚白,穆明俪就迫不及待地带着如画出门了。她身着一袭轻便的衣衫,头发简单地束起,眼神中满是期待与紧张。当她们赶到放榜处时,榜单才刚刚贴出来,可周围已经围了好多人,人头攒动,大家都在焦急地寻找着自己或亲友的名字。穆明俪身材娇小,运用了和林墨学的凌波步法,在人群中左挤右钻,好不容易才挤进人群。她的目光急切地扫过榜单,突然,她的眼睛亮了起来,榜单上第一个名字就是穆清。
“大哥中了会元!”穆明俪在心中呐喊着,她激动得满脸通红,眼眶中闪烁着喜悦的泪花。她开心地转身,不顾一切地冲回马车,一上车,就一个劲儿地催促车夫:“快点,快点!”她恨不得立刻飞回家中,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和大哥。对了,还有苏伯母和林墨,她要让所有人都知道,大哥成了会元,这可是三年才出一个的会元啊。
穆明俪坐在马车上,想着大哥多年来的努力,想着他在书房中埋头苦读的身影,想着他为了这场考试所付出的一切,她笑着笑着,眼泪就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也许是太开心了,心中的喜悦如决堤的洪水,难以抑制;也许是想到前世那个错过这一切的少年,心中五味杂陈。穆明俪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为什么,她此刻只想快点回家,快点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家人。
回到家的穆明俪迅速整理好情绪,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径直前往李氏的院子。此时,穆清正坐在院中,看似轻松地品着茶,实则内心紧张地等待着穆明俪带回放榜的消息。他的目光不时望向院门的方向,手中的茶杯微微晃动,显示出他内心的不安。
“怎么样,你哥哥是第几名?”李氏一见到穆明俪,便迫不及待地问道。
“母亲这样确定大哥榜上有名?”穆明俪调皮地眨了眨眼睛,故意卖起了关子,想给母亲和大哥一个小小的惊喜。
“这是自然,快说,我紧张得昨夜都没睡好。”李氏焦急地催促着。
“大哥他啊......是榜首,会元。”穆明俪大声宣布道,同时看向穆清。她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穆清故作深沉地点了点头,“嗯,既如此,孩儿先告退,还要准备明日的殿试。”然而,他嘴角那抑制不住的笑意却彻底出卖了他内心的喜悦。脚步也变得轻快起来。
“母亲,你看大哥高兴得早膳也不吃了。”穆明俪笑着调侃道,她看着大哥的样子,心中充满了喜悦和自豪。
“又调皮。”李氏也想笑,又怕穆清会脸红,连忙打圆场,“清儿吃了饭再回房准备吧,也不差这一会儿。”
接着,李氏对柳嬷嬷说:“你亲自去老夫人那一趟,告诉她清儿中了会元。”她的语气中带着一丝畅快。
柳嬷嬷领命出去,母子三人则开始用膳。还没吃完,看榜报喜的人就来讨赏了。他们站在院门口,脸上带着喜庆的笑容,大声说着恭喜的话。
李氏刚安排赵管家去给报喜的人赏钱,柳嬷嬷就回来了。她隐晦地冲李氏摇摇头,然后默默地立在一旁。李氏见状,也未问她老夫人作何回应,只是继续用膳。
穆清用过膳就回去了,穆明俪则留下来同李氏一起安排小厮去族中报喜,还有各家亲戚,当然还有林墨家。穆明俪心想,上官大人家也要去告知一声。至于太子府,是否要派人去告之呢?她思索着,太子应该会找人看榜吧。算了,不管太子知不道,他们这边还是派人去一趟吧。
穆明俪与李氏商议一番,决定让赵管家去太子府报喜。穆清是太子伴读,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太子的人。既然如此,就干脆表明立场,大方地往来。想必太子也会更加重用穆清。
李氏安排了一通,才想起问柳嬷嬷,老夫人如何回复的。
柳嬷嬷垂手答道:“回复人,奴家说完咱们公子中了会元,老夫人就回了一句知道了,就让我回来了,真真没见过这样当人家祖母的。”对于老夫人的冷漠态度感到十分不满。
李氏闻言,脸色微微一沉。她自然知道老夫人不会为穆清感到高兴,但嫡孙中了会元,不说打赏,场面话也该说两句。这老夫人真是糊涂了,做事越发的不顾体面。她轻轻地摇了摇头。
几人正说着话,婢女进来通报,二夫人孙氏带着大姑娘穆明曦和二姑娘穆明旗来了。
李氏和穆明俪相视一眼,同时想到,嗯,二房还是有人有些远见的。她们的眼神中闪过一丝了然,对于二房的到来并不感到意外。
孙氏落座后,就开始滔滔不绝地夸赞穆清,“咱们清儿真是文曲星下凡,从小就看出是要做状元的,真真的一岁能说话,三岁识千字,五岁会吟诗。”她的声音尖锐而夸张,脸上堆满了虚假的笑容,每一句话都像是在刻意讨好。
穆明俪陪坐在一旁,闻言忍不住偷偷抿嘴笑。她心想,这二伯母真能夸人,连一岁会说话也能夸,真真是厉害,对二伯母的虚伪感到十分可笑。
穆明曦和穆明旗应该是来前被嘱咐过了,两姐妹从穆明俪头上的珠钗夸到衣服配饰,甚至连鞋子都赞不绝口。
若是以往,穆明俪少不得要夸赞回去,甚至要把珠钗等首饰送给她们。可是如今的穆明俪不想如此,所以只是微笑着听着,并不搭话。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冷淡,不再像以前那样轻易被二房的花言巧语所迷惑。
接着,孙氏话风一转,又开始说什么兄弟一心其利断金,什么一笔写不出两个穆字。她的声音逐渐变得急切,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谄媚,就差直接说让穆清日后提携二房的穆池了。
好不容易打发走了滔滔不绝讲兄弟情的孙氏母女。这时,赵管家也回来了,还带回了太子府那边给的礼物。太子还说等殿试结束再一起给穆清庆祝。赵管家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将礼物呈了上来。
又接待了一波又一波来道喜的亲戚朋友。已经快到午时了,穆明俪在李氏这吃了午膳,就回院中休息了。应酬真是太累人了,身体和精神都有些疲惫。
殿试在放榜的第二天,也就是中秋,承乾殿内,庄严肃穆。雕梁画栋间,红烛摇曳,映照着殿内高悬的“正大光明”牌匾。一众贡士身着崭新的儒服,整齐排列,怀揣着紧张与期待,等待着决定命运的时刻。
永昌帝高坐于龙椅之上,目光威严地扫视全场,随后缓缓开口宣布殿试开始。太监展开题目,高声宣读。贡士们迅速铺开宣纸,研好墨,手持毛笔,开始奋笔疾书。一时间,殿内只闻笔锋摩挲纸面的沙沙声,众人都全神贯注,力求将自己的才学完美呈现,期盼能在这场终极考试中脱颖而出,踏上荣耀之路 。
很快就由永昌帝钦点前三甲,然后前三名骑马游街,晚上就是宫中的闻喜宴,也是中秋宴。这一天,整个京城都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氛围中,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穆明俪和李氏在家中等候,等了大约两个时辰,终于有人来报喜,穆清高中甲科第三名的探花,授任翰林院编修正七品。陛下从太子那得知,穆清要再过两年才承侯,于是下旨让穆清提前承侯。报喜的人满脸通红,兴奋地大声宣布着这个好消息,仿佛自己也分享到了这份荣耀。
高兴得合不拢嘴的李氏亲自给了报喜之人五十两的赏银,又让赵管家去门口放炮。然后,她就和穆明俪赶去醉仙楼,那里有早就定好的包厢,能看到状元榜眼和探花游街。
同时,李氏派人请来了苏氏,三人一起守在窗外,等了一会儿,终于看到三个身着红袍的人骑马而来。楼下顿时传来了欢呼声,人群涌动,大家都在为新科进士们欢呼喝彩。
为首的是一位四十左右的中年人,穆明俪前世并没关注这些,但也知道那届状元是江南有名的才子。因为家中有家规,而立之后才可考科举入士,说是要先为人,再为官。加上科考期间父母离世,又耽误了几年,中状元时刚过了不惑之年,所以这位中年人应该就是前世的状元。
至于榜眼是不是前世的,穆明俪真的不知道了,毕竟有几人能记得第二名呢。如今探花是自己哥哥,肯定不是前世的那个了。
穆明俪一边胡思乱想,一边朝穆清挥手。她的手臂挥舞着,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仿佛要把自己所有的喜悦都传递给哥哥。
只见一身红袍的穆清,身形挺拔,举手投足之间难掩贵气。又正当少年,在三人中受到的关注比状元还多。街边的少女纷纷将手中的花朵砸向他,让他应接不暇。
穆清一边躲那些花朵,一边看向醉仙楼,他知道李氏她们一定会来看自己游街。终于在二楼包房的一间窗口看到母亲、俪儿和苏氏。一向老成的穆清也忍不住笑着挥手示意。他的笑容如同阳光般灿烂,照亮了整个街道。
少年岁月正好,意气风发,让人看了就觉得美好而纯净。更是引来了无数的花朵。
一直到看不到穆清的身影,李氏等人才离开醉仙楼。回府的路上,她们还在说穆清红着脸笨拙地躲闪花朵的样子。
今日是中秋,长平侯府也是有中秋宴的。往年只有府中两房人一起过。今年因为穆清高中,又成了长平侯,所以族中很多亲戚来道喜。整个侯府张灯结彩,充满了喜庆的氛围。
众人要等在宫中参加闻喜宴的穆清,直到亥时,穆清回来后才开始今日的中秋宴。除了老夫人脸色不豫,其他人没有任何不满,甚至说让穆清先去休息会儿再来。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对穆清的成就表示祝贺。
穆清自然不能如此失礼,只是回房换了身衣服就回来了。与族中众人一同赏月时,也有人询问在宫中的宴会如何。
穆清就把宫中的见闻讲给大家听,其实族中不少人为官,也有很多的诰命夫人,宫中的宴会大大小小的也都有参加过,都大同小异。如今询问穆清也只是找个话题与新长平侯兼探花郎攀谈。
二房在一旁也奉承着,如今圣旨已下,二房的侯爷梦已再无可能,除非他们能神不知鬼不觉地杀了穆清。但如今穆清已有了防备,他们也就无从下手。二房的人脸上堆满了虚假的笑容,心中却充满了不甘。
只有老夫人阴阳怪气地说:“小清儿如今架子大了,真以为自己当上侯爷就了不起了,竟让这么多人等他那么久。”她的声音尖锐而刺耳,打破了原本和谐的氛围。
还不等李氏说什么,穆玮就道:“母亲慎言,鉴心是参加陛下主持的闻喜宴才回来晚的。更何况如今鉴心是侯爷,我们等等是应该的。”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满,对老夫人的话感到十分不悦。
老夫人还要说什么,就被二夫人孙氏拦下,说:“母亲,您累了就回去休息吧。”孙氏的眼神中充满了无奈,她知道老夫人再这样说下去,只会让场面更加尴尬。
于是,老夫人在众人或戏谑或探究的目光中被送回了院。她的身影显得有些落寞,脚步也有些沉重。
穆明俪见二房如此识时务,也就没说什么。要不老夫人今日若是还敢说出什么让母亲和大哥为难的话,她一定会让二房好看。心中暗自想着,希望二房能不再出什么幺蛾子,否则也别怪她不顾及亲情了。
长平侯府的中秋夜直到深夜才结束,族中亲戚才依依不舍地走了。李氏看穆清很是疲惫,也就没多留他。她轻轻地拍了拍穆清的肩膀,让他回去休息。整个侯府逐渐安静下来,只留下月光洒在庭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