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源”与“流”的关系问题。教育学发展的“源”指教育实践, “流”指教育理论。(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是指教育活动在运动发展中的表现形式,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三)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有:解释教育问题和现象,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探讨教育价值与教育艺术。其中,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学的根本任务。(四)教育学的发展历程1.教育学的萌芽时期萌芽时期的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中划分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只表现为零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1)人们对教育的认知活动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上;(2)教育学著作多属论文的形式,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3)教育学思维与论述的方式以机械的类比、比喻、格言、寓言等方式为主。2.教育学的创立时期创立时期的教育学逐步独立并走向科学化。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1)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2)概方面: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或概念体系。(3)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5)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3.教育学的发展时期20 世纪是教育学活跃和发展的世纪,教育学的发展日益走向多元化。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传统和风格,同时教育学的发展还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主要的教育学流派有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和批判教育学。第一部分/教育与教育学/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一般来说,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创立和发展时期。除此之外,教育学的发展,也可以分成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四个阶段。(一)教育学的萌芽时期中国教育思想重视教育的作用。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提出“庶、富、教”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认为先要抓好经济建设以建立物质基础,随之而来就应当抓教育建设,国家才会走上富强康乐之路。教育能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是建立在教育对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的认识基础上的。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 ,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提出这一理论,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当受教育的理论基础。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作为办学方针,广泛地吸收学生。 “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人学接受教育。他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孔子主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提出从平民中培养从政君子,这条培养人才的路线,可简称为“学而优则仕” ,并提出对君子的三方面修养要求,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继承西周“六艺”教育传统,确定教学基本科目是《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 。关于孔子私学的教学内容,认为教师应该以文献、品行、忠诚和信实(文、行、忠、信)教育学生。教育内容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和生产劳动。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强调“学而知之” ,重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循善诱、不耻下问、身体力行、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等,都有重要体现。2.墨子思想基础:兼爱、非攻。人性论:提出“人性素丝说” 。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人者变,其色亦变。 ”教育目的:培养“博乎道术” “辩乎言谈” “厚乎德行”的“兼士”或“贤士” 。获得知识的途径:亲知(直接经验,分为“虑” “接” “明”三个步骤)、闻知(间接经验)、说知(推理)。 “说知”是最重要的途径。教育方法:①主动。反对儒家“叩则鸣,不叩则不鸣” ,主张“虽不叩必鸣",即使人们不来请教,你也应该主动上门去教。②创造。反对儒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主张“述而又作” 。③实践。墨家主张以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去评价人的行为。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言必信,行必果” 。④量力。墨子要求对学生做到“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 。教育内容:①政治道德教育: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②科学和技术教育:墨家的自然科学教育有很高的造诣,涉及数学、光学(小孔成像)、力学以及机械制造等许多方面。③文史知识:墨子十分重视对学生文史知识的培养。④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墨家认为,人的认识与言谈(理论和观点)是否正确,需要有衡量标准--“三表法”:“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即依据前人的历史经验;“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即依据民众的经历;“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即必须在社会实践中检验思想与言论的正确与否。此外,墨家强调运用类推和求故的方法进行推理, “察类明故” 。3.孟子在人性论上,孟子主张“性善论” ,提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并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人伦就是人道,具体来说,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提出“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并对“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作了描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其主要靠人的内心修养来实现这一人格理想,大致有以下几条;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和反求诸已。教学思想上,孟子主张深造自得、盈科后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等。在人性论上,孟子主张“性善论” ,提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并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人伦就是人道,具体来说,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提出“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并对“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作了描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其主要靠人的内心修养来实现这一人格理想,大致有以下几条;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和反求诸已。教学思想上,孟子主张深造自得、盈科后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等。在人性论上,孟子主张“性善论” ,提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并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人伦就是人道,具体来说,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提出“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并对“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作了描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其主要靠人的内心修养来实现这一人格理想,大致有以下几条;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和反求诸已。教学思想上,孟子主张深造自得、盈科后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等。朱子读书法1.循序渐进。 “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 ,读书必须有序,不可躐等,不按次序、匆促急迫是不可能求得融会贯通的。这有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学习的过程应当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确定次序,由浅入深,由小及大;其次,强调量力而行,安排计划,切实遵守;其三,强调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一步一步前进。2. 熟读精思。他提出,熟读的要求是“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为此,他主张读书要能成诵。熟读的目的是为了精思,并提出精思的过程是“无疑-有疑-解疑” 。3.虚心涵泳。朱熹提出了读书必须要有虚心的态度。 “虚心”是指不存先见,静心思虑;“涵泳”是指反复详玩,细心咀嚼。4.切已体察。朱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 ,就是提倡切己体察的方法。读书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而要见之于自己的实际。5.着紧用力。读书学习一定要抓紧时间,要努力奋进。6.居敬持志。所谓“居敬”就是读书时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的志向、高尚的目标。这样才能有所长进。朱熹将此视为读书的关键所在。王阳明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 。首先,树立正确、坚定的志向是致良知的前提;其次,自求自得;最后,知行合一。其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等朱子读书法1.循序渐进。 “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 ,读书必须有序,不可躐等,不按次序、匆促急迫是不可能求得融会贯通的。这有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学习的过程应当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确定次序,由浅入深,由小及大;其次,强调量力而行,安排计划,切实遵守;其三,强调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一步一步前进。2. 熟读精思。他提出,熟读的要求是“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为此,他主张读书要能成诵。熟读的目的是为了精思,并提出精思的过程是“无疑-有疑-解疑” 。3.虚心涵泳。朱熹提出了读书必须要有虚心的态度。 “虚心”是指不存先见,静心思虑;“涵泳”是指反复详玩,细心咀嚼。4.切已体察。朱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 ,就是提倡切己体察的方法。读书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而要见之于自己的实际。5.着紧用力。读书学习一定要抓紧时间,要努力奋进。6.居敬持志。所谓“居敬”就是读书时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的志向、高尚的目标。这样才能有所长进。朱熹将此视为读书的关键所在。王阳明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 。首先,树立正确、坚定的志向是致良知的前提;其次,自求自得;最后,知行合一。其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等朱子读书法1.循序渐进。 “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 ,读书必须有序,不可躐等,不按次序、匆促急迫是不可能求得融会贯通的。这有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学习的过程应当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确定次序,由浅入深,由小及大;其次,强调量力而行,安排计划,切实遵守;其三,强调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一步一步前进。2. 熟读精思。他提出,熟读的要求是“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为此,他主张读书要能成诵。熟读的目的是为了精思,并提出精思的过程是“无疑-有疑-解疑” 。3.虚心涵泳。朱熹提出了读书必须要有虚心的态度。 “虚心”是指不存先见,静心思虑;“涵泳”是指反复详玩,细心咀嚼。4.切已体察。朱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 ,就是提倡切己体察的方法。读书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而要见之于自己的实际。5.着紧用力。读书学习一定要抓紧时间,要努力奋进。6.居敬持志。所谓“居敬”就是读书时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的志向、高尚的目标。这样才能有所长进。朱熹将此视为读书的关键所在。王阳明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 。首先,树立正确、坚定的志向是致良知的前提;其次,自求自得;最后,知行合一。其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