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重视过去的想法,人傲慢起来,连过去的自己都会鄙视,尤其是此刻尚未成功的人。很少有人真正地感激遥远过去里的自己。

    但也不是说这种情况是完全没有的。

    李一一偶尔会感激。

    至少活到了现在。年少时清高又孤傲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全都变成了成年后麻木的“至少还活着”。张爱玲有部小说,女主角听闻肯尼迪遇刺身亡,想的是“肯尼迪死了,而我还活着。”

    李一一觉得写得真好,不仅仅是因为作家的对比笔法,那种来自心底里的兴奋来自于文字与心灵直接地建立了链接,鲁迅说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已经在网络生活里泛滥,但李一一并不觉得这是真理。

    李一一更相信孟子的说法,“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共情不过是最本能的一件事,就像李一一看到那段文字后,猝不及防“直接”与其建立了链接。

    就像心灵未经灵魂允许就选择了共情。

    共情简单并不仅仅存在于性善论里。

    不少罪犯落网的新闻里,人们说理解对方冲动杀人的动机,“这种情况下,谁能忍得住啊?”,“应该让罪犯受到惩罚,即使他是有原因的”,即使说这些的人没杀过人,在未来也不会去杀人。

    李一一难得地去克制讥讽想背后真正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就是:的确,共情像吃饭喝水一样简单,但人们不想共情,也不愿意了解。

    也许“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并不是说人们无法共情到彼此,而是人们不想共情。真相是我们都不想去关心他人的痛苦。

    也许人们不需要理解,也不需要被理解。

    也许人们习惯了共情与被共情,而不是理解与被理解。

    如果说共情是一种本能,那么理解就是可以选择的。共情看起来是真实的,而理解则往往带着虚假。

    以上只是通常情况下的先入为主的感受。

    “肯尼迪死了,我还活着。”至少不是理解,最深刻的动人绝对不经理智思考。

    当获得成就的人死了,难道人群里只会有“庆幸我只是个普通人,所以我活着”这一种声音,绝对不是这样。

    会有人是羡慕的,李一一是羡慕的,说她少年气也好,说她还有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幼稚清高也罢。

    她羡慕那些死在路上的人。

    那条路她甚至还没踏上。

    有什么不好呢,这样的人功成名就,在自己死的时候全世界都知晓他的名字,又为什么还得活下去呢。

    不像她。她的生命起源和去处都莫名其妙。

    李一一在想自己到底是怎么从过去的自己那里获取材料,而锻造了现在的自己。

    她自己本人,就是典型的傲慢的人。她很少羡慕身边人,要羡慕也是抽象而不具体的形象,比如能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同时拥有天赋的人。

    就像想做演员的人拥有美貌,想做画家的人对色彩过分敏感,想当音乐家的人有绝对乐感,想学数学的人智商高。

    怎么能叫不幸运。

    或者就像肯尼迪,早早就确立了人生目标,坚定地走在自己想走的路上,不必纠结其他选项。

    恰如其分的天赋,和不再犹豫的坚定决心。这是唯二让她觉得羡慕的,其他的金钱、地位和名誉,实在是附属品。

    所以不重视“身外之物”的人未必是理想主义,而只是更深刻的野心膨胀。

    不是不在乎钱,而是想要比钱更重要的东西。

    李一一是傲慢的人。这种说法结合她的性格很难理解,可以进一步说明一点:她每一刻都瞧不上过去的自己。

    李一一在高中的时候,就发现自己的“特别”(不是个好词),她阴沉、小心眼、敏感,她花了很多时间想摆脱自己在别人眼里的“与众不同”。

    为什么简单的娱乐活动与自己格格不入呢?

    为什么别人爱看的言情小说她只能假装喜欢看呢?

    又为什么别人对父母的不满可以轻易说出口抱怨呢?

    为什么大家都有可以真心对待的人,但又坦坦荡荡地吵架呢?

    没办法做到。

    如果未来的某个时间,全世界都能坦然地讲过去,李一一都做不到。

    至少,完完整整地讲一段回忆,她也做不到。

    不是没有快乐的时候,但她完整的快乐经常被那些细细碎碎的痛苦,割裂成拼不完整的多段回忆。

    不系统的回忆褪色得格外快。

    但是又怎么不记得。

    二妹很喜欢她,但在父母面前更卖力地炫耀,让本就木讷的她更显愚笨。

    三妹很漂亮,一个家里,只有李一一被愁嫁不出去。

    四弟活泼爱撒娇,和三妹关系很好。

    李一一呢。李一一经常产生出“他们一家”的念头。

    小时候的她也活泼过,用自己刚学的知识反驳父亲,挨了一巴掌。

    她怎么可能是他的女儿呢,她只是需要听话。

    家里最大的孩子,不聪明不漂亮嘴不甜,听话都做不到吗?

    其他的没办法做到,那么就做“杀鸡儆猴”的鸡呀。

    那么为什么她会出生呢。

    她为什么会出生?

    更可怕的是,她亲眼目睹母亲因为没有生下儿子承受的风言风语。

    她注意到父亲养家的艰难,二妹学习的艰苦,三妹因为爱打扮被父母骂小小年纪迟早要跟人私奔,弟弟被赋予太多希望而假装的开朗。

    李一一尝试去恨,但自己用什么立场去恨,她该恨的人在哪里。

    是辛苦养家无法避免脾气暴躁的父母吗?

    是想哄家长开心的妹妹们吗?

    是带着期待出生却也资质平平的弟弟吗?

    最可怕的就是,大家都痛苦。

    有人说交流痛苦可以缓解自身难过,这怎么可能?

    比较起来,李一一作为第一个出生的女儿,并没有人期待这是个儿子。相比较为了生儿子而诞生的二妹三妹,她竟然是幸运的。

    她是痛苦的,但她是幸运的。

    这是多么可笑的事。

    她的父母不懂得爱孩子,摔碎了碗可以给一巴掌,工作不顺利了可以踢一脚,开学了埋怨学费贵,在老师面前说她是个废物,只能嫁人。

    能嫁出去都难。

    这样的父母是好父母吗?

    但总比没有好吧。

    高中毕业那年,她成绩很差,可以读专科,但她不想再读,她想独立,想赚钱,不想再靠着那两个人的钱生活。

    可是她却再没有父母了。

    因为一场事故。她没有父母了。

    这对辛苦了一辈子,没享过福,觉得读书没用但还在供孩子读书的父母,仓促结束了自己劳累的一生。

    李一一流了很多眼泪,但仍然保留了恨意。

    也许故事应该会有转折,也许温情终会来到。但李一一选择做恶人。

    她勉强读完了高中,拿到了毕业证——至少比高中没毕业好找工作。别人都劝她打工供二妹和弟弟读书,可是凭什么呢,不是后来流行的“自己的人生自己负责”念头作祟,而是她在报复。

    她确实小心眼,她忘不了二妹永远用成绩踩自己一头,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欺负,但她让欺负更进一层。她终于开始捋清楚了,于是准备远离。

    至于弟弟,成绩差没上进心还软弱,供他读书比供自己读书还艰难。

    然而,毕竟李一一是最大的孩子,无论是出于功利还是出于本能,妹妹们和弟弟好像把她当成了最后的依靠。

    李一一简直想笑。

    懦弱平凡的姐姐,他们没人真的喜欢吧。不出意外的话李一一会成为一个奉献自己的人,但李一一就想成为那个意外。

    “抛弃她们吧。”魔音贯耳。

    好在,她有逃跑的条件。于是她走掉了。

    当然不是完全没有道德愧疚,但不足以让她留下来当好姐姐。

    相比较起来,期待被恨显然远远胜过期待被爱。

    李一一不止一次地想过,爱是什么东西,她的父母用这种东西折磨她,其他家人也要这样吗?

    第一次没有选择,那么第二次明明可以选,她为什么不选。

    远离他们。

    可以更快乐。

    这是她离家时唯一的念头。

    起初是奏效的,后来就跟其他人一样,社会的毒打会让人忘记家庭给的教训。

    她是当面跟她们道别的,那是她一生中第一次坦率的谈话,让她体会到真实表达的畅快,“我连自己都养不起,更不可能打几份工养你们,就像你们不喜欢我一样,我也不喜欢你们。”

    当然了,坦率对话并不意外着把心里话全都说出口,比如“如果我今天为了你们奉献自己,日后我可能会成为怨妇,埋怨你们让我劳累,后悔自己的选择。”

    就像父母那样。

    无私的付出,因为长久相处的摩擦,可以让人忘掉岁月里的爱。

    李一一常想,会不会后悔呢,她的父母。

    在被房东坑钱,被老板拖欠工资的时候,李一一常常想到自己不在海边城市打工的父母,他们以前的工作是什么样的,遇到不顺心的事是怎么一件件地解决的。

    她在想,也许长大后的她跟他们相处会好很多吧。

新书推荐: 【综影视】她们的恋爱 反派千金空余训犬指南(重生) 三蹦子老板变成白月光之后 往复的时光 手遮春 忍界模拟器 我把反派当傻子攻略后 反派千金训犬指南(重生) 当阴郁万人嫌成了绝世美人 谁说这野史假了[古穿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