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悲剧的绝对典范《安提戈涅》中,对两种最高的伦理力量的冲突,有详尽的描述。就此说来,家庭的爱、神圣者、属情感范畴的内在者,因而也被理解为诸神的法律,与城邦的法发生冲突。克瑞翁并不理亏。他坚持城邦的法律和政府的权威必须得到尊重,如有违犯,则受惩罚。双方都只是使一种伦理力量得到实现,并且只能以一种伦理力量为其内容。这就是它们的片面性。因此,永恒正义的意义就展现为双方都包含了不正义,因为它们都是片面的,但双方同样也包含了正义。”
“这是黑格尔在《宗教哲学讲稿录》中对古希腊悲剧的论述,黑格尔的著作一直都是以抽象闻名,读起来可能要费点劲,我这里简单的概括一下,就是黑格尔老人家呢,认为《安提戈涅》这部古希腊悲剧啊,是在整个古希腊悲剧当中最具典范的,《安提戈涅》讲述的故事,是希腊城邦里,安提戈涅要埋葬她的兄长,但这个城邦的统治者不愿意,克瑞翁不愿意,因为安提戈涅的兄长波吕尼刻斯曾经反叛自己的城邦,但安提戈涅最后把他擅自埋葬了,克瑞翁就把安提戈涅叛了死罪,最后安提戈涅是自尽了,克瑞翁的儿子,安提戈涅的未婚夫为她辩护无果也自杀了,克瑞翁的妻子听说后也去寻死了,到最后就是妥妥的一场悲剧。”
“再回到黑格尔这段论述,他认为,安提戈涅和克瑞翁的立场的对立其实就是互相冲突的道德问题,我觉得这个就是伦理学里面有名的电车难题,一辆失控的列车即将压向六个人,你是这趟列车的驾驶员,你只能选择是否操纵拉杆,改变方向,你不拉拉杆,你就得压死一个人,你改变了方向,另外五个人就没命了。所以,这部悲剧的魅力就在于,不是简单的一对一错。”
“同学们,我们的哲学通识课也算是临近尾声了,其实也就三节课,讲的知识也不是很多,第一节说了百家争鸣,第二节说了卢梭和托克维尔的现代民主,第三节就是《安提戈涅》,古希腊的悲剧,有很多人可能好奇,老师,你说,你干啥把这个希腊悲剧哲学放到最后啊,如果按时间排序,《安提戈涅》应该和民主思想换一下顺序。”
“因为悲剧,在哲学里面是最能引人思索的,就好比红楼梦,如果最后是贾府一家团团圆圆的,它还会有什么意义可言吗,当然,悲剧也不是故意把人给搞死,然后博得人们同情,不是以前韩剧流行的杀马特那套。”
“悲剧表达的是冲突,人与外界存在冲突才能产生悲剧是吧,这个冲突就能反映些深奥的道理,所以,《安提戈涅》里,没有什么非黑即白的道德观,无论是克瑞翁还是安提戈涅,可以说,他们都是正义的,关键在于选择,看你是当僧人还是国王,当安提戈涅还是克瑞翁,这个,国王与僧人是不可能兼得的,说个玩笑话,朱元璋早年当过和尚,最后成了皇帝,却当不了和尚了,朱棣造反成功的时候,据说朱允炆是偷偷跑出去当了和尚来逃避追杀,皇位正好没了,所以还是看个人选择。”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虽然子思这句话是道破了《安提戈涅》悲剧的核心,就是没有走上中庸之道,二者的处理手段太过极端。但万事万物也不是拿一句简单的中庸就能说定的,中庸发生之前又是谁对谁错呢?世界总归会得到平衡,针锋相对的两物总会得以降温,他们总会互相妥协,做出个中庸的选择,而这一切的一切,其实只是后话,或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总而言之,正如我所说,中庸,只是让我们更接近了自己当初的选择,更接近我们身体当中最接近自我的那一部分,因为国王与僧人不可兼得。”
“还希望大家能记住我今天说的道理,世界上从来没有非黑即白的问题,无非就在于你选择了什么,做了选择的事,就不要后悔,所以大家作业要认真做,这次论文的成绩会算到你们的期末成绩里,以后每节课的考勤也都一样,别想着平时不来上早八呀,作业交给人工智能来偷点懒啊,最后期末冲刺一下就能全部挽救啊,这就像我们讲到的最后的中庸是当初选择的衍生物,你们就算是临时抱佛脚,最后的成绩总会带些你们平时偷懒的水分的。哲学通识课就到此结束,别忘了提交四千字的论文。你们应该还会排节心理通识课和历史通识课,也都是我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