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生活是反反复复的。
李一一她始终觉得互联网的流行语言非常俗套,但人就是容易落俗。
普通的落俗,自然的落俗当然也没什么。然而,最怕这种落俗令自己感到焦虑。
就像李一一会因为看到某个场景,突然联想到一句网络用语,这个联想别人不会觉得什么,但她总会觉得这样不好。
就像诗人闻到某种大自然里生长的水果描述的是它原来的样子,比如石榴,而联想到网络流行语,就像是词汇贫乏的人只能联想到同种口味的泡泡糖。
即使确实味道相近,但却是两种不同的东西。
毕竟一个是真的,一个是添加剂的味道。
李一一想找到自己心灵里最想要的东西,但她不知道应该离现在的“互联网生活”近一点还是远一点。那是真实的别人的生活吗?还是一半的真实?
如果她想要学会表达生活,那么“互联网”也能算她试图接近的生活吗?
很难回答,那就算了。
然而,环境的确是十分影响人的,毋庸置疑。
近期读过的书,见过的人都能影响最近看世界的角度和语言叙述的方式。
稳定的输出对她来说毫无可能。
虽说变化才是恒长,但李一一她的变化幅度和频率却过大了。大到足够让人痛惜沉没成本,大到让人怀疑她三分钟热度,什么都做不好。
远离所谓的似真似假的生活,即互联网生活是有用的。
那就是更容易相信歪理,也就不容易被去塑造成像是在模子里刻出来的人。
这里插播一条为什么李一一觉得模子里刻出来的人不太好,一是看起来没什么特别的,没有意思;二是看起来赚不了大钱,发不了财。
所谓歪理,就是坚持其实并不是完全的褒义词。三分钟热度也并不是完全的坏词。
当然了其实好与坏的标准,用李一一的话来说,就是此时此刻,能够静下心来去做,就去坚持,如果坚持反而让人焦虑,那就做个三分钟热度的人。
人生很短,所谓有用的时候人们常说是带来钱,所谓没用的时候,人们常说是带来……人们不常说它,实际上是带来生活。
所以,其实只要此刻还能活下去。那就可以做一些没有用的事。
人们常说未雨绸缪,要规划自己的人生,但未来的自己,那个理论上更成熟的自己未必会喜欢此刻的规划。
况且李一一还是个并不长情的人,那就更不可能了。
所以其实划算的应当是取悦现在的自己,当然了能够坚持的人可以适当地委屈自己,去取悦后来的自己。
但这不属于李一一的优势,她过去的种种努力,似乎都没有取悦现在这个自己。
吃一堑长一智,她现在过得再苦行僧也许也不会改变未来,比如变得更好。
好在她还有个优点就是,从来不会去埋怨过去的自己不够努力。以此类推,其实未来的自己应当也不会埋怨什么的。
虽然归纳推理不被人承认,但是这也不单纯是归纳。她相信,她本质上并不是会埋怨过去,悔恨过去的人。
人也许会经历很多,会变得和以前的自己完全不同。
然而,有些东西,不会变的。
就算这句话很像流行语中的flag,但李一一还是觉得对过去的决绝这一点是不会变的。
不过,如前所说,她的生活就是反反复复。
即使是三分钟热度,都代表了一定程度的喜欢。然而,人们选择冷却三分钟热度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目前不再喜欢了,是永远不再喜欢了,还是担心失败?
很奇怪吧,简单的事情可以变得很复杂。
但对李一一来说,认识自己是很重要的事,也许是头等大事。
至少比认识世界重要。
李一一想不明白。
索性不再思考,任由热情流淌。
比成就更重要的是暂时活着。
压抑热情,或者强迫自己在某件事上坚持,会造成某种程度上人的死亡。
并不仅仅是精神上的,生物里有个很有趣的科普视频,可以让人看到人在心情沮丧时细胞的状态——蔫的,好像真的会让细胞死掉。
这多可怕。
李一一一向不爱直观的东西,但这次倒是信了。
大众鼓吹的自律往往伴随着痛苦,伴随着睡眠时间的减少或者休闲时间的减少,总是割舍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然后全力以赴地坚持。
为何听起来如此地“苦”呢?
李一一想,也许她仍然是幼稚的,而且越来越幼稚,因为她越来越觉得热爱一次本身不用自律。也许包含了,但不应该被以一种自我感动的姿态提出来。
人在得到之后会夸大自己的付出吗?李一一觉得很有可能。
如果不是夸大,那就太糟糕了——那就代表即使人选择了自己想选择的,过程也是苦的。
怎么可能呢。
人一旦热爱之后,不是强撑着不睡觉,而是兴奋地睡不着,觉得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也许是一种幼稚的想法,但李一一希望自己永远如此幼稚。
但是,话又说回来,李一一本人有着另外一些缺陷。那就是她怀疑自己精神状态有点问题。
通常情况下,她热爱的东西有很多,即使是三分钟热度,也有很多维持三分钟热度的方式。
乐器,语言,阅读和别的。
然而,会有些时刻,让她连这些都做不了。
会觉得恶心,头痛。
会觉得绝望,痛苦。
会有一些并不存在却让她难受的画面反复在脑海里排演。
像是忧虑未来。
但又谈不上忧虑。
假如想象自己与房东起冲突也算。
假如想象自己与亲人起冲突也算。
假如想象,或回忆亲人离世也算。
她的身体仿佛在说:其实我已经做好不在这世上的准备。精神上的困顿,果然最先体现在消化系统上。
吃不下,咽不下。
然后是头痛欲裂,刺激着神经。
可能也跟头发没吹干有关。
原来精神还能丢掉力气。
吹头又算得了什么。
生与死之间徘徊的时候,吹头又算得了什么。
李一一有很多次这种时刻。
她的情绪系统常年处于低安防状态,一点负面情绪就能击垮,一件小事便能无限循环播放一整晚。
然而多次之后,应对措施还是很差劲。
人应该适当放纵到负面情绪里吗?人应该强行把自己从负面情绪里扯出来吗?
李一一只有这两种选择,没有及时消化的能力——因为那不是能够消化的数量。
除此之外的负面情绪,还有惊惧。
伴随着心悸与心疼。
那些说□□和精神分离的哲学家或基督徒,分明是生活的快乐的王子。他们可能永远没有经历过精神痛苦带来的□□压抑。
无法调和的呼吸,刺痛的心脏,称不上舒服的胃,痛到疲劳的头。
灵魂与□□彼此束缚。
□□似乎在对不快乐的灵魂抗议,“如果再这样下去,真的会罢工哦。”
解决。
不解决。
成年人常说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但情绪问题大多数时候却被一笔带过。
没什么成年人因为伤心失意,而完全地失去生活的节奏。
好像情绪归根结底就会回归到现实中去。
总有解决的办法。
比如爱情失意,应该振作,再找一个。
比如失业,应该再去面试。
又比如家庭矛盾,应该加强沟通。
是比小孩子哭泣看起来更成熟的做法。
但大人比小孩有时更愚蠢。
因为他们更自大。
当小孩的时候,没有小孩觉得自己总是对的。
而大人总觉得自己的做法就是对的。
情绪问题并不是现实问题的附属品,它仅仅是,情绪问题。
孩童时期,因为期末考试考得一团糟,大哭。
这是没有问题的。即使是成年人,也会觉得没问题。
情绪宣泄没问题。
小孩因为这个哭泣没什么大问题,再鼓励两句,让她别丧失斗志就好。
也许成年人刚好相反,很容易一蹶不振,从不进行情绪宣泄。
当然,成年人的情绪宣泄并不是一件好事,毕竟成年人的烦恼拔出萝卜带出泥,一段接着一段,也许宣泄到了最后会放大,事与愿违。但情绪问题需要重视,毋庸置疑。
不靠宣泄,靠什么呢。
靠熬过去。
靠熬过去。
不是靠坚持。
坚持是忍耐不适,熬过去是需要一些类似于爱好的东西。
简而言之,熬过去,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在俗世里的定义,就是什么都不用做。
赚不了钱的事,升不了职的事,奇妙的是,都能疗愈心灵。
可以说,“解决”情绪问题,需要“浪费”时间。
李一一以前常想人生的意义,现在也还在想。
什么是人生的意义呢?
她是体验人生派,还是追求梦想派呢?或者是功成名就,衣锦还乡派呢?
但,她想,无论是谁,都不想过于不快乐吧。
即使再不功利的人,也不太愿意牺牲欢愉换取别的什么东西吧。
毕竟体验生活,追求梦想,功成名就,这些的初心是让自己快乐吧。
当然要坚持初心。
也不必改变方向。
花上几天,几个月,几年,去解决情绪问题,去熬过去,是值得的。