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详细的大纲,自觉连简纲也称不上,如果硬要说的话应该算是一条简略的文章脉络,上面零星分布几个大事,大致如下(注1:事件发生时间不定;注2:有*标识的事件存疑,代表可能用其他更合理/更好的方式达到事件设定的目的):
一、迎天子
1、在荀彧见谈道笙前吕布收到曹操的信,吕布被曹操说动,欲归徐州,谈道笙由荀彧的话思考并怀疑吕布与曹操勾结,为提防自己被曹吕两方夹击,抢先一步回徐州;
2、丹杨兵欲趁刘备、谈道笙两人皆不在时反叛,不料谈道笙提前回来,于是选择继续蛰伏;
3、谈道笙、吕布回徐州,曹操得以奉迎天子,同时袁曹嫌隙愈大。
(迎天子一事完)
二、伐袁术
1、袁术自立为帝,曹操以汉天子名义传召天下诸侯共伐袁术,拜谈道笙为扬州刺史(*)(虚职,逼使她不得留守徐州,必须出伐袁术),拜陈登为广陵太守(以此挑拨徐州关系,暗示拉拢下邳陈氏之心);
2、谈道笙留鲁肃在广陵(一为后防、一为暗中看管吕圆,防备吕布夺徐州、一为防备陈登被曹操拉拢),以徐庶接管鲁肃在军中之职,刘备、谈道笙出伐袁术,张飞领丹杨兵留守下邳;
伐袁术涉及事件及人物:带回诸葛玄、关羽武戏、徐庶文戏、孙策个人戏份、周瑜等东吴各人戏份、谈道笙与孙策对手戏、谈道笙与袁术对手戏、点明袁绍于帝位的心态转变;
3、曹操暗示吕布取徐州,暗示泰山寇与丹杨兵取徐州,暗示魏续等并州将反叛,搅动徐州发生内乱之时以为徐州平乱的名义三伐徐州;
4、刘备从扬州回返救援徐州,谈道笙以奇兵佯攻豫州迫使曹操离徐,吕布死、陈宫死(曹操与陈宫对手戏)、高顺死、并州众叛将死、并州军势落(后由吕圆接管),曹刘大战,谈曹大战,孙策趁机大肆吞并扬州,张辽南下打孙策(张辽重归主线);
(伐袁术一事完)
三、伐曹操
1、衣带诏事件;
2、袁绍发檄文诏令天下诸侯共伐曹操;
3、袁刘联盟,曹孙联盟,刘表等人观望;
4、中原大战:
(1)孙策佯攻徐州,实打刘表,一报父仇,二吞荆州;
(2)刘备救刘表,谈道笙战孙策,曹操战宛城,张绣贾诩登场;
(3)刘表让荆州,刘备势增;
(4)理理为黄琬报仇而杀贾诩,贾诩死,理理死,吕圆及并州军亦与西凉军不合,最终张绣归曹操,曹操势增;
(5)曹操挑动傅士仁,傅士仁反叛,陈婶死,吕圆血战几死;
(6)袁绍发兵,大战开始:刘备攻曹操于南,谈道笙攻曹操于中,袁绍攻曹操于北,曹操袁绍官渡大战,荆徐以孙策鲁肃为主(*);
(7)曹操围臧洪于东郡,袁绍派审配救援,曹操杀臧洪、审配,许攸、张郃反叛归曹操,袁绍亲上战场,负伤病发;
(8)曹操以大汉天子名义承诺封赏北方鲜卑、乌桓等,鲜卑、乌桓反叛袁绍而归曹操,曹操势增;
(9)袁谭指责袁绍当年欲弄权朝野,纵令谈道笙杀尽宫中宦官,火烧皇宫,又引董卓入京,使得天下大乱,帝王受辱,袁氏满门被害,以“为先父袁基(袁谭被过继给袁基)报仇”、“为袁氏清理门户”(袁谭既为袁基嗣子,言称继袁基之职,当为汝南袁氏族长)、“为天下讨逆”的名义反叛,与曹操联盟,袁绍病重;
(10)冀州动摇,袁绍垂危,曹操势增;
(11)谈道笙得荀彧;
(12)谈道笙北上见袁绍,袁绍死,袁尚继位,拜谈道笙为将;
(13)鲜卑、乌桓再反曹操,归袁尚;
(14)袁尚与袁谭战,谈道笙与曹操恶战,刘备与曹操势力战;
(15)谈道笙杀死曹操。
(伐曹操完)
四、后日谈
1、刘备登基;
2、谈道笙拜大将军,继任邺侯;
3、诸葛亮定西凉,收姜维为徒;
4、荀彧隐退,荀采入朝;
以上为主线剧情,至于感情线,我主要写了以下几人:
1、戏志才
我给他的设定是“白月光”,他的感情最纯粹,不为利益,不为性别,只为谈道笙这个人,只为她热烈的生命力和灵魂,他也为此而死,所以谈道笙不可能不动容,也永远忘不了这个人,至于有没有动心,有的话是从何时开始,我选择留白,大家见仁见智。
2、郭嘉
在已经写出的剧情里,郭嘉对谈道笙是好奇、感兴趣、想要了解,至于“一见钟情”是真是假,也是见仁见智。
在我还没展示的设定,以及真实历史中,郭嘉先投奔袁绍,后又离开,归于曹操麾下,我的设定中他是慕谈道笙之名,神往已久,因此前往冀州,而等他到了的时候,谈道笙已经离开,第一次见面,一个已经是曹操的谋士,一个则坚定地站在曹操的对立面。以上这些,谈道笙也许永远不会知道,也许会在机缘巧合下知道,我不确定,而对于郭嘉,他一定会生出错过、遗憾、宿命等微妙的情绪。
“如果我早一点,如果没有错过,他的人生,他们的故事会怎样?”这个问题将永远伴随他。
当然,对他我还有一点点莞莞类卿的设定,但只是我的设定,谈道笙绝不会这样看他——那是对郭嘉、戏志才,乃至她自己情感的亵渎。
3、孙策
一切都从很俗套的“英雄救美”开始,他会想要尽全力说服谈道笙归于他麾下,他希望自己能成功,假如失败,他也会尽全力去杀死这个强大的敌人。
而在“拉拢谈道笙”里,几分是为利益,几分是为感情,我也选择留白,大家见仁见智。
4、袁尚
给袁尚的笔墨很少,因为他的剧情要在后面才能展开,对他,我是给了“青梅竹马”的设定——在谈道笙认识袁绍,被袁绍赏识的同时,她就认识了袁尚,他们相遇在很久很久以前,年少懵懂之时。
但谈道笙不是袁氏的贵公子,她是被迫在血与火中飞速成长起来的,而袁尚一直在父亲的羽翼保护下,他可以一心一意地生出、发觉、浇灌他的情愫。
戏志才是绝对意义上的纯粹,无论内在还是外在;孙策是利益为先,感情在后;袁尚与两人都不同,他的感情也是纯粹的,但这纯粹中不可避免地附加着利益。如果他能和谈道笙结亲,毫无疑问,对他来说是绝对有利的,所以他内在纯粹,外在则显得不纯粹。
他也许会死在战场上,永远留在谈道笙的记忆里,也许不会死。
5、张辽
张辽出场很早,中间却又离场,因而笔墨不多,他的剧情原本也是在后面,伐袁术之后再慢慢展开的,所以他的设定应该算是非典型性“天降式竹马”,正因如此,谈道笙会对他有愧疚感、亏欠感,他也许会用这些别人都没有的走出一条独特的感情线。
6、鲁肃
谈道笙救了徐州,所以他会永远在她麾下效犬马之劳。鲁肃最先产生的是敬佩、感激、愿为麾下臣的感情,他走的是日久生情、陪伴是最长久的告白的设定,这种感情像水,不明显,不浓烈,不是惊天动地的发展,如涓涓细流,默默滋润。
正因为他一直在谈道笙身边,他会是最了解谈道笙的人,他会为她操心一切琐碎细节,为她打理好军中、后方,让她能够心无旁骛地去取得胜利,他也会为她的未来忧虑,为可能发生在她身上的隐藏的危机铺设解决道路。
至于男主……在开文前,写作过程中,我确实没想好,现在坐下来将感情线挨个梳理,尝试将几条线合理地融入剧情发展,我想,如果写到后期的话,应该会是鲁肃。
以上为感情线,关于其他,我着重于以下几点:
1、谈道笙和袁绍的君臣情、“父女情”,尽管不在一起,但直到袁绍死,两个人都没有为敌,所以我认为他们是HE;
2、谈道笙和曹操两人之间的仇恨,两人的交锋及对戏志才、荀彧、袁绍的“争夺”;
3、曹操和袁绍的爱恨情仇;
4、曹操和荀彧的爱恨情仇;
5、谈道笙和荀彧的师徒情;
以及没有展开的,我会去写的:
1、谈道笙和刘备的君臣情,“她究竟更喜欢我,还是更喜欢袁绍”的问题也会永远伴随刘备(给一直被季汉众人坚定选择的备备的困惑);
2、季汉众人之间的亲情;
以及这本书我最想写好的几个点:
1、谈道笙;
2、袁绍并不是草包;
3、鲁肃并不是只会捧哏的小配角;
4、刘备并不是只会捡漏的伪君子;
5、荀彧的选择;
6、复杂的曹操;
……
以上就是我现有的,全部的写作思路。
我想写完这个故事,在塑造谈道笙的过程中,我会感到快乐,这个小女孩像我的朋友,我喜欢她,也很对不起她,因为对于我整个的写作过程来说,痛苦远大于快乐。
从这本书的数据就可以看出我写得不好,历史衍生被我写成这样也是没谁了……不过这不算什么,主要是我自己的感受也不好,我感到很疲惫,很疲惫,仿佛永远望不到尽头一样,所以最终还是选择解V吧,放过我自己,也放过各位读者。
如果有机会的话,可能会把我一直很想写的,像胡萝卜一样在前面吊着我的剧情写出来。感谢喜欢过这本书的朋友,对不起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