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人们常说的性格分为内向和外向,最近网上开始流行测试十六人格,比内向外向更复杂,也包含内向与外向。一度成为一个快被人玩腻了的说法。

    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不止在最近。

    许多说法都能回忆起来,比如内向会错失很多经历;内向可以是一种性格,但不应该让它阻碍职业发展;内向是性格,而不是缺陷。

    等等。李一一终于发现这个说法了。内向真的不是缺陷吗?

    每个人都有相当一部分的自恋。李一一作为内向的人一向不觉得这是什么缺点。偶尔也觉得外向的人傻乎乎的,觉得那些人在社交的时间里丢失了思考的时间。

    所以到底,在洋洋得意什么。

    也许只是一种心理补偿。

    一种即使过去错了,我也能活好的心理暗示。

    反思有时候会被认为是个优点,但实际上它是吗?

    感到痛苦。

    李一一感到铺天盖地的痛苦,有什么东西在混乱地翻涌。

    说你错了,说你应该后悔,说即使无法重来但还是可以承认你错了。

    那些痛苦乱成一团麻。

    揪出一个线头,说的是“充满爱的家庭,会养出绝对内向的小孩吗?”

    另一个线头,“思考真的比社交更重要吗?”

    为什么沉浸在自我幻想的世界里?

    是因为觉得无法真实地去爱具体的人吗?

    社交一般是和家人和朋友,这为什么会让你觉得难受。

    为什么你读的文字里在说人人平等,而你,却暗暗地把人排序。

    为什么作家和哲学家们在文字里写自律、自制和爱,转头却又在荒淫无度。

    你的身边围绕着你不喜欢的人。是因为他们本来就很差,还是因为你其实是个小心眼狭隘的人,所以看不见别人的优点。

    李一一的朋友曾经说,哦,对,她是个有朋友的人,她说李一一可能需要去检查一下心理情况。

    意思是李一一可能有点抑郁症的样子。

    她表现得太钻牛角尖了。

    在李一一跟她说过以上类似的想法的时候。

    李一一当然觉得这种言论并不符合事实情况,不过那是她以前的想法。而现在,她想说,也许是对的。

    她不是敏感,而是多余了一些没有用的思考能力。

    通俗点讲,就是钻牛角尖。

    进化了的人类觉得自己非凡无比,比如逻辑思考能力值得歌颂,爱智慧值得歌颂,唯物主义值得歌颂,人文精神值得歌颂。

    人们创造了很多词,很多看起来复杂实际上更复杂的词,来取代纯粹的纯粹的动物性。

    人们觉得人类和动物与植物有不同。

    比如思考能力。

    而且人类觉得那是人类更优等的原因。

    但是中国文学里,把出于善良目的的聪明叫聪明,而出于别的目的的聪明叫狡猾。所以为什么不是狡猾?

    如果动物和植物也能懂得“下定义”这种手法,那么它们会把人类的思维能力叫做类似于“狡猾”这种东西。

    因为动物和植物无法为自己创造文字,所以它们的属性和历史由人类书写。

    因为是弱者,所以连属性都被规定了。

    因为笨蛋不聪明,所以聪明的人写定义的时候说:“总体上聪明的人更善良。”

    也许人们不认同这句话,但一般认同以下两句。

    “受过教育的人果然没那么混蛋。”

    “如果没有足够的智力支撑善良,那么善良也会变成邪恶。”

    李一一看过一种说法,在文学作品里,在传世歌曲里,在经典电影里,大作家们、音乐家们、导演们写出了不识字不看书不听歌不看电影的那群人的故事。

    但这些故事从来没有被她们读过。

    穷人的故事很感动,但穷人没钱没时间去消费。

    盲人的故事很凄惨,但盲人没有机会看。

    重男轻女的电影很卖座,但逃出家庭的女孩们不愿意看。

    李一一在某一天终于崩溃了。

    她以前不能理解为何内容创造出来,却可能永远无法回到那些人身上去。

    但在痛苦袭来,恍恍惚惚的某个瞬间,她明白了。

    一切都很明了。

    是素材。

    是客体。

    是被爱的对象,是被描述,被形容的客体。

    在作品问世的时候,得利的、出名的是创作者,却并不是被表达者。

    有人的痛苦在被表达,这跟这个人有什么关系。

    如果我受了伤,流了血,那么我希望我被真的治疗。

    而不是,被写成文字,编成歌,放到大屏幕上,让所有人都同情我。

    说知识分子的同情无用,也许会引来众怒,不过最大的问题在于这种说法本来就很幼稚。

    不是同情无用,而是没人在乎。

    真正在痛苦里的人无所谓同情,需要的是救援。

    李一一试图把自己的思想从缓缓向“艺术虚伪”滑下去的深渊里拉上来。

    并不是每个作品都没有价值。

    第一个关注的人就像记者,总能告诉能救援的人受伤的人是怎样的。

    从众热门题材的呢。

    李一一不愿意想。

    然而,有一天她又发现了著名作家和哲学家的言行不一。

    那是什么东西。

    是明明说着平等爱世人,却在随意地对待女人和孩子。

    是明明厌女,却有两个私生子。

    那是什么东西。

    那里面包含真诚吗。

    如果包含,那么在哪个方面。

    没有女哲学家,是因为女人不思考这些吗?

    还是她们根本没有描述的权利,只有被书写的地位。

    哦要考虑时代背景,然而到底在考虑什么东西。两个性别之间有这么大的差异吗?不同时代背景让人类足够蔑视另一个性别吗?

    不过,“考虑时代背景”,毕竟是编书人(表达者)说的话,对于被表达的女性,她们无法开口,自然也就算是个屁。

    弱者没有表达权,也丢失一部分获取更好生活的权利。

    比如动物,植物,笨蛋和女人。

    强者更容易获得财富,也拥有表达权。

    比如人类,聪明人和男人。

    所以动物和植物是野蛮的,在被灭绝的时候被人发现有维持生态平衡的功能。

    所以穷人总有一些恶习,不讲卫生,行为粗鲁又品德败坏。

    所以女人总是依附男人,软弱,拜金又见异思迁。

    温顺的动物是可爱的。

    善良的穷人是值得夸赞的。

    朴素而忠贞的女人是好女人。

    李一一想到这些,就觉得生活值得呕吐。

    但她仍然是太幼稚了。

    她的想法并没有在脑海里翻滚几遍,就突如其来全部倾泻而出。

    就像是电视剧里主角的顿悟。

    但李一一知道,这些只是真实世界的一个角度。

    然后撕开的冰山一角竟让她心境几乎崩溃。

    她听见自己的安慰,“没事的,没事的,总归这里还是动物世界,只是人类狡猾了些。”

    还有,“也有很多道德高尚的作家啊。”

    或者,“成熟一点吧,艺术也只是为了赚钱。”——即使它之前被人抬高到了它值得那么多钱也非常得清新脱俗的地位。

    这是一场精神危机,她的脑子突然意识到了世界的虚伪和真实,但她毕竟是个脆弱的人类。

    李一一开始失眠,嗜睡,昼夜颠倒,并觉得这几年自己在走的方向都是错的。

    她想成为创作者。

    这个想法是必要的吗。

    她感兴趣的文史哲,还有学习的必要吗?

    如果她成为有道德的创作者,那么跟那些沽名钓誉的创作者区别真的很大吗?

    李一一很早就知道,人生无意义,如果成为创作者是她自己确立的意义,那当意义背后产生了来自自己的质疑,需要更改吗?

    她真的走错了吗?

    她一直觉得流行用语“沉没成本”成本很俗,她一直觉得及时止损是自己擅长的事。

    但过去付出的时间,金钱,精力和热情,此刻只能被打上“需要被改正”的标签吗?

    想不通,不想改,习惯了。

    “那可能是错的,但我付出了那么多心血,我不明白错在哪了?”

    对,我不明白错在哪里了。

    李一一夜里惊醒,她拿笔写下此刻感受:

    “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比我傻比我善良的人,我比以往更喜欢她们,我想成为她们,我想靠近,我想真实而友善地生活。我最近也才真正认识到我们喜欢的作品有些也许是庸俗、恶心的人写的。他们可以影响我,但不可以内化成我自己的填空题,即使是选择题也不行。我是为了什么而写作?我是为了我自己,我需要表达,我能得到快乐。我想要表达同类人的共鸣——那既不是高尚的,也更不是低俗的。我当然希望可以获得金钱,但在那之前,我比别人都在意‘值不值得花这份钱’,要值得才行啊。我愿意成为什么样的人应当由我自己做主,而这个我自己是我的本能,我的动物性,而不是喜欢思考的我自己。就这样走下去吧,走到天崩地裂,所有烂人的作品无人问津为止。经典又怎么样,还好现代人肤浅。幸好,差点被荼毒的只有我。”

    终于,数日以来,她睡了个好觉。

新书推荐: 我摆烂后他们不干了 捉妖手记 穿越后我靠医术称霸江湖 绣语年光 罪臣之女她与虎谋皮 重生之我在敌国当功臣 你有我的偏爱 分手那件小事 泡芙陷阱 再见棠梨花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