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具有以下共同特征:(1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阶级性。(平等性)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是公有的,由此决定了儿童是公有的,也是公育的,教育机会对所有儿童都是均等的。(2)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非独立性)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教育活动融合在生产、生活中;负责教育的是有丰富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但这些长者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组织形式也处在原始状态。(原始性)在原始社会里,教育一般跟诸如冠礼、祭祀、图腾崇拜等原始的宗教、仪式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场所、教育者、书本教材,更不可能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二)古代社会的教育1.基本特征(1)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地位: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教育相对独立形态形成的标志。中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早期的夏朝。人类有史可查的最古老的学校是建于公元前2500年前的埃及宫廷学校。学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产生条件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其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其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其三,文字的创造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知识的大量积累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进行教育的工具和内容以及进行文字教学和传授知识的社会需要;其四,国家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官吏和知识分子。(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例:樊迟问稼;君子谋道不谋食;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3)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4)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道统性:教育内容就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教育服从于统治之道。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道统的威严通过教师、牧师的威严,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刻板性: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象征性: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标志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的目的不是获得实用的知识,而是受教育本身。(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2.发展历程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我国古代社会的教育一般分为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夏、商、西周、春秋是我国的奴隶社会时期,而战国之后直到清末鸦片战争前是我国的封建社会时期。(1)中国的奴隶社会①夏商a.教育场所: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一类是“序” , “序”起初是教射的场所,后来发展为奴隶主贵族一切公共活动的场所;一类是“校” ,是养马驯马的地方,后来利用这宽广的场所来进行军事训练,而成为习武的场所。商代的学校名称有“大学” “小学” “瞽宗” “庠” “序” 。b.教育目的:为了巩固和扩大奴隶制统治,一方面要镇压本部族奴隶的反抗;另一方面要不断掠夺其他部族,因此,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能射善战的武士。c.教育内容:夏商统治者一方面重视军事教练,习射是教育的重点;另一方面重视宗教教育,以敬天尊祖为中心。②西周a. 教育场所国学:在王城和诸侯国都内;乡学:设置在地方。b.教育内容:“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具体指“礼” “乐” “射” “御” “书” “数” 。 “礼”--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内容;“乐”--诗歌、音乐、舞蹈;“射”--射技教育;“御”--驾驭战车的技术训练;“书”--文字教育;“数”-简单的计算教育。其中礼乐教育称为六艺教育的中心。c.教育特征:学在官府,官帅合一。 “学在官府”这种历史现象,有其客观原因: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拓展延伸《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关于碎雍的建制,经学家们解释不一,但也有些共同见解。据说辟雍四周环水,中间高地建筑学宫,其堂室东西南北皆相对,组成四合式的大院。这些堂室居于不同方位,有不同的用途,因而获不同的名称。东边的堂室称东序,又叫东学,为学干戈羽箭之所,由乐师主持;西边的堂室称为瞽宗,又叫西学,为演习礼仪之所,由礼官主持;南边的堂室称为成均,又叫南学,为学乐之所,由大司乐主持;北边的堂室称为上庠,又叫北学,为学书之所,由诏书者主持。大学的考核制度, 《学记》中有所记载。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在大学期间,第一、三、五、七、□□年定期考核,既要考核德行一面,也要考核道艺一面,达到“大成” ,才算合格,结束学业。③春秋春秋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冲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使教育的对象由贵族扩大到平民。(2)中国的封建社会①战国a.教育场所: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的盛行促进了私学的发达和百家争鸣的展开,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和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 “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其特点是学术自由、待遇优厚。b.教育内容:由传统的六艺转向传授各学派的政治观点和道德思想,其中,儒墨两家的影响最大。设立标志: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为五经博士招收弟子。内容:儒家经典。教学形式:初期采取个别或小组教学,之后采取“大都授”的集体上课形式。考试:基本采用“设科射策”(“科”是主考用以评定学生成绩的等级标记;“射”是以射箭的过程来形象描写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和回答过程;“策”是指主考官所出的题目)的形式。西汉一年一试,东汉两年一试。地位:中国第一所有完备规制的学校,意味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b.教育内容:儒家经典。c.选士制度:察举制和征辟制。③魏晋南北朝a.教育场所:西晋在中央官学创办了一所旨在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子学,与传统的太学并列。设置专门的学校(开设四馆,即儒学馆、玄学馆、文学馆、史学馆)。b. 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④隋唐时期a.教育场所;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其中国子学、太学、四门学都是专修儒经的学校;律学、算学和书学都是大学性质的专科学校。六学二馆的入学制度六学二馆实行等级入学制度,贵族与官僚的子弟有优先入学的特权,学生按出身门第的高低、父祖官位的品级入相应的学校。崇文馆和弘文馆的招生对象:“以皇缌麻以上亲,皇太后、皇后大功以上亲,宰相及散官一品、功臣身食实封者、京官职事从三品、中书黄门侍郎之子为之。 ”国子学接受文武官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二品以上曾孙之为生者。太学接受文武官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曾孙之为生者。四门学接受文武官七品以上及侯伯子男子之为生者,或庶人子有文化知识经考试选拔为俊士者。律学接受文武官八品以下子及庶人子之通其学者为生,书学接受文武官八品以下子及庶人子之通其学者为生,算学接受文武官八品以下子及庶人子之通其学者为生。b. 教育内容:重振儒术,三教(儒、道、佛)并重。c.选士制度:科举制。a.教育场所:书院盛行。著名的六大书院有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b.教育内容:程朱理学(四书:《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五经:《诗》 《书》 《礼》 《易》 《春秋》)。c.选士制度:科举制。⑥明清时期a.教育场所: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体系,官学在中央设有国子监,在地方设有府州县学,在乡村设有在乡村设有社学。b.教育内容:四书五经。c.选士制度:科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