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能阶段,生命受本能的束缚,其关注力只能在一条连线中游走,无法脱离,那生命的关注力要怎么才能摆脱本能这根直线的束缚呢?
生命关注力游走的结果就是生命的认知,生命能认知的事物就是“有”,但在客观的世界里,除了存在着生命认知内的“有”,还存在着生命认知外的“无”,因此,如果生命的关注力除了能投射到认知内的“有”之外,还能投射到认知外的“无”,那岂不是就摆脱了生命已有认知的束缚,然后同时也就摆脱了本能的束缚。
世界不只存在着已知,还存在着未知,生命的认知并非世界的全部,生命的渴望也并非世界的意志。在生命真切意识到世界并非围绕自身而运转,而是完全客观的存在时,生命就破除了“自我”对思维的限制,生命的认知也不再完全受主观束缚,从而可以变得客观起来。
随着生命思维对客观的认知,此时生命的立场不只有生命主观的渴望,还包容了客观的世界,就已经不是“自我”这个词可以概括得了,因此,改用“自我”的高级词汇“意识”,来重新形容这个阶段的生命立场。
当生命的关注力可以投射到本能这根直线外的未知记录点上时,就可以不受本能这条线的束缚了,这也代表生命的思维彻底跳脱了“自我”锚点的限制,从而就抵达在本能之上的意识阶段。
根据数学定理,过直线和直线外一点确定一个平面,因此,生命意识阶段的思维也就可以概括为面性思维。在意识阶段的生命,尽管生命的思维依旧从“我”这个锚点展开,却可以不受锚点拘束,而在意识这个平面里自由游走。
生命的“自我”代表的就是生命的立场,生命的“意识”也代表生命的立场,这两者对生命来说具体有什么区别呢?
水滴柔弱,石头坚固。柔弱的水滴落在坚固的石头上,水花飞溅,四分五裂,然而石头岿然不动,毫发无伤,这就是石头的强胜于弱;水滴经年累月、持续不停地落在石头上,坚固的石头就会被柔弱的滴水逐渐穿透,这就是水滴的以弱胜强。
强胜于弱本就是世间的天理,可柔弱的滴水却能击穿坚固的顽石,那水滴是怎么做到以弱胜强的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得看清楚滴水穿石时,石头具体经历了什么。
首先,在经年累月间,石头面对的绝对不只是一滴水,而是日夜不停的超级大量的滴水。在滴水从高处落下时,水滴本身+地球重力会对石头的具体组成颗粒(分子)产生冲击,次数多了后,就能让石头的一些组织颗粒产生松动,然后脱落,最终导致整个石头都被磨穿,这里面发生的是物理现象。
此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CO2)会溶于水(H2O)中,形成碳酸(H2CO3),当水滴与石头产生接触时,水滴中的碳酸就会和石头中的碳酸钙(CaCO3)产生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而碳酸氢钙在常温下不稳定,又会逐渐分解为碳酸钙、水、二氧化碳,其中水会被蒸发,二氧化碳会上升进入空气中,而原本作为石头一部分的碳酸钙就这样与石头本身产生分离并流失,最终导致整个石头都被穿透,这里面发生的是化学现象。
CO2+H2O=H2CO3
CaCO3+H2CO3=Ca(HCO3)2
Ca(HCO3)2=CaCO3+CO2+H2O
回顾整个滴水穿石的整个过程,我们就可以发现这里面大量的水滴才是真正的强者,大量的水滴利用物理化学的双重打击,将无法逃离的石偷打击体无完肤,只能可耻地被洞穿身体,留下让水滴满意的通行通道。
如果只遵循生命对水滴和石头的刻板印象,那水滴石穿就是以弱胜强的结果,但如果我们能了解到足够多的客观现实,我们就可以发现,水滴石穿现象就是一个强胜于弱的结果。
生命的思维以“自我”为锚点时,生命能调动的只有自己思维世界的已知,即生命是以一个“点”在认知世界,但当生命的思维以“意识”为起点位置时,生命不只能调动的只有自己思维世界的已知(点),还能动用世间的真理(线),即生命是以一个“面”在认知世界,这两者的差距就是我们常说的“差之毫厘,实则千里”。
这世间的天理就是强胜于弱、多胜于少,当我们看见世上存在着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现象时,比起相信那是来自勇气与信念的奇迹,我们还可以反思,是不是我们知道的太少了,在将那原本处于我们认知之外的“无”补足后,我们总是能确认,这个世界的真实就是强胜于弱,多胜于少。
由于“线”这个外来的“一”的加入,“点”与“面”之间的差距已经产生了质变。和唯一的“点”不同,“线”的加入,让生命有了量变的空间,因此,处于意识阶段的生命,也就真正拥有了做选择的能力。
真理,其实就代表来自客观现实的支持,也代表着足量的生存空间,这就是生命能够做选择的空间与底气。生命在意识阶段做出的选择,里面包含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坚韧;囊括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蕴涵着“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魄力。
来自生命意识的选择才是生命真正的选择,在这里,不是命运操纵了生命,而是生命选择了命运;在这里,哪怕是犯罪,生命都能表现得振振有词,大义凛然。
我们要怎样才能做到“知世故而不世故,历圆滑而弥天真”?这当然得靠足量的生存空间的支持了。
处于意识阶段的生命,真正拥有了做选择的能力,那生命究竟会如何做选择呢?
中国唐代一位大师写下了山水三重境界的禅语,后多被用于形容人认知事物的不同阶段,而认知决定选择,因此,我们同样可以借助这三句话来看清楚我们的选择。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当你的思维从“我”开始向外投射,你看到的各种风景,比如山和水,就是明面上的山和水,也就是你接受到的记录点。山就是山,水就是水,都是此时的你认知中的基础概念。
这里的基础概念是你思维在现实的起点,是现实之物在你思维世界的认知依托,这里就是“一”的位置,是你对世界的第一重认知,这里的你看似知道,实则不知道,对应认知中的“无”状态。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你看见了明面的“一”随着世界的永恒运动而发生变化,在这些变化中,你发现“一”有时不是“一”,于是,你的眼中的山不再只是山,你眼中的水不再只是水,你看到了量变的不同程度,也找到了事物的不同功用。
你既可以看见事物的1,也可以看见事物的0,这时的你踏上的是“二”的位置,是你对世界的第二重认知,这里的你逐渐明白了你是无知的,但并不明白你为什么是无知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应认知中的“玄”状态。
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时间的长河依旧在流驶,世界的运转不曾停止,事物的变化一直在继续,而这些变化其实也在不断暴露着事物的信息。在这些信息中,如果你足够聪明的话,你就可以从变化的表象中,去看见山和水内里那永恒不变的本质,于是你明白了山和水的真谛,在此之后,无论那具体的山和水如何变化,在你眼中,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你探寻到量变之下的本质,看见功能之下的真理,这时的你抵达的就是“三”的位置,是你对世界的第三重认知,这里的你就彻底知道了你是无知的,也知道了你为什么是无知的,对应认知中的“有”状态。
当我们抵达了“三”这一位置后,生命才是真正的有知,才可以做出自己真正的选择,那生命最终会怎样做选择呢?答案很简单,就是在1和0之间选1,在有和无之间选有,在强和弱之间选强。
这个答案和生命在“一”位置时所选的答案,其实是一模一样的,只是生命在“三”时所看见的具体强弱对象,已经不再是在“一”时所看见的具体强弱对象。
世间万物都遵循这片天地的规律运转,如同水受重力的影响,只能自上往下流,而拥有意识的生命,已经拥有了做选择的能力,就可以跳脱本能的束缚,从而拥有有逆流而上的可能,也就有了打破固有现象的能力。
明明顺流而下才是轻松的做法,可人为什么要往高处走呢?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啊,这就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如果说大自然的演化是优胜劣汰、弱肉强食,那我们却可以选择危难当头,弱者先行,这就是生命的逆行。
生命产生了意识,世上出现了选择,这就像在随波逐流的浮萍中,出现了一尾逆流而上的鱼。因此生命是这广袤宇宙中最不一样的色彩,即使我们看不见,但每一个生命的主观选择都洋溢着□□。
生命的意识可以让生命摆脱本能的束缚,从而在规律的世界中,活出不一样的风采,但根据一生二概念,生命的意识也会对生命产生不利影响。
在生命产生意识之后,生命就可以选择不惧怕本能的痛苦,从而去刻意地伤害自己,例如控制自己的躯体进行自残以及自杀行为,因此,对于到达了意识阶段的生命,除了需要关注身体健康外,还需要关注心理健康。
生命的渴望永远指向1,可现实是复杂的,生命在非单一选择项目的情境里,就很容易出现“既要……,又要……”的情况。
“既要……,又要……”,你向这边的1靠近,那边1就会向0靠近,只是遵循本能的“我都要”,在现实里,往往就会事与愿违,哪边都不讨好,成为他人眼里的傻子。那生命要怎样改变这种处境呢?
在这种情况,生命就需要对自己当前的生存处境进行全面评估,以整体的高度,去找到自己真正渴望的1,于是生命的渴望在现实的映射,就会从不同的散点1,统一为一个真正的1,生命的渴望也就从本能的“既要……,又要……”变成清醒的 “我想要……”,从而脱离矛盾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